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教案(4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教案(4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3 12:29:34

文档简介

陈情表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
2、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正确认识“孝”
教学重点
1、积累实词
2、感受浓浓亲情,理解
“孝”的含义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第3课时
一、导入
关于美女毁容和男人破产能否一如既往爱他的调查问卷,通过两次统计,当两个人的关系从学生自认为的恋人关系变成父女和母子之后,选择A一定会的同学基本趋近100%。引出父母的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进一步引出李密《陈情表》中对祖母的孝心、孝情、孝行。
二、文本研讨
1、找出文中关于祖母刘的句子,掌握其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2、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看出李密为什么要孝顺祖母?又是怎样孝顺祖母的呢?
三、合作探究
1、李密在《陈情表》中对“忠”、“孝”的处理是否完全经得起推敲?
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总结:李密选择先尽孝,再尽忠,无论他的内心是否真的想忠于前朝,他都已经协调的很圆满了,古时有人为“忠”不惜放弃自己甚至全族人的性命比如方孝孺,这种选择不可说不惨烈但对他坚守的信念我们又不得不敬重。
2、当今社会,我们不必再为某君主或王朝尽忠,但这种矛盾仍然存在,那就是工作与尽孝。
那么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
延展问题
(1)
陪伴、言听计从是真正的孝顺吗?
(2)
《二十四孝》是真正的孝顺吗?
总结: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
不用担心自己吃不饱、穿不暖、居无定所,因为有人供养;
(2)
不用担忧儿女的生活工作,因为他们会过得很快乐、美满;
(3)
不用担忧看儿女脸色,因为有人体谅;
(4)
只需要为子女的小病担忧
这就是孝顺了。
四、作业设计
你是否同意我的观点,写出现阶段你想怎么尽孝并实施。
五、板书设计
板书:养育之恩
相依为命
陪伴


疾病缠身
年事已高
PAGE
-
2
-逍遥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思想内容,领悟文本主旨。
过程与方法
体悟散文的浪漫主义色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批判继承庄子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第三段思想内容及文本主旨,体会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难点
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批判继承庄子的思想。
教学关键
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教学方法
运用课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一、导入新课提问:如何理解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二、温故知新1.文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表现它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事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说明大鹏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三、自主合作探究1.学生齐读、试译第三段(分两组:一组翻译“故夫知效一方…………虽然,犹有未树也。”一组翻译“夫列子御风而行…………圣人无名。”)?2.指名翻译重点语句:①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③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3.讨论:文章一、二段主要写自然万物都有所待,有大小之辩。那么,社会中的人是不是也有所待呢?⑴这里作者提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①“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实际上是一种人,即“而征一国者”。评价:“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他们看自己也像蜩、学鸠、斥鴳看自己一样),可见作者是反驳的。
②宋荣子。评价:“斯已矣”(至此而止),“虽然,犹有未树也”。反驳,可见宋荣子也是不自由的。③列子。“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他跟大鹏一样,要凭借大风)⑵以上三种人,都未达到逍遥之境。那么真正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哪些人能达到这种境界?——①真正逍遥游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做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中人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此境界。②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己”。因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所谓“无己”,就是忘记自我,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物我合一。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就是忘记荣辱得失,俯仰随我。这样就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进入了绝对自由的境界。
四、批判继承庄子的思想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生活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种思想?讨论、交流。点拨:——①庄子的这种思想,在现实中就是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是超现实的精神上绝对自由。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我又发现这种“绝对自由”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观。②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私利之心和不合时段与身份的杂念,勇敢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拼搏生活,创造美好生活。③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顺其自然,则穷通自乐;淡薄名利,则悠游自得。
五、领悟作品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1.第一段中是如何描写鲲鹏的,形体硕大的它们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学生活动:找出语段,然后思考其描写的特点。(学生自由口述,作一般检查。)教师明确:想像奇特,大胆夸张,行文汪洋恣肆,把虚构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2.第二段中描写了哪些超常的人或物?体现了何种特点?学生活动。(抽一至两名同学简析)然后明确:超常事物有“冥灵”、“大椿”、“彭祖”、“列子”。作者引用神话、传说中的人与物,以此来体现世界的神奇,表现了创作主旨,彰显浪漫主义特色。3.品读描写了“蟪蛄”“朝菌”“蜩”“斥鴳”的语句,思考其文采魅力原因。小结:想象神奇,运用修辞和寓言故事说理。
六、课堂总结《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真可谓妙笔纵横,别具一格,无愧鲁迅先生“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评价。
七、布置作业1.熟读全文。2.就文章的浪漫主义手法,结合课文实例,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八、教后反思
PAGE
-
1
-滕王阁序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的思想情感
2.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3.学习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
4.理解文中的典故;掌握重点字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典故的用意。?
??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
【教学安排】:3课时?
??
【教学方法】:赏析结合朗读背诵的方法,师生合作探究。
【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1回顾序?【学生回答】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
2、我们学过的序?
?
我们学过的序?
?
【学生回答】
——
《兰亭集序》
?
《兰亭集序》为什么名垂千古?
?
——【生回答?】
?
它的书法艺术称之“天下第一行书”
文学上:
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学生赏析】(多媒体、《兰亭集序》书法)
在历史上另一序和《兰亭集序》并驾齐驱!
?
《滕王阁序》,今天我们来学习!
?
先说作者——王勃?
?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人。
?
初唐四杰: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
我们学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王勃本不在宴会邀请的人当中,为何他写序了?
?
公元674年秋,王勃下狱候斩。却幸逢皇帝大赦,免过一死,但他被永远地逐出上流社会。备尝心酸的诗人送挚友杜镜赴蜀地任官,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公元675年,王勃远行交趾去探望老父,这也是他生命的最后篇章了。?
在山水舟楫之间,王勃邂逅了一位英迈睿智有侠隐之风的老船工秋水翁,这短暂的忘年之交却是毕生的莫逆知音。他身后,是紧紧追踪、决意要为夫报仇的曹达之妻;他面对的落霞姑娘,
?
是一位因衷爱他的一篇情歌《铜雀伎》而被贬出宫廷、流落民间的舞伎。落霞积郁成疾、将不久于人世,王勃意欲挽救她的生命却苦于没有买药的银两。得秋水翁的鼎力襄助,王勃"借得"一帆顺风赶赴南昌滕王阁、去参加悬赏百金的重阳诗会。?
滕王阁上,宿儒荟萃名家云集,而最为年少的不速之客王勃果然文惊四座,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佳句,赢得了赏金。但方药却未能救活苦命的落霞……?
同年年末,王勃行至南海。人生无非是一次远行,历经生死聚散、奇情流转的王勃百感交集……浪漫不羁的诗人慨然蹈海自尽,时年只有26岁。后世的人们只知《滕王阁序》文采的不朽,却不知当时王勃对旅途上萍水相逢的知己的怀念。
【这或许便是时运】!
对联:时来风送滕王阁
运去雷轰荐福碑
?
出自《增广贤文》
?
田蕴章书----多媒体欣赏书法
?
【下联还有传说】!
?
元代的马致远在戏剧《运去雷轰荐福碑》中讲了这样的一件事:范仲淹在鄱阳做郡守时,遇到一位书生写诗哭穷,说自己时运不济,用一个字形容“穷”;两个字形容
“没钱”;三个字形容“缺衣食”;四个字形容“一无所有”。说自己一辈子没吃过包饭,日子不好过。挺可怜的。范仲淹见他的字写的不错,就买来墨纸笔,
?
让他去临摹“荐福碑”,卖字维生。可是当天的晚上,老天的一个霹雷,将“荐福碑”给轰烂了。人要倒霉了就这样,“运去雷轰荐福碑”。也就是现在说的“人倒了霉喝凉水都塞牙”。
4、——再说《滕王阁》
【学生回答】1、四大名楼之一
——快速回顾
鹳雀楼
岳阳楼
黄鹤楼
滕王阁
----关于滕王阁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江南名楼--滕王阁?
此楼在历史上迭废迭兴达28次。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距唐代遗址百余米。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今重修后的滕王阁,连地下室共九层,高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
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阁上,命诸臣、文人赋诗真词,观看灯火。1926年军阀混战时,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建国后,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阁。重建后的滕王阁,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代四阁,同时也大超过了现在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三大名楼之首。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
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历史上称为“三王文章”。
------【多媒体赏析滕王阁图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
5、【了解骈文】:
 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
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
亦称“四六文”。此文体盛行于唐代。
【特点】:
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
平仄相对,音律和谐。
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但运用得当,内容丰富,也能增强文章艺术性。
----
【通读理解全文】
?
结合课文注释:
?
掌握重点字词:
?
理清文章结构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3.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故:旧?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
??(三)简析第一段:?
??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
??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
【师生探讨】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师生探讨】.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师生探讨】.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背诵本段】
---当堂背诵---个别学生背诵
---集体背诵
(四)【朗读第二段】:
讲读第二段:?
??(一)典故理解:?
??1.钟鸣鼎食之家?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二)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彻:普照?
??3.雁阵惊寒?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五).第二段小结: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背诵第二段】
当堂背诵---个别学生背诵---集体背诵
(六)作业
1、背诵1-2段
2、掌握1-2段重点字词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回顾序?------《兰亭集序》
作者?——“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1-2段中的典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典故(略)。?
1.【生通读第三段】----理解分析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第三段小结】:
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师生探讨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生思考】:
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背诵第3段】
??二.【生通读四五段】----理解分析:?
??(一)【补充注释】:?
??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
(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三)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是虚写,言?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小结】:
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四)【理解分析第五段内容】:?
1.
典故中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
----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
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
-----“老当益壮……志。”?
3.
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酌贪泉……犹欢。”?
4.
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
----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
??【小结】:
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师生探讨问题】:?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背诵这两段】

板书设计】
一、?述宾主之美。
二、?绘山川美景(近景,远景)。
三、?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怀才不遇,不甘沉沦)。
四、?叹知己难遇,盛宴难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析六七段:
2、
理清全文的结构:
教学过程
【通读六七段】----理解分析六七段:?
??(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略)?
??(二)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怀:心思。?
??4.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已:过去。?
??8.奉承恩于伟饯?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是:这。于:对。?
??10.敢竭鄙怀?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师生探讨】?
1.
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
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
—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
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
—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
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
—第二句。?
5.
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
—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小结】:
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全文内容】:?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写作特点】:?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
??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再理结构】:?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师生探讨】.
(一)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
??(理解思路)——“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
??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
??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二).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
??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
??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
?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三).语言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
?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
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用
【作业】
1、背诵全文:
2、掌握骈文的特点,积累文言字词:
3、学写骈俪句: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PAGE
-
12
-归去来兮辞
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表达作者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生活后的生活乐趣。需要反复诵读来把握文章内容,体味其中的深挚感情。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熟读成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诗人的隐士情怀;解读诗人的隐士形象;体会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研读拓展,感悟形象。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片段,走近诗词,走近陶渊明。
二、推进新课。
1、回顾以前学过的陶渊明作品,谈谈自己心中的陶渊明。
2、自读序言。找出说明他辞官原因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3、解题《归去来兮辞》。介绍“辞”。
3、品读赏析。
1、教师配乐(古琴曲)范背。
2、学生齐读。正音。提醒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
3、自主合作探究。自由朗读,分小组鉴赏,每组负责一段。
4、几分钟后小组展示。
两位同学走上讲台,一位朗读,一位鉴赏,最后领读。
5、每段鉴赏小组结束后,老师分别就本段内容提问,如:
第一段:本段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板书)归去来兮的“兮”怎么读?“舟遥遥”“风飘飘”两句该怎么读?“问征夫以前路”两句该怎么读?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境?陶渊明具有怎样的隐士情怀?
第二段第三段:本段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板书)“乃瞻衡宇”那几句该怎么读?为什么用“松菊”和“孤”?陶渊明的愉快生活表现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怎样的情怀?
第四段:本段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板书)“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所体现的情绪在本段有什么体现?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有人说“聊乘化以归尽”体现了陶渊明的消极思想,你怎么看?
四、总结。布置作业。齐读全文。
衷心地希望在座的各位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都能活出心灵的自由!
五、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之因
初回之乐
室中之乐
园中之乐
归去之乐
人情之乐
农事之乐
出游之乐
归去之悟
教学反思:
我一直觉得,语文课堂应当去除浮躁,安静地读书、思考。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朗读品味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也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严肃而不失活泼,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少了几分预设,多了几分随机,我情不自禁地夸奖学生的诵读、鉴赏和回答,学生回报以更大的热情。当然,遗憾之处也有许多,今后我会不断努力。感谢!
PAGE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