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1.1.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件 (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1.1.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件 (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9-03 15:5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01
内环境的组成
02
内环境具有哪些理化性质
03
人体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问题探讨
项目
生存环境
获取营养的方式
单细胞生物
血细胞
直接生活在水环境中
直接从水中获得所需要的养料和氧气,并把代谢的废物直接排到水中。
讨论
1.图1、图2
各是什么细胞?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血浆
血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红细胞)来获取营养物质。
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
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讨论2.若将图1所示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细胞的生活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图1
图2
相似之处:都是液体环境;
不同之处: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
提示:血细胞直接置于外界环境中,可能会由于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不同而导致死亡。
0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
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教材P02)
体液
细胞
内液
细胞
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液等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体液包括那些?
血浆:血液加入抗凝剂,静止一段时间后的上层淡黄色液体
血清:血液凝固后上层淡黄色液体,与血浆相比不含纤维蛋白原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
1.血浆
0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血液的静置分层现象
结论:血浆是血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90%的水和100多种溶质
红细胞:最多,运输O2和CO2
白细胞:较少,防御、保护
血小板:最少,止血、加速凝血
1.血浆
0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其它溶质
血液≠血浆
因血压等而导致的渗出
因渗透等而导致的吸收
小静脉
小动脉
毛细血管
血细胞
0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组织液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
血浆
由毛细血管壁渗出
组织液
大部分物质被重吸收
营养物质
代谢物质
绝大多数细胞都浸浴在组织液中
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0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3.淋巴
组织液
由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管
淋巴液
经淋巴结等器官汇入
血浆
淋巴液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盲端
为什么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是单向关系?
如何区分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的一端是盲端,其中流动的液体为淋巴。
盲端的内皮细胞像鱼鳞一样相互覆盖,形成只向管内开放的单向活动瓣膜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思考·讨论
讨论1.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提示: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0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组织细胞
动脉
静脉
组织液
淋巴液
血浆
内环境
细胞外液
讨论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请依据下图绘制出能反映三者关系的模式图。
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0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CO2和代谢废物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淋巴循环
动脉端毛细血管壁
细胞
O2和营养物质
单向渗透
静脉端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巴管壁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所组成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0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外液各部分之间的转化关系:
淋巴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相通
用箭头标出方向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2.
以下细胞生活环境(内环境)分别是什么?

组织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血细胞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组织液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和组织液
血浆
淋巴和血浆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由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
2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
3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
毛细血管壁细胞
淋巴管壁细胞
组织细胞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和组织液
组织液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mmol/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9~60U/L
总胆固醇
3.1~5.2
总蛋白
65~85g/L

137~147
总胆红素
5~21?mol/L

3.5~5.3
碱性磷酸酶
45~125U/L

2.2~2.65
尿素
2.8~7.2mmol/L

0.81~1.45
肌酐
57~111?mol/L

0.73~1.06
尿酸
208.3~428.4?mol/L
血清铁
11~30
葡萄糖
3.9~6.1mmol/L

99~110
乳酸脱氢酶
140~271U/L
碳酸氢盐
22~28
三酰甘油
0~1.7mmol/L
总CO2
21~31.3
血浆的化学组成
思考·讨论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02
细胞外液的成分
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可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但人体的组织细胞直接处于外界环境中就会死亡,这是为什么?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mmol/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9~60U/L
总胆固醇
3.1~5.2
总蛋白
65~85g/L

137~147
总胆红素
5~21?mol/L

3.5~5.3
碱性磷酸酶
45~125U/L

2.2~2.65
尿素
2.8~7.2mmol/L

0.81~1.45
肌酐
57~111?mol/L

0.73~1.06
尿酸
208.3~428.4?mol/L
血清铁
11~30
葡萄糖
3.9~6.1mmol/L

99~110
乳酸脱氢酶
140~271U/L
碳酸氢盐
22~28
三酰甘油
0~1.7mmol/L
总CO2
21~31.3
血浆的化学组成
思考·讨论
讨论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提示: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02
细胞外液的成分
讨论3.你能说出其中哪些物质在人体中的作用?
提示: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HCO3-、HPO42-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02
细胞外液的成分
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都相近,其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两者比较相似)只有很少的小分子蛋白质。(教材P05)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一定不属于
内环境的物质
道、腔中的成分(即一切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消化液、泪液、尿液、唾液、汗液)
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蛋白、受体)
细胞内的成分(如:血红蛋白、核酸、呼吸酶、H2O2酶等)
总结:常见的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物质
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物质,
如纤维素、麦芽糖等
02
细胞外液的成分
对点训练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的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是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内液
C.组织液是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D.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解析:内环境的概念是对多细胞动物而言的,单细胞动物和植物没有内环境,A错误;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B错误;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都浸浴在组织液中,组织液是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正确;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D错误。
答案:C
C
2.如图表示淋巴液和另外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丙与乙之间的关系不存在
B.如果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C.淋巴液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将甲中少量的蛋白质运回乙
D.四种液体之间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并排出了代谢废物
解析:分析题图,淋巴液中的物质只能来自组织液,而通过淋巴循环汇入到血浆中,故可以确定甲、乙和丙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
答案:A
A
02
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的化学组成
思考·讨论
讨论4.从葡萄糖、三酰甘油、尿素、钠中任选一种成分,分析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运输作用)




物质残渣(一直未进入体内)
营养物质






O2
(消化、吸收作用)




CO2、少量水
其余代谢
终产物


(排泄作用)
泌尿系统







O2、营养物质
代谢终产物
体外
体外
02
细胞外液的成分
思考:
①人体代谢所需的O2从外界环境到达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几层生物膜?葡萄糖呢?丙酮酸呢?
②代谢产生的CO2从组织细胞排出到外界环境,至少穿过几层生物膜?
探究:物质跨膜层数
O2由外界环境进入人体组织细胞并被利用至少需穿过的生物膜层数:
外界O2→肺泡壁(1层细胞,2层膜)→毛细血管壁(1层细胞,2层膜)→血液中红细胞(1层细胞,2层膜)→血液→毛细血管壁(1层细胞,2层膜)→组织液→组织细胞(1层膜)→组织细胞内的线粒体(2层膜),共11层膜结构(磷脂分子层数为22)。
丙酮酸、O2在线粒体中被利用,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
葡萄糖由外界环境进入人体组织细胞并被利用(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至少需穿过的生物膜层数: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1层细胞,2层膜)→进出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4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共7层膜结构(磷脂分子层数为14)。
3.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液和B液之间的渗透是双向的
B.A液中的物质可以通过C液运回B液
C.细胞在人体内的生活环境——内环境主要指A液、B液和C液
D.红细胞内的O2进入胰腺细胞内发挥作用需要经过4层生物膜
解析:红细胞内的O2必须进入胰腺细胞的线粒体内才能被利用,因此需要穿过1层红细胞的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细胞膜(进入毛细血管壁细胞再出来)、1层胰腺细胞的细胞膜和2层线粒体膜,共6层生物膜,D项错误。
答案:D
D
对点训练
4.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及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的是( )
①水、无机盐、血浆蛋白 
②血红蛋白、O2、胃蛋白酶 
③葡萄糖、CO2、胰岛素 
④激素、呼吸酶、氨基酸 
⑤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成为麦芽糖 ⑥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
A.①③   B.③④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解析: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中,呼吸酶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三者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成为麦芽糖在消化道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发生在细胞内,这两个过程均不会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A
A
03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分析下列3幅图中细胞内液浓度与细胞外液浓度之间的大小关系:
1.渗透压
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它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0.9%,组织细胞会吸水
溶液的质量分数高于0.9%,组织细胞会失水
高浓度溶液
生理盐水
蒸馏水
03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770KPa)

概念:

渗透压的大小:

影响渗透压大小的因素:
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无机盐、蛋白质
Na+和Cl-
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钾离子
03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酸碱度
(1)pH为7.35~7.45
(2)平衡的维持:缓冲物质H2CO3/NaHCO3;
NaH2PO4/
Na2HPO4
缓冲物质:
1)概念:血液中含有许多成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
2)组成:一种弱酸
+
相应的一种强碱盐
如: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3)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
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主要
03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酸碱度
03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
温度
37℃
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利于维持酶活性。
相对稳定,在适宜范围内有所变动。
5.下列关于人体血浆中pH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饮用弱碱性水,会使血浆的pH显著升高
B.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血浆的pH会略有降低
C.剧烈运动时,细胞产生的乳酸会被NaOH中和
D.血浆中含有Na2CO3,所以血浆的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肺气肿患者呼吸不畅,组织细胞供氧不足,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同时CO2不能及时排出,使内环境pH略有下降,B正确;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由于人体中有缓冲物质(如NaHCO3)的存在,血浆的pH会维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乳酸被NaOH中和,C错误;由于血浆中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等缓冲对的存在,血浆的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答案:B
B
04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思考1:维持渗透压的Na+和CI-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是经过哪些途径进人内环境的?
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可直接被吸收。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内环境如何完成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思考·讨论
04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如何完成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思考·讨论
思考2:参与维持pH的HCO3-是怎样形成的?这与体内哪些系统的活动有关?
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
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04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思考3: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CO2是怎样从内环境排到体外的?
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内环境如何完成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思考·讨论
04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思考4:请你用简单的示意图表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关系。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05
随堂小测
1.下图为人体某组织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指出字母对应的体液名称:
a表示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
c表示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
②以上b、c、d合称__________,它们构成了
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________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液
细胞外液
内环境
2.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A.膀胱内的尿液
B.大脑细胞间隙的液体
C.肺泡腔内的气体
D.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B(脑脊液)
05
随堂小测
3.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
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一段时间后水疱可自行消失。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水疱的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
B.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C.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
水疱:摩擦性水疱,是因运动摩擦造成其表皮与皮下组织分离形成间隙,并令其间充满液体
A
05
随堂小测
4.
人体发生花粉过敏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出,由此造成的局部影响是(

A
血浆量增加
B
组织液增加
C
淋巴减少
D
组织细胞内液增加
B
补充:
组织水肿
组织水肿是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主要包括过敏反应、肾小球肾炎、营养不良以及毛细淋巴管阻塞等。
05
随堂小测
组织水肿分析
×
×

×
×

6.如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下,人体内甲、乙、丙、丁中CO2含量最多的是乙,O2浓度最高的是丙
B.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C.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为甲和乙
D.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经细胞膜进入甲
解析:一般情况下,人体内甲、乙、丙、丁中CO2含量最多的是丙(细胞内液),O2浓度最高的是甲(血浆),A错误;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乙的含量会增多,甲的含量会减少,B错误;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经细胞膜进入乙(组织液),D错误。
答案:C
C
对点训练
7.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液和
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①②③的总量比细胞内液多
C.③和细胞内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
D.当人体内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处渗透压下降,③处的渗透压明显上升
组织液和细胞内液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当人体内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较多的水进入组织液,因此③组织液的渗透压也会下降,D错误。
答案:A
A
8.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②只通过肺就能完成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主要为养料和O2
D.⑥可表述为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①表示食物的消化吸收,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③表示代谢产物排出体外,通过泌尿系统或皮肤来完成,A错误;②表示O2进入内环境、CO2排出体外,需要通过呼吸系统才能完成,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B错误;④从内环境进入细胞,表示养料和O2,C正确;⑥可表述为细胞与外界环境通过内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答案:C
C
1.下列关于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液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液
C.口腔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唾液和组织液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解析: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淋巴细胞也可随之进入血浆,故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A错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液,B正确;唾液、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口腔上皮细胞和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均是组织液,C、D错误。答案:B
B
2.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①含有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等物质
B.①②④在成分及含量上不完全相同
C.若③中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剧烈变化
D.①②④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液,①②④组成内环境。①(血浆)含有血浆蛋白、葡萄糖,但不含呼吸酶,A错误;①(血浆)、②(组织液)、④(淋巴液)在成分及含量上不完全相同,①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较多,B正确;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③(细胞内液)中产生乳酸不会引起①②④内pH剧烈变化,C错误;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④是淋巴液,①②④组成内环境,内环境不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代谢主要发生在细胞内,D错误。答案:B
B
3.如图是淋巴液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和淋巴液构成了内环境
B.生物体的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外部液体环境
C.乙、丙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浆,一般情况下,甲内O2浓度最低
D.维持丙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
解析:内环境主要由乙(组织液)、丙(血浆)和淋巴液组成,不包括甲(细胞内液),A错误;生物体的内环境是组织细胞赖以生存的外部液体环境,B正确;乙、丙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浆,一般情况下,甲内O2浓度最低,CO2浓度最高,C正确;丙是血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正确。
答案:A
A
4.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B.毛细淋巴管阻塞
C.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解析: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D
D
5.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_。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
答案:(1)血浆 (2)增加 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析:(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会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组织液的渗透压基本不变,进而使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而血浆渗透压基本不变,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增加,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1)血浆 (2)增加 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02
细胞外液的成分
探究:物质跨膜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