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3 16:1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演义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
?
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
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戏曲舞台的三国戏。
?
作者“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写成小说。
?
二、《三国演义》作者
?
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有太原、东原多种说法。有人说他是“有志图王者”有人说他是施耐庵“门人”
?
2、罗贯中著作:《录鬼簿续编》录其杂剧三种: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五种。
?
三、《三国演义》主要版本
毛本: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第二节
《三国演义》内容和思想
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
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
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
?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
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
?
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
?
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三国演义》主题概括: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人物篇
“三绝”:
曹操
关羽
诸葛亮
其他人物:刘备
张飞
周瑜
吕布
司马懿等
战争篇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
故事篇
桃园三结义
煮酒论英雄
三顾茅庐
空城计
第四节
道德悲剧意识
?
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克服“政治利益”,决定了蜀汉悲剧的不可避免。
?
刘备悲剧:
?
“仁”辞荆州而备受困扰;“践义”伐吴而造成彝陵惨败。
?
关羽悲剧:
?
“义”释曹操,认敌为友,贻误战机;傲视东吴,化友为敌,酿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俘、遭杀戮悲剧。
?
诸葛亮悲剧:
?
“才”与“德”矛盾而以“德”为先,使事业受阻;“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矛盾而选择后者,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
“出师未捷身先死”。
第五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特征
?
艺术虚构的主要技法:
?
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如“失、空、斩”。
?
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如“三结义”、“古城会”、
“借东风”、“华容道”。
?
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张辽投降曹操。
?
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怒鞭督邮”改刘备为张飞。
二、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
“陈叙百年,该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规模宏大而不散乱,结构严谨而不呆板。
?
五条线索:东汉灭亡为引线,西晋统一为终局,中间魏、蜀、吴三线的兴衰是主线。
?
魏、蜀矛盾为主干;蜀汉为重点;诸葛亮为中心,隆中决策为关键。“其余枝节,皆从此生”。
?
诸葛亮开头分析形势,即前35回的情节概括;其出山后主要故事,即隆中决策的具体演绎;其死后姜维九伐中原,则是“受丞相遗命”“以继其志”。最后一卷才以三国归晋作结。
三、出色的战争描写
1、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火攻,但官渡之战是烧粮草;赤壁之战是烧战船;彝陵之战是烧营盘。烧粮草在平原,烧战船在水上,烧营盘在山林。
2、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
。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智;彝陵之战,东吴显是智胜。
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详写战前谋划;详写主动、得胜方。
4、注重场面气氛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
四、历史演义体的语言
?
1、“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既有史志文言的精华,又有讲史话本的通俗,半文半白,
“易观易入”,雅俗共赏。
?
2、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叙述又长于简笔勾勒,简洁明快,富阳刚之气。
?
3、语言开始注意个性化。但在善用口语乃至方言方面,与《水浒传》、《金瓶梅》仍有一定差距。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