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8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3 22:0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
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他是谁?
解题----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承天寺
承天寺
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情智目标:
1、读“神品之文”:培养学生多样性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品“月色之美”:
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悟“闲人之情”:理解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读神品之文
情智初显
试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自读、互读、齐读)
2、听读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3、译读
读通、读懂意思。(信、达、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指导
单音节补双音节
省略内容要增补
语序颠倒要调整
修辞手法要体现
增删补改是规律
参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独立翻译,勾画疑难。
同桌互译,小组交流,质疑解惑。
翻译全文,落实重要词语和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将要

高兴的样子
走动
思考
游乐
于是,就
一起
散步
看注释、通文意
……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交错纵横
原来是
只是,不过
罢了
品月色之美
情智共生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2.本文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有哪些?写出了月亮的哪些特点?美在何处?
3.苏轼用了什么手法把月亮写得如此富有神韵和诗意?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所以“欣然起行”
理解探究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本文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有哪些?美在何处?
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苏轼用了什么手法把月亮写得如此富有神韵和诗意?
1、比喻。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3、动静结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悟“闲人之情”
情智升华
1、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指清闲的人;
资料1.宋神宗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苏轼以诗讥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审问折磨,最后获释出狱,被贬谪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资料2.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十亩荒地经营。他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资料3.
张怀民,作者的好朋友,
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闲人,指清闲的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
“闲”字所表达的情感: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自我排遣的达观。
通达乐观
拓展延伸:苏轼坎坷而豁达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贬黄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定风波》
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惠州一绝》
贬儋州——“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雨夜宿净行院》
读苏轼在贬谪期间作的诗词,我读到了他
的心境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课堂小结
本篇文章通过
,创造了一种
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

描写月光下庭院美景
清幽宁静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自我排遣的达观。
随堂小测试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藻荇(xìng)遂(suì)至 竹柏(bǒ)   
B.解(xiě)衣
未寝(qǐn)
伎俩(jì)      
C.文绉绉zhōu 昏厥jué
人才济济jǐ          
D.嫉妒jì
轻蔑miè 
伤痕累累léi
C
随堂小测试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     
B.欣然(高兴的样子)起行       
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            
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盖(盖子)竹柏影也
B
随堂小测试
3、下列各句中,翻译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B.欣然起行
翻译: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C.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赏月的人    
D
随堂小测试
4、下列各句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宋代词坛婉约派代表人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记承天夜游》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达观。      
C.《背影》的作者是老舍,题目即是线索           
D.《老王》的作者是中国现代作家杨绛,字默存。
B
随堂小测试
5、对选文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的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与他作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D.“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一位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D
随堂小测试
6你能写出三句关于月的诗句吗?
例: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闲人,指清闲的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
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处处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它。
其次,包含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2、“闲”字所表达的情感: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乐观积极、坦荡豁达的胸襟
恬静安详、纯净无尘的情怀
随缘自适、自得其乐的心态
闲人,指清闲的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
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我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3、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而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通达乐观
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1、指自己当时“有职无权”的境况,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嘲;清闲之人。
2、指能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是一种欣喜;不汲汲于名利的人,聊以自慰的人,旷达乐观的人。
3、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现在却无用武之地,沦落至此,有一种失落。失落寂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