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未来
1、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明确“套板反应”的真正含义及产生的原因。
(2)过程方法目标:课堂合作探究学、议、导、练如何克服写作中的“套板反应”。
(3)情感态度价目标: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3、教学重点:如何克服写作中的“套板反应”。
4、教学难点:
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5、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他告诉我们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我们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从而追求艺术的完美。本节课选取文中列举的“套板反应”深入解读,采用教学思路变序法来激发学生求知欲,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锻炼自己的质疑能力,贯彻“体验--生成--运用”理念,提升写作能力,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学习。
6、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讨论评价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三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两段女子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的比较好?为什么
1、这女子生的柳腰桃面、貌若天仙,有沉鱼落雁之姿、羞花闭月之容。
2、沈太太生的怪样,打扮的妖气,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像是储存着多情的眼泪。嘴唇涂的浓胭脂被唾沫带进了嘴,把暗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的谋杀案线索。
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写的比较好,这是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对沈太太的描写。我们说第二段的描写更生动,为何生动?人物活灵活现,尤其是眼睛、嘴唇的描写,无外乎因为作者观察细致、详备,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征---怪样,妖气。第一段文字描写的女子,虽然漂亮,但不生动,有人说有“千人一面”之嫌,“千人一面”主要表现在哪里?朱光潜先生他又是如何分析这种现象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咬文嚼字》。
(二)精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千人一面”毫无新意的描写表现有哪些?
明确:“美人: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春花秋月;叙离别:柳岸灞桥;做买卖:端木遗风;排印书籍:付梓、杀青”
2、这种“千人一面”毫无新意的描写被朱光潜先生称之为什么?
明确:“套板反应”。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他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3、“套板反应”在朱先生看来,是“套”用了什么“板”?
明确:用现成的人人使用的套话去应付描写对象,结果反而遮蔽了被描写对象的真正特点。(引入韩剧的“套板反应”)
4、作者是如何论证“套板反应”的?
明确:板书:列举现象--探究根源--弊端危害--找出原因--指出解决方法。(鲁迅《拿来主义》一文也运用了此论证方法,希望在以后的习作中可以给大家一些参考)
(3)小试身手,当堂练习。
正值三伏,请同学们以《教室里的八月》为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随笔。
要求:(1)认真观察当下环境,写出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2)随笔中不得出现“热”字,否则视为套板反应。
(4)合作探究、教师点评。
小组成员互相点评,找出描写“热”这个现象时用的成语和现成的形容词,认真思考能否想办法用比喻、夸张、想像、白描等手法替换现成的形容词。同时和老舍《骆驼祥子》片段做对比,克服写作中的“套板反应”。(引入平时习作时的案例,不是牛顿的苹果就是爱迪生的灯泡,不是爸爸在风雪天背着我去医院就是妈妈冒着雨来送伞。让屈原投万次江,让苏轼遭万次贬,殊不知,无米之炊固然难为,陈米之饭也难以下咽。)
(5)小结: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语言要新,关键要关注现实生活,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细致观察,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才能使其汇成源头活水,让我们的写作焕发生机。
(六)作业:运用本文的论证方法,解读生活中的一种现象。
PAGE
-
3
-作为生物的社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礼赞》的内容,掌握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的区别和联系,从中归纳出主旨。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说明顺序。
3、休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4、培养学生尊重生物,热爱生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筛选主要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自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作为生物的社会》,它是科普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样式,一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自然科学中的某一领域的只是,阐述一种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借以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
(2)字音
鳟鱼
阈值
梗节
穹顶
拱券
苜蓿
蚁冢
迄今
蜂窠
毗邻
乱窜
真菌
(三)筛选信息,探究思考
1、提问: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在作者眼里,它们好比是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组织,有组织,有纪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合作分组探究
假设你们是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一群鲱鱼或黏菌细胞,为了维持生计,你们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自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你们的生活。(将学生分为四组:蚂蚁组、蜜蜂组、鲱鱼组和粘菌细胞组,各组分别思考自己应当进行的社会行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从文中归纳出答案)
3、
请学生补充一些其它群体生活的生物的社会活动及其特征。
(四)探究主旨
1、提问:结合这些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
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
2、提问:既然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有如此巨大的相似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生物社会呢?
3、第二段作者说到生物学界对“人与动物相似”的观点是什么??
4、作者摆了一个怎样的事实与观点??
5、第十一段作者指出了人类其实比动物更具有社会性,但是我们人类却出现什么样的状况?
6、整篇课文作者探讨了生物的社会性,但是作者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
?7、最后,作者对科研提出了什么希望??
(五)研习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严格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议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
;
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
;
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2>、品味语言
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1、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信息”,“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2、?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
3、?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4、?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5、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脚的神经节而已。?
6、第四段为什么作者一开始就来了这样两句“最让我们不安的是”“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
7、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六)拓展探究:举例说说人类由于盲目自大而面临着哪些生存危机?结合本文给你的启迪联系现实谈谈人类如何对待生命、对待自己?
(七)课堂小结
本文是关于群居性昆虫的有趣研究和独特的见解。他一反生物学家把人跟群居性动物截然分开的成见,难以置辩地指出了人和群居性动物的共同性。本文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小品中的大家手笔。
(8)板书设计
能思考
科学探索
生物社会
(相似)人类社会
有智慧
反思
科学交流
平等
合作
PAGE
-
3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分析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如“文法”和“可译性”,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度,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数不仅的古代优秀建筑。如:气魄宏伟的故宫,神圣辉煌的布达拉宫,还有精巧秀丽的苏州园林……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光芒!(展示图片)
那么,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怎样才能使中国建筑永远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
今天,就让被誉为“中国建筑一代宗师”的梁思成先生给出我们最具权威性的答案。(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15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体会中国的建筑美。
2.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体会本文准确严谨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征,并学习借鉴。
3.传承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学习梁思成先生崇高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
四、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五、研读课文,把握重点
问题设置1: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哪九大特征?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二部分,筛选提炼关键信息,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学生概括,老师结合图片说明)
(一)主体构成。单个建筑一般由台基、房屋本身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二)平面布置。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线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有户外空间。
(三)木材结构。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最重要)
(四)斗拱特征。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最显著)
(五)举折举架。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屋顶翘角。翘起如翼的屋顶有巨大的装饰性。(最主要)
(七)朱红主色。
(八)构建露头。所有构件交接部分都露出并加工成装饰部分。
(九)建筑材料。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
问题设置2: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从那些方面,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全文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三大方面来介绍,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的顺序来说明。
问题设置3:作者在介绍这九大特征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以第三个特征为例讨论分析)
【明确】1、作诠释2、列数据3、打比方4、举例子5、作比较
【知识积累】中学生应掌握的常用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引用、作比较、列数据、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使说明的对象更准确,生动形象,也易于读者把握。
六、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难点一: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难点二: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阅读相关语段,讨论交流)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让我们既可以感受到本文准确严谨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征,这在学生写作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又可以感受到一代建筑大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视野和胸襟。
七、探究与启示:
(一)探究、梁思成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普及一些科学知识,让我们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吗???(结合最后一段分析)
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文章最后一段)
体悟梁思成先生的良苦用心:只有熟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才能建造新中国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艺术,立体的文化。我们应该继承中国建筑的优良传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中国古代建筑,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启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再城市化建设过程在中,很多古建筑遭到了破坏甚至毁灭,看看我们身边,就拿我们本地澄城来说,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还多吗?学了本文后,你有何启示?(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1.充分认识古建筑的价值,提高保护意识,继承发扬优秀传统,古为今用,创造新时代的“中国风”。
2.学习梁思成先生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素材积累)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的个性。”
——梁思成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失的现象。”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抗战期间,美国曾有多所大学和博物馆邀请梁思成去讲学并给林徽因治病,但他回信:“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它,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正是抱着一腔爱国之情,梁思成、林徽因等历经磨难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将深沉的爱与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
教师总结:如果我们能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那么无论我们走过窄窄的小巷,还是穿过宽阔的街面,不管我们走进深深庭院,还是身处繁华都市,满眼都是中国元素,处处充满文化气息!
八、拓展应用
了解本地最富特色的传统民居——“澄城窑洞”的特征。
澄城窑洞、客家围屋、北京四合院和闽西土围楼并列一起,号称中国四大民居。坚固结实,冬暖夏凉的澄城窑洞是几千年来澄城文化的缩影,它不仅是黄土高原的民间艺术殿堂,更是澄城人忠厚朴实的象征。
请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调查走访等方法,了解“澄城窑洞”的特征,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澄城窑洞”的特征。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