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教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教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3 15:59:39

文档简介

谈中国诗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能力;
2.
把握钱钟书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3.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
了解比较中西方诗歌的异同,分析中国诗的特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2.
从对比和比喻论证方法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以对比和比喻两种论证方法为例,引导学生体会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构想:
1.
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品味,反复吟诵。
2.
本文结构清晰,学生在预习中便可归纳出中国诗的特点。因此,在课堂上我将首先让学生分析中西方诗歌的异同,再着重引导学生品味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从局部文句开始挖掘,雕琢精义,在用心揣摩之中感受作者论证的独运匠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故事导入:
同学们,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关于钱钟书母鸡与鸡蛋的故事。有一位英国女士在读了《围城》这本书后,十分敬佩,并致电说想要登门拜访,结果你们猜钱钟书是如何作答的呢?他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你难道非要去认识一下那只下蛋的母鸡吗?”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深入体会钱氏幽默与智慧。
(2)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年),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1933年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围城》;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
(3)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1段: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比较文学的立场
第2-7段:中国诗的特点
发展: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后缺乏变化且逐渐腐化(2)
形式:篇幅短小;诗体适配诗心的需要(3)
韵味:富于暗示性(4-5)
风格:笔力轻淡,词气安和(6)
内容: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7)
第8段:结论
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四)合作探究
引语: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乐队合奏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

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4)
品析写作手法
提示:本文中哪种修辞手法出现频率最高?
(比喻

(1)划出文中出现了的比喻句
(2分钟内完成)
(2)投影几个重要的比喻句
让学生将本体、喻体一一对应写出,体会句意。(8分钟)
A.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本体: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一跳就高升上去
喻体: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
说明: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
B.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本体:中国诗
喻体:闪电战
轻鸢剪掠
说明:中国诗简短而又意味悠远的特点。(最早叙事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诗极富时间的跳跃性和空间的延展性,力争以最短的内容表现最丰富的蕴含,惜字如金,所以想象与诠释的空间也就特别大。
C.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本体:诗体(诗歌的形式)
诗心(诗歌的内容)
喻体:鞋子

提示:是脚适应鞋子还是“削足适履”

说明:诗歌的内容决定了形式,当然,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两者辩证统一。
比喻作用: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谈中国诗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说明自己的观点。让读者在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启发和感染下,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六)主题归纳: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七)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比较分析曹操《观沧海》与普希金《致大海》的异同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致大海
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地船只就会覆亡。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绿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地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
你现在要吧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地轰响。
?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地峭岩,你地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相同点:
内容上都是作者心坎情绪的自然流露,《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响出作者广阔、雄壮的情怀,我们能从实景的刻画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魄力。《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不同点: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究篇幅短小的特点,“是文艺观赏里的闪电战”,但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
?
PAGE
-
6
-说木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木叶”的特征和使用环境;
2.感受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拓展诗歌意象,扩展积累;
2.学会质疑,有批判精神;
3.学会在文章中用比较的方法得出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木叶”的特征和使用环境;
难点:感受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2、理请文章的结构脉络。
(一)1—3段,“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二)4―6段,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三)品味“木叶”与“树叶”、“木”与“树”的区别。并思考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在艺术语言中。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又到了秋天,校园里铺满了落叶,不由想到陶渊明的一句诗“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其实何须满地落叶提醒,古人早就说过“一叶落而天下知秋”,落叶和秋天本就天然相连。但是,在古诗中,对于秋天的树叶,古人有时往往更钟情于“木叶”这个词。不信,让我们一起研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下面几句诗全是有关“树叶”的,请大家想一想,谈谈你对这些叶子的感受。
PPT显示: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小结:
“木叶”使用的环境:秋季、有风、晴朗。
“木叶”本身的特点:干燥、微黄、飘零。
所以“木叶”的形象:舒朗与绵密的交织,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48页第六段第三行。
2.那么“木叶”为什么带给我们和“树叶”“落叶”完全不同的感受呢?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木叶”独特形象的关键在“木”上,而“木”具有两个艺术特征。
3.那么“木”何以具有这样的艺术特征呢?课文用什么概念来给解释的?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4.请大家说说自己知道的诗词中哪些意象具备了哪些特定的内涵?
资料:柳、月、松柏、梅兰竹菊、梧桐、子规、长亭等等。
小结:了解意象的固定内涵,对于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大有裨益,因此大家平时还要多注意积累。
4、布置作业:
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PAGE
-
2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话说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被太平军逼得走投无路,几欲投水自尽。朝廷又三番五次催问战事,曾不得已,奏云:“屡战屡败”。他门下一师爷细心,心想,要是这样报上去,打一回败一回,老佛爷盛怒之下还不得砍了主子的脑袋啊,便急中生智改为“屡败屡战”。此番改动,一个总打败仗的人倒成了愈挫愈勇不肯服输的猛将了。其中的利害真不可小觑。由此看来,生活中在文字的运用上还真要斟酌一番,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由咬文嚼字的释义切入作者对该词的理解。
“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A )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B )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C )
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                 
如果都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P41第三段)
三、分析课文内容,品读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一)、讨论: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概括内容。
(1)郭沫若修改剧本台词
(2)王若虚修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4)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
具体品味分析每个例子,
把握例子中说明的道理。
例子1:
①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这两句区别在于把“是”字改为“这”字。“你这什么”是不带情感的坚决判断,“你这什么”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带有极端的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而且语法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是动宾式结构,“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是偏正式名词短语。
问题:郭沫若参照这个建议,后来把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认为改的好不好?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修改的好)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修改的不好)
小结:文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学生品读: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水浒传》谩骂性的话语: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红楼梦》谩骂性的话语: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这好小子!
例子2:
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②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③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这三个材料讲的都是讲李广射虎的故事,但第一则里面有多个“石”字,另外两则里面都只有一个“石”字,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试译文段,理解内容,把握原文的妙处,重点把握《史记》对人物的塑造。
明确: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个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小结:文字的繁简不同,意味也不同。
例子3:
①贾岛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②韩愈(修改)诗句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你认为谁的字用的好?
学生自由畅谈,各抒己见。然后教师点出文中朱老的观点: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小结:字眼不同,意境也不同。
例子4:
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

独携小龙团 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问:这三句都是说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比较这三句,哪句更具有文学色彩?试说明理由。
提示:这部分文字是讲字的联想意义,所以要运用联想和想象,找到月亮和小龙团茶的相似点。先找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老师点拨,给出参考答案。
明确:第三句更具有文学色彩。因为第一句只是泉水泡茶这一陈述事实。第二句是客观写实,无任何联想和想象,无情感涉入。而第三句借助于相似联想,又小龙团茶在水中舒展打转的样子,联想到天上的圆月在泉水中荡漾的情景,此乃想到联想;而茶叶散发的清沁肺腑的香味和明月照在清泉的清凉氛围又是相同的,此乃情感的想通。所以,第三句运用诗文表述更有蕴味。
小结:联想与否,意蕴不同。
总结:以上例子告诉我们,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会影响到思想情感的表达。
(二)、讨论:
咬文嚼字如此重要,那么咬文嚼字的意义(即终极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主旨句)
师引用名家名言再次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法国)
四、课堂学以致用:
1、1、
(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
C紧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A大
B快
C紧
D密)
明确:“紧”字十分简洁地写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两把汗。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E泻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塘月色》)
(A洒、B射、C照、D落、E泻)
明确:“泻”把月光比作流水,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描绘出月光洒向叶子和花时的流动感。
3、某医院标语:
生命之

,重于泰山。(
责、托、重)
明确:托。“托”字准确表达出了患者或患者家属把自己或亲人交给医生之意,他人把生命都托付给了医生,足见患者或患者家属对医生的信任和托付。其他字责无此意。
五、作业布置:
找出曾写过的文章的某一段,认真品读,仔细斟酌,让这一段更精彩,与你丰富的情感相吻合。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