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11
短文二篇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感受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同学们,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今天我们将伴着陶弘景,一同走进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新课导入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信
新课导入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走近作者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山水小品是散文品种之一,短小灵活,简练隽永,
可议论抒情,随性抒写自己感兴趣的所见所闻,是一种
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文体知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课文诵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疏通文意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借代,以鱼鳞借代鱼
疏通文意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颓废
知识小结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个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总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以感慨发端
分写——
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总写——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抒情、议论
以感慨收束
整体感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共谈”者:有高雅情趣的人。
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品读课文
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仰视
俯瞰
平远
高远
听觉
视觉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
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林和五彩的山石互相映衬,呈现出绚烂辉煌的气象,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通过描写朝夕变化、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静景
动景
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多角度描写,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
统一的印象。
品读课文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对山川的赞美。
既有对前贤的钦敬与追慕,又
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而作者却能够继康乐之后,从中发
现无尽的乐趣,自许之情,期与谢
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品读课文
第2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新课导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走近作者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就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写作背景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写作背景
遂至承天寺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于是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睡觉
大概是
只是
重点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疏通文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疏通文意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品读课文
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写出了庭院中月光的空灵清澈,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写出了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品读课文
3.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
品读课文
1.感受“闲”之意
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苏轼之“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闲
课文探究
2.领悟“闲”之情
背景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罗织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课文探究
作者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夜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课文探究
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的坦荡、旷达的人生态度。
课堂小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