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复习课)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三(复习课)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6-20 13:38:03

文档简介

(共77张PPT)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要点:  1、一定的空间 
2、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特征 种群有、个体无的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一、
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总结:
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
估算(取样调查)
估算方法:
不运动或活动范围小的生物: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直接计数
⑴样方法:步骤?
(步骤:取样   计数   求平均值)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 样方n
N1 N2 N3 N4 …… Nn
(注意:这里的N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样方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N1+N2+N3+N4+…+Nn)/n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蒲公英
—其他植物
边缘问题:样方顶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
⑵标志重捕法:
步骤:捕获 标记 放回 重捕
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活动性较强的动物。
N(总)= M(总标志数)×
n(重捕个体数)
m(重捕中标志数)
出生率和死亡率
二、
(1)概念:
(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a.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增加
b.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降低
(3) 意义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重要因素
c.出生率 = 死亡率 种群密度 相对稳定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类型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增加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降低
(3)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迁入率和迁出率
三、
1.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所占比例。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年龄的三个阶段:
幼年(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有生殖能力)
老年(丧失生殖能力)
四、
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幼年个体>老年个体,出生比死亡多
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
中,新出生数接近死亡数
幼年个体<老年个体,新出生的比死亡的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2.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①雌雄相当型: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物。
②雌多雄少型: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家猪、象海豹等。
③雌少雄多型: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3)性别比例的应用:控制虫害
(4)性别比例的意义: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
出生率和死亡率
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
预测变
化方向
直接影响
迁入率和迁出率
影响数
量变动
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图
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型
随机型
集群型
五、
评价反馈:
1.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
 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藻类
 C.校园中的全部树木
 D.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
D
2.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主要来自( )
 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人口男女性别比例
A
3.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
 A.性别比例
 B.年龄组成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迁入率和迁出率
CD
4.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8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鼠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
 
 A.46 B.25
 C.12 D.100
D
5.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少生优生,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其目的主要是( )
 A.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
 B.控制年龄组成,稳定种群密度
 C.控制死亡率,降低种群密度
 D.控制年龄组成,降低种群密度
A
6、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 )
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  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C·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  D·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 E·环境中天敌增多 F·环境中阳光不足  G·寄生生物增多 H·寄生生物减少
ACH
7.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
(1)此图表示_______型的种群。
(2)该种群中_______个体多,______个体少。
(3)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种群)年龄组
成与此图大体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
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我们
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_____________政策。
增长
幼年
年老
不断增长
计划生育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种 群 数 量 的 变 化
请于2012.12.21日前食用
培养细菌的培养基
3天之后, 所形成的细菌将可铺满整个地球。
大肠杆菌
定时分装到更大的容器中,并添加培养液
思考回答
0
20
40
60
n

1.细菌繁殖了n代后的数量是多少?
细菌增长的数学模型研究
2.请在作业纸上绘制细菌增长的曲线图。
时间(min)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细菌数量
(个)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增长速度v
(个/20min)
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20
40
60
80
100
180
时间
  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种群数量
时间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
③数量的计算: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增长率=
第二年的总数
第一年的总数
第一年的总数
= λ-1
增长率
时间
当λ>1时:
当0<λ<1时:
当λ=0时:
当λ=1时:
种群数量上升
种群数量下降
种群数量稳定
雌性个体不繁殖,无下一代
高斯实验:在0.5 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 h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大草履虫在实验环境条件下的最大种群数量是375个。
(1)讨论思考:
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 曲线。
②该实验中在第 天时增长率最快。
③环境容纳量(又称 ):在环境条件 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的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趋于稳定
2、3
K值
不受到破坏
时间
种群数量
增加空间、资源。K变大
减少空间、资源。K变小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用: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数量就不在增加
K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用:
A
增长速率:
不断增大,K/2时增长速率最大,之后开始下降。
有利种群
捕获时间:
有害种群:使其数量小于K/2
捕获量:
>K/2
捕获后=K/2
(2)种群的“S”型增长到K值后不再继续增加的原因:
内因是:
外因是: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相等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今天你学会了吗?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曲线图
模型
时间
种群数量
时间
种群数量
Nt=N0 λt
条件
理想条件:即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竞争加剧,天敌增加
增长率
不变
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K/2处最大
函数式
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J、S”曲线
问题:“J”型曲线表明生物具有什么特性?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时间
种群数量
J型曲线
S型曲线
K值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表示在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0
100
200
300
400
1
2
3
4
5
6
7
时间/天
酵母数
环境阻力
食物不足
空间有限
种内斗争
天敌捕食
气候不适
寄生虫
传染病等
K值:环境容纳量
  在现实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除增长外,还有没有其他变化?
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长时间维持稳定吗,为什么?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在不利条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2、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阅读探究实验:
制作培养液(无菌)
培养酵母菌
计数(7天,每天三次)
分析得出结果
血球计数板,通常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其上由四条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
又被一短横槽隔成两半,每一边的平台上各刻有一个方格网。如左图。
血球计数板直接计数
1. 下列环境中的生物,构成一个种群的是( )
A. 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
B.一块农田里的所有东亚飞蝗
C. 一片森林中的鸟
D. 一条河中的草履虫
巩固练习
B
2、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
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B.目前的年龄组成
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B
3.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 )
 A.越来越大 B.相对稳定
C.越来越小 D.绝对不变
A
4.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相互交配繁殖
 B.一个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
 C.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
 D.种群内的个体间常因空间和食物发生竞争

D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要点:  1.一定的自然区域。
2.各种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生物的总和(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总和)
判断下列实例是否属于群落:
1.一个池塘中全部鱼
2.一块朽木上的全部木耳
3.一块朽木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
蜗牛等
4.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 及其它生物
研究池
塘群落
种群种类
优势种群
种群位置
种间关系
群落的
空间结构
群落演替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
不同的群落之间物种组成是一样的吗?
1、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
重要特征。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苔原
我国南方
     北方
2、群落中物种数目
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群落的物种数目多少如何什么表示呢?
用什么来区别
不同群落呢?
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
差别很大。
物种组成的特点: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三、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一、竞争(competition):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于灭亡。
结果:你死我活
生物数量
时间
生物B
生物A
生物数量
时间
结果:相互抑制
生物B
生物A
二、捕食(predation):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生物数量
时间
生物A
生物B
先增先降
(被捕食者)
(捕食者)
后增后降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一方受益,一方受害
被病毒寄生
种间关系(三):寄生
根瘤内有大量根瘤菌
豆类植物的根
根瘤菌
豆类植物
通过固氮作用提供含氮养料
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
地衣(真菌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 )
真菌
藻类
通过菌丝提供水、CO2、无机盐
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
四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




时间
生物A
生物B
同生共死
种间关系
关系类型 物种 关系一般特征 实例
A B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
彼此有利
相互依存
地衣
+-
一方有利
一方受害
彼此抑制
--
个体A得利 个体B有害
+-
蛔虫和人
水稻和稗草
羊与草
狼与羊
小结
种内关系
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蜜蜂、蚂蚁等
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由于争夺食物、空间、水分、养料等也会发生斗争。
思考:为什么田间的植物种植不能过密?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
⒈ 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现象——即不同生物占据不同高度。)
植物
动物
上:杜鹃等
中:啄木鸟等
下:画眉等
分层现象,保证了群落在单位空间内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高低等环境因素影响,不同生物分布于不同地段的现象。表现特征为镶嵌性。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分
  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度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
水平结构的分段是由于环境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造成的。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生物的分布差异。同种生物的不同分布不能构成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
种群与生物群落小结
种群
概念: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 个体的总和。
种群密度、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
群落
概念: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 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 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结构
垂直结构:不同种群在垂直方 向上的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不同种群在水平方 向上的分区现象。
特征
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地衣包括:真菌、蓝菌或绿藻。
真菌
保护层,避阳
藻类
合成糖分
决定性作用
发生在裸岩上的
演替过程
弃耕农田上的
演替过程
森林阶段
乔木蔚然成林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荒芜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丛
VS
一、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2、次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度看化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初生演替过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例]光裸的岩石上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长出森林:
苔藓阶段
草本阶段
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
(4)特点:其演替速度缓慢,所需时间漫长。
2.次生演替
(2)例如:
火烧演替、弃耕演替、放牧演替等。
(3)特点:
其演替速度较迅速,所需时间相对较短
(1)概念:是指在原来就有生物群落或曾经被生物占据过的地方发生演替,又称次生演替。(共51张PPT)
期末复习 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期末复习 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期末复习  种群和群落
新课标
 种群和群落
期末复习 │ 知识系统总览
知识系统总览
期末复习 │ 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
数量变化
考点自主梳理
 知识点一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________生物的全部个体。既是________的基本单位,又是________的基本单位。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
①宏观方面: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②微观方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同种
繁殖
进化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2.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特征。
②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③调查方法: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数量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探究考向一 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
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
程序
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计数
计算种群密度
(
取平均值
)

捕获并标记
(
数量为N1
)

重捕、计数
(捕获数N2、标记数N0)

计算种群密度
确定调查对象
N2
N1
N0
N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记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
【特别提醒】
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计数原则:
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32 4。
2.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甲          乙
图32 4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2)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________的比例。
②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__________的重要因素。
(3)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②意义:也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4)年龄组成
①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增长型、稳定型、________。
③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______________。
总数
种群密度
迁入或迁出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衰退型
变化趋势
[知识拓展]
种群年龄组成图示除教材中“椎体图示”外,还有以下三种:
(1)曲线图:图甲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于增长型;乙图中相反,应为衰退型。
图甲          图乙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2)统计图: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表示年龄,横轴表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分析图解可知:
①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
②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③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④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3)柱形图:下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互动探究] 若C项正确,那么应该对应存活曲线的哪一种?
[互动探究] 凸型(图32 2中Ⅰ型)。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5)性别比例:种群中______________数目的比例。
3.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____________或________。可分为3类: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集群型。
点拨:一个种群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
雌雄个体
位置状态
布局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性别比例


í

ì




ü
♀>♂→
增长快
♀≈♂→
相对稳定
♀<♂→
增长慢
种群密度
【特别提醒】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概念辨析]
1.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
2.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变化趋势。(  )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知识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1.变化趋势:增长、________、________、下降。
2.两种增长曲线
(1)“J”形曲线
①产生原因:食物、____________、气候适宜、无敌害等。
②特点: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
③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
(2)“S”形曲线
①产生原因:受____________如空间、食物、敌害的制约。
波动
稳定
空间条件充裕
连续增长
Nt=N0λt
环境条件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②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____________________(K值)后,将停止增长。
3.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________________。
4.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
(2)人为因素:受______________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动植物______________不断减少。
5.研究意义
合理利用、保护野生生物资源;________虫害。
环境容纳量
迁入率和迁出率
人工控制
种群数量
防治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探究考向二 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1.曲线图解
图32 6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1)“J”形、“S”形曲线是研究种群数量增长而形成的两条曲线,并不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全部。
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还包括种群数量的稳定、下降、波动等。
(2)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而引起的。
2.“J”形、“S”形曲线的比较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曲线
比较   “J”形曲线 “S”形曲线
坐标曲线
增长率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增长速率
形成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养料)充足、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现实状态——在有限环境中,个体间因空间、食物(养料)等生活条件引起的种内斗争加剧且天敌增多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特点 种群数量连续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Nt=N0λt,λ代表增长倍数) 增长到一定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数量达稳定状态时,增长速率为0,即K/2值处增长速率最大
适用范围 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 自然种群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期末复习 │ 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期末复习 群落的结构特征和
群落演替
考点自主梳理
 知识点一 群落的结构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________的集合。
2.物种组成
(1)丰富度:群落中________数目的多少。在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
物种
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期末复习 │ 考点自主梳理
期末复习 │ 考点自主梳理
(2)特点:不同群落________不同。
3.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
①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_等。
②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________________,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丰富度
资源和空间
体内或体表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探究考向一 种间关系的比较
考向互动探究
类型 数量坐标图
(曲线图例) 能量或物质关系图
(箭头图例) 种间关系
互利
共生 如地衣、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白蚁和鞭毛虫、人和肠道细菌等。“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捕食 先增先减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后减的是捕食者。如:羊吃草,狼吃鹿。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一般捕食者数量较少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类型 数量坐标图
(曲线图例) 能量或物质关系图
(箭头图例) 种间关系
竞争 “你死我活”的结果有:一是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二是A取代B;如:牛和羊、田间的水稻和杂草等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体表或体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如蛔虫和人、菟丝子和植物、噬菌体和细菌、
绦虫和猪等。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________现象 ________分布
决定
因素 植物分层:________
动物分层:________
和食物条件 地形变化、________、盐碱度差异、________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分层
光照
栖息空间
水平、镶嵌
土壤湿度
光照强度
4.空间结构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探究考向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群落结构类型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比较项目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含义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原因 陆生:光照、温度
水生:光、温度、O2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表现 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 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例2 [2011·全国卷] 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A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有关知识,草坪和树林都属于群落,草坪和树林中的植物存在垂直分层现象,只是草坪的分层不如树林的分层明显,而动物的分层往往依赖于植物的分层,因此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存在分层现象。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概念辨析]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
2.一般情况下,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
3.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
[解析] 池塘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知识点二 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
2.类型
(1)________: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另一个群落
初生演替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2)________: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过后的草原。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
次生演替
速度
方向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探究考向三 群落演替过程以及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2)群落演替特点
①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
②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②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4)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出现顶极群落。[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但要注意在有些情况下还会发生退行演替。即物种组成趋于简单。
【特别提醒】
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是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很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2.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例如治理沙漠、建立人工群落等。
4.群落演替的总趋势: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易错易混] 种群、物种、群落的概念分析
种群 物种 群落
概念 ①一定时间内占据②一定空间的③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④种群中的个体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 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 但与其他生物却不
能交配或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不育 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区别 三者的基本构成单位不同,种群由同一物种的许多生物个体组成;群落则由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各种种群构成
联系 在自然界中,种群一般不能单独存在,只有相互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群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群落,才能得以生存。
物种乃是生物世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的形式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说明]
1.同一物种因分布区域不同可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所有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2.满足3个条件——同一自然区域、同一物种、全部个体才构成种群。例如,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不符合“同一物种”这个条件;一个池塘中全部的成年鲤鱼不符合“全部个体”这一条件;因此,二者都不是种群。
3.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变式题 [2011·海南卷]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A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解析] 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而不是一种植物,因此不能构成种群,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磷虾种群密度下降,且企鹅种群因食物不足,种群密度随之下降,B正确;群落是指生活在同一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的总和,C正确;-2~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提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D正确。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
[题后反思] 1.种群和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其关系可表示为: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
2.群落的实质:以种群为单位,且各个种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共同的无机环境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形成的生命系统。
期末复习 │ 考向互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