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梳理探究教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梳理探究教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3 16:08:48

文档简介

文言文翻译
教学目标:
1、
重视文言文翻译,明确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2、
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六种方法:留、删、换、调、补、贯。
教学重点:
  以课内文言语句为例,介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同时兼顾能力迁移。
教学难点:
  留、删、换、调、补、贯六种翻译方法的具体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学习中是一项综合知识的整合,要考虑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综合知识。高考分值一般为10分。所以,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做好文言文翻译是学会文言文的基础,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的方法.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下文言文翻译的比较明确的要求和实用的技巧。
二、看一看??评一评(知识回顾)
 首先让学生来看资料书106页《杨大异传》,请大家指出其在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小结:1.强作对译。2.该译不译。3.以今译古。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5.胡添乱补.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6.该补不补省略成分没有译出。?7.该删却留8.该调不调.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并指出这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靠想象;译出之后,句子却是不通的。那么,文言文的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呢?
二.讲一讲??记一记?(考点透视)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考纲对本节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即用现代汉语的语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句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
三.练一练??说一说?(技法点睛)
  那么,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到底怎样达到“三标准”呢?我教大家几招,就足够用了,我们可以用“六方法”,“六方法”听起来好像复杂,其实就是六个字,就是“留删换”、“调补贯”,等我们分析完之后,大家就更清楚了,对付文言文翻译可能就更得心应手了
 方法一:例: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总结:对于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可以保留,不用翻译。?--?"留?"
方法二 例:1.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4.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之"衬音助词,不译;"也"句中停顿,不译;"夫"句首发语词,不译;公姥偏义复词,“公”不译)
总结: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掉。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删
如果文言文翻译中只有这两种现象,那就很省事了,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就行了。这是我们文言文翻译的第一招。可惜的是,能留和删的字词却并不很多,所以我们还要掌握其它的方法。
方法三:"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列传》
  译文:屈原来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江边一边走一边吟唱,面容憔悴,身体和相貌像干枯的树木一样。("被"通"披";?古今异义:颜色、形容;?"枯槁":?像干枯的树木一样)
  总结:文言文中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情况。以及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换"
  方法四: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译文:(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省略了宾语和主语)
  总结:原句中有省略(如省略了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等),或一一对应翻译不通顺时,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补"
方法五:'
  例5: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译文:自以为听说了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莫己若"应为"莫若己"宾语前置句;?"我之谓"应为"谓我"?宾语前置)
?总结: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等。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调"
这是我们文言文翻译的第二招。
补充要点:
掌握并使用这些方法,好像翻译已不存在问题了,事实上也并不尽然。我们试着翻译下面句子看看:
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用典)
直:我活着应当掉脑袋,死后应当编草绳。
意:我活着应当不惜性命,死后应当报恩
好的是,我们还有第六个方法。
????????????方法六: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贯”不能随便使用。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不过,这种情况在高考时,不大可能会遇到,所以大家不必太过担心。
???小结: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较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运用,所以“调”和“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贯”虽然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简言之,“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四:?想一想?试一试?(拓展迁移)
1、阅读下面文字,依次找出调留补删换的地方。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日:“画孰最难者?”日:“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日:“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2.读读下面文段,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指出用了“六字法”的哪些方法。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祥。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
五:课堂小结
?????????就文言文翻译而言,这六个字并不是根本所在,而只是一种技巧。文言文翻译的根本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和辨析,这是硬道理。古文功底好的人,他未必要学习什么“留删换调补贯”,却仍然能翻译得很好。
??????????但是,对文言功底有限的我们而言,尤其针对考试来说,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我们无疑是很有用的,特别是遇到较难的题目和译成之后较对时。
PAGE
-
4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知识目标:掌握准确把握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汉字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具媒体
多媒体

书设

一、字形推断法
二、结构互解法三、语境(情理)推断法四、语法分析法五、联想推断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在文言文教学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诗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含义,掌握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二、探究、归纳实词推断方法(一)讨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2、王怒曰:“劓(yì)之。”3、宰臣上炙而发绕之。方法一: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讨论、回答在解题基础上归纳方法
引领学生了解文言实词重要性学生思考探究在解题基础上尝试归纳方法
(二)解释加点字【文过饰非】
【求全责备】【前倨后恭】例题展示:讨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义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3、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方法二:结构互解法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隆庆时,绍兴岑(cén)郡候有姬方娠(shēn).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zhāng)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理解:
弄璋
弄瓦
例题展示:讨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义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2、(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方法三:语境(情理)推断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四)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讨论、回答在解题基础上归纳方法朗读短文讨论、回答在解题基础上归纳方法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探究在解题基础上尝试归纳方法学生思考探究在解题基础上尝试归纳方法学生思考探究
例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
权:暂管B.犹皆坐罢免还乡里
坐:判处C.悉诬台臣罔上
罔:迷惘D.丞相以为忤己
忤:违逆方法四: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五)讨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1、①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②薄而观之③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2、①进之布指算,不爽(2007年高考江苏卷)
②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06年全国卷)
③素与郭善,登门造访。(07年广东卷)方法五:联想推断法1、联想成语推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2、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三、课堂小结实词的解读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进行科学的推断,通过文言文的读记形成大语感,加上通晓文言文特有的背景信息(如古文化常识等),如果再辅之以训练有素的“猜读”能力,那么,“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将不再是“雾里看花”。
在解题基础上归纳方法思考、回答在解题基础上归纳方法
在解题基础上尝试归纳方法学生思考探究在解题基础上尝试归纳方法
PAGE
-
4
-古代文化常识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已有一定数量的积累,也有分类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并且这个班的同学思维活跃,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但是,古诗文阅读仍是他们的薄弱点,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量仍然很有限,所以让他们课前搜集并整理古代文化知识,在搜集中扩展知识量仍然是重点。方式就采取学生所擅长的合作探究和课堂展示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梳理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探索能力。
2、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3、品读古代文化,感受古代文化的永恒魅力。
教学重点
梳理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探索能力。
教学难点
1、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古代文化,感受古代文化的永恒魅力。
授课类型
梳理探究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1、
秀一秀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叫《古代文化常识》,那么我就来一段具有古代文化韵味的开场白,请听——
敝人,姓史,名春玲,号颜齐,向圣人高足颜回看齐之意。河南人也。鄙人本一介布衣,出身卑微,然自幼深得家父家母疼爱,垂髫之时便入庠序,十年寒窗,终忝夫子之列。愚虽不才,但甚爱吾生,放眼满堂弟子,惟愿诸君于丁丑年(2017年)秋闱(六月高考)之时蟾宫折桂、金榜题名!诸生意下如何?请以掌声回应!
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让我听到了希望,也说明大家看懂了这段文字。在这里,我分别使用了谦词:敝人、鄙人、家父、家母、忝、愚、不才;敬辞:圣人、高足;姓名字号:姓史,名春玲,号颜齐;称谓:布衣、垂髫、夫子、弟子、诸君、诸生、庠序
秋闱;纪年:丁丑年;等具有古代文化韵味的词语来介绍自己。本节课我们就围绕“古代文化常识”展开学习,请大家齐读学习目标:
1、梳理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探索能力。
2、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3、品读古代文化,感受古代文化的永恒魅力。
二、讲一讲
内容:请各组代表展示课前整理的古代文化知识并讲解。
第一组:天文地理
二十八星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jī)、牛、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九州:冀州、青州、兖(yǎn)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3、八方:四方和四维的合称。
  
四方:东、南、西、北
  
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八荒: 八方荒远的地方。(远离中原的地方。)
4、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
阳:山南水北。
5、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6、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7、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8、河北、河南:
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10、江左:即长江以东。
11、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12、五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13、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也有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  湖。)
14、古今地名
大都 
北京
东京、汴京
开封
京口
镇江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
南京
临安 
杭州
姑苏 
苏州
会稽 
绍兴
长安 
西安
奉天 
沈阳
直沽
天津
15、地名别称
冰城
哈尔滨
花城
广州
蓉城
成都
春城
昆明
雁城
衡阳
芙蓉国
湖南
星城
长沙
雾都
重庆
水城
苏州
牡丹城
洛阳
第二组:纪年纪时
纪年
天干










4
5
6
7
8
9
0
1
2
3
地支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公元与干支两种纪年法之间的转换:
如1840年,
末位定天干:1840——0——庚
除以12的余数定地支:1840/12余4——子
所以1840年是庚子年。
纪月



纪日


既望

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现代纪时对应关系
在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与下列纪时名称有关的诗句,体会古人纪时的“文化韵味”
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日中:“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初定”
(《孔雀东南飞》)
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更定:“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暮春:“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第三组:人物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寒舍、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令阃(kǔn)
(对方妻子)、令兄、令郎、令爱。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避讳】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空字等办法来回避。如《捕蛇者说》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中“人”本应为“民”,这是在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除了避君讳外,文人还避家讳,有的还避圣讳。
【避君讳】阴历一月古时叫“政月”,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以后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汉光帝名叫刘秀,曾一度把秀才改称为“茂才”。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王嫱字昭君,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
【避圣讳】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推祟的圣人贤者的名讳。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
宋代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而姓丘的则因为犯了孔子的讳而写作“邱”
。从宋代一直到清代,对“丘”字写起来或缺一笔,或写作“某”,或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区”,或读作“休”。
【避家讳】家讳,又称私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司马迁的父亲名“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袁德师因为父亲名高,便不吃糕这种食物。徐积父因为父亲名石,从来不用石器,不踩石子,遇上非过不可的石桥,便让人背着他跑过去。最令人惋惜的怕要算唐朝号称“诗鬼”的李贺了,就因为他父亲名叫晋肃,“进”与“晋”音同而犯家讳,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韩愈因此愤而作《讳辩》,质问道:“父亲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岂不是不能作人了吗?”
也有笑话。南宋的钱良臣的小儿子颇聪慧,凡经史中有“良臣”二字的,读时均改为“爸爸”。一天读《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遂将其改读为“今之所谓爸爸,古之所谓民贼也。”原想尊敬,反成辱骂了。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
,“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
(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第四组:礼仪风俗
【传统节日】
元旦: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花朝: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
寒食: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期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清明: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七夕: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向织女星祈求智巧,称为“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第五组:官职科举

名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科举: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
    第一名称为“状元”

  第二名为“榜眼”,
    第三名为探花。
官吏任免: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授:封给官职。
擢:提拔、选拔。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九卿三公: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三公: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  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
  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第六组:文化典籍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四书五经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
  “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通过同学们的梳理,相信大家都积累了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这对于提高文言作品的理解能力很有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一次牛刀小试!
三、试一试
小组表演《鸿门宴》课本节选部分,突出古代文化韵味。
他们的表演好不好?好在哪里?为什么?
文化作为一种流行元素,也要经历大浪淘沙的洗礼,如凤凰涅槃,蚕蛹成蝶,蜕变之后,便是人天共仰的辉煌,于是,流传至今的古代文化就这样被锻造成了经典。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上的文字,思考后面的问题。
四、想一想
孔子忧世人浮躁,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告诉世人道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孟子恐人才失去,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鼓励有志之士披荆斩棘、走向成功;老子思“道”之不悟,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引导人们悟“道”悟人生。
思考: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流传至今并且生命之树长青?
余光中说:“河水不回头,但河流常在。”这些语句之所以能够生命长青,是因为字里行间流淌着一条生命的河流。是高山景行的道德、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浇灌了它生命的常青藤,故而历久弥新,经久不息,魅力永恒!
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大家合作梳理了古代文化知识,并且把这种积累付诸实践。接着通过品味经典,感受了古代文化的永恒魅力!现在我们来共同测测本节课的收获吧!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学案上的练习题并迅速给出答案。
五、测一测
1、“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基础性性质的学说。可以理解为:太阳光能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山北当然照不到,为阴;水的北岸正对着太阳,为阳。反之亦然。所以,水南为阴,水北为阳。例如:“江阴”、“汉阳”、“衡阳”、“华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南岸、汉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B、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
C、长江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D、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
2、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分析正确的是:(

①《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阴历三月十五日。
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阴历每月初的一天;朔:阴历月末的一天。
③《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六日。
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
⑤“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这个月初五。
⑥“正月晦日巷死。”“晦日”,正月末的一天。
⑦“宋嘉定宁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这个月初四。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⑦
D、③⑤⑦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
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
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
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4、下列文化知识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五音,指宫、商、角、徵(zhǐ)、羽,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加上变徵、变宫为“七声”。
B、西周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君,如“晋侯、秦伯”。
C、战国“四公子”,指“齐有孟尝君,赵有武安君,楚有春申君,魏有信陵君”,即田文、赵胜、黄歇、魏无忌。
D、中国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徽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代称。
5、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效率高,三省长官之间互相牵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间接加强了皇权。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三省”中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的机构和“六部”中负责军事、军政事务的机构分别是:(

A、尚书省、兵部
B、门下省、吏部
C、中书省、刑部
D、尚书省、工部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统称“诸
生”。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
仲、季”来表示。
C、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
是代指官吏。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
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B、“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师为生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C、避讳,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
或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D、“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六、板书设计
古代文化常识
梳理
积累
感悟
七、练一练
每人写一段自我介绍,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要求:1、具有古代文化韵味。
2、200字左右。
PAGE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