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陈
情
表
晋
?李
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句,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融情于事、寓理于情的艺术手法;掌握层层递进的结构模式。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
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
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
其人必不友;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
其人必不为人。
——苏轼语
——后人续言
忠则《出师》,
孝则《陈情》。
一、鉴赏课文
深入思考:
1、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
有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西晋建国初年,为了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蜀国灭亡后,晋武帝(司马炎-司马懿孙,司马昭长子,晋朝开国君主)为笼络人心,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没有接受任命;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郎中,李密又未去应诏;不久,晋武帝又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又上表辞谢;晋武帝很生气,地方官催逼甚紧。
在这种情况下,李密极易被误认为亡国降臣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势必招来杀身之祸。于是他写了这篇千古闻名的《陈情表》,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婉转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文章将诉情之语与陈理之言交融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背景简介
1、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用原文回答)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一、鉴赏课文:
2、听示范朗读思考:
假如你是晋武帝,李密正对着你在倾吐肺腑之言,你心情如何?听出了什么感情?体现在哪里?
李密身世境遇之“苦情”
对祖母反哺之“孝情”
对皇帝感激之“忠情”
一、鉴赏课文:
3、品读讨论:
将本文的第3段和第1段调整一个位置,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本文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融情于事,寓理于情。
首先为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作者围绕“情”“孝”二字,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举出朝廷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层层递进,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四、小结:
《陈情表》的成功之处既在于在于它布局的精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出于情,归于理,融情于事,寓理于情。又在于它陈孝情“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五、拓展延伸
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
你怎样理解“孝”的内涵?
“百善孝为先”
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
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陈斌强,浙江省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07年在母亲得老年痴呆症走失寻回后,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载,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2011感动中国人物十大人物之一
养母照顾了她三年,她要照顾养母一辈子的“最美女孩”孟佩杰,生于1991年11月,从8岁开始,独力承担照顾瘫痪在床的养母的责任,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养母的一片天。18岁时,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瘫痪在床的养母,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
“我的生命是父亲给我的,能为他做点事,是子女应尽的孝道”
孝老爱亲模范
——四川广安市邻水县为救父捐肾的18岁女孩曹瑜
五、拓展延伸
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
你怎样理解“孝”的内涵?
“孝”的内涵
子游(言偃
)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卜商)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孔子所谓的孝道:第一,子女要从内心尊敬父母,如若不能做到此,无异于家里养的动物。第二,子女对父母的态度要好,具体表现在脸色上——和颜悦色。
后因称人子和颜悦色奉养父母或承顺父母为色养。
事之以行以言以色
孝敬父母
孝情
五、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的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课后请大家认真阅读《点金训练》P54上鲁迅的《二十四孝图》,进一步感悟有关“孝”,谈谈“忠”与“孝”有何时代内涵?
忠孝两全,以孝为先
相信大家都一定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孝顺的媳妇在忙碌了一天后,还为婆婆打好洗脚水,为婆婆洗脚,当年幼的孩子看见妈妈正在为奶奶洗脚时,自己也打好了洗脚水,一簸一簸的端到妈妈的面前说:“妈妈我也为你洗脚”。这一场景确实很令人感动,也让人深省,我们长这么大到底为父母都做过些什么?我们有几个人能记住父母的生日?父母最喜欢吃的东西?父母的鞋码?这些看似很微不足到的事,却表现这我们是否对父母有一份孝心。
忠孝两全,以孝为先
说起来也真够惭愧的,以上的问题,我基本上都不能回答。其实现在像我一样的人还真不少,母亲节,父亲节,父母的生日早已被各种各样的洋节,众多同学的生日所掩盖了。爸爸妈妈每天在外忙碌的工作,已经很累了,回到家难道不想休息吗?想,但是下班后还要绞尽脑汁的为我们想着,做着我们喜欢吃的饭菜,每年的生日爸爸妈妈都为我们过,但是我们长这么大有几次是为父母过生日。更可悲的是,有的老人养育了一辈子的儿女,到头来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每个周末,儿女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应酬不回家探望,每个生日都会因为事业繁忙礼物到而人不到。那些自作聪明的儿女
忠孝两全,以孝为先
以为给父母买套大的房子,装上最好的家用电器,那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然而,父母们对那些高档的产品毫无兴趣,面对那些物质上的孝敬,父母们只能长叹:“都忙啊!”对于老年人来说,物质上的需求都是次要的,而精神上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那些忙碌的儿女们就不能抽空陪陪父母?工作固然重要,但养育了我们的父母更重要,他们年轻时为我们能有好的生活奔波劳碌,而到老来,一个电话还让他们守着预备好的一桌饭菜无奈的叹气。
忠孝两全,以孝为先
中国古代自有忠孝难两全的说法,但不是也有许多像岳飞,木兰一样的杰出代表做到了忠孝两全吗?试问他们没有对父母的孝心为前提,又何来对国家的忠诚,又怎么会成为一代爱国志士,巾帼英雄呢?曾参以孝为一切道德的根本与总和,以孝统帅一切伦理道德。认为孝不只是个人行为和治理家庭的准绳,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纲领,是天经地义、永恒普遍的基本原则。与如今科技进步发达的社会相比,似乎古代人们对“孝”的理解更为深刻。为了增强现代学生的孝道观,中国科技大学的老师还特意为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那就是让同学们回家为父母洗脚,但是能完成“作业”的同学却很少,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奇怪,有些不好意思,觉得似乎太形式化了。不错,它的确是一种形式,但它是可以衡量我们
忠孝两全,以孝为先
给予父母的爱是不是也像父母给予我们的爱那么多的一种形式。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为父母洗脚,那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我们可以为他们过生日,即使没有任何礼物;我们可以陪他们好好的吃一顿饭,即使没有大鱼大肉;我们也可以了解父母的鞋码,为他们买双鞋子,即使它不是名牌。这些平凡的事,当我们真正用心去作了以后就能体验到它的不平凡了。
忠孝两全,以孝为先。现在的人们总是对国家有着这样那样的抱负,但是却很少对父母尽孝,对父母之孝是对国家之忠的根本,没有实现对父母的孝道就很难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我们也会有为人父母的一天,我们不希望自己孤度终老,那么从现在起,关心自己的父母,尽可能的为他们多做些事,做好下一代最好的老师。(共32张PPT)
《庄子》
第一课时
开宗不了逍遥字,
枉读南华三十篇。
------
马叙伦
《逍遥游》
居《庄子·内篇》之首,可以说是《庄子》一书的纲领是庄子哲学思想和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全文分为三部分,本文节选第一部分。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疏通文意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判断句:
……也;
……者,……也
志——①
动词,记载;记住;
做标志、标记。
②
名词,标志;
古代的一种文体。
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其:用在选择句中,表选择,是……还是……
其: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③而余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⑤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代词,它的;他们
自己,我
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应当
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而后乃今:然后才开始
南:动词,向南飞
有待: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限制。
小结:万物都有所待;
都没有绝对自由
鹏鸟凭借强风力奋飞
水雾尘埃靠气息相吹
积水不深则大舟无力
水浅舟大则杯水胶地
奚以……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的着……呢”
反:通“返”
果然:然,形容词词尾,很饱的样子。
虫:泛称动物。
何知:何,什么。何知,宾语前置,知何。
有:通“又”
有待: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限制。
无待: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地限制。
至人: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
神人:精神世界完全超脱于物外的人。
圣人: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庄子理想中的逍遥人格形象,根本特征是“无己”,不会计较外在的功名利禄,不在乎自己的存亡得失,自然是无待逍遥。
顺应天地万物自然规律
驾驭大自然的变化
在无限的时间空间中生存
未逍遥游
宋荣子修养还不够
列子要凭借风逍遥
逍遥游
“效、比、合、征”
四种人,被世俗所累
本文的通假字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3)三餐而反
(4)小知不及大知
(5)此大小之辩也
(6)知效一官
(7)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8)而御六气之辩
(9)旬有五日而后反
(10)而征一国者
(垂,同“陲”,边际)
(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反,同“返”)
(知,同“智”)
(辩,同“辨”,分辨,分别)
(知,同“智”)
(犹,同“繇”,喜)
(辩,同“变”)
(有,同“又”)
(而,通“能”)
古今异义
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两个词,即使这样,今义一个词,连词。
众人匹之:
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多数人。
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为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或作连词,表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穷发之北:
发,古义为毛,指草木,今义为头发。
南冥者,天池也。
之二虫又何知!
奚以知其然也。
彼且奚适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判断句,“……者……也”。
宾语前置,“何知”即“知何”。
宾语前置,“奚以”即“以奚”。
宾语前置,“奚适”即“适奚”。
介宾后置,“于……上”后置。
“其……其……”表选择,意为“是……还是……”
“不亦……乎”表反问,意为“不是……吗?”
“奚以……为”表反问,意为“哪里用得着……呢?”
“莫之夭阏”
?
宾语前置,莫夭阏之
多义词
之
[1]汤之问棘也是已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之二虫又何知
[4]举世而誉之
[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为
[1]化而为鸟
[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助词,用在主谓间]
[助词,“的”]
[代词,“这”]
[代词,“他”]
[动词,“到”]
[成为]
[叫、称]
[作为]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
斯已矣
[2]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下
[1]则风斯在下矣
[2]不过数仞而下
上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上古有大椿者
斯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1]
[代词;“这”、“此”]
[副词,“就”]
[名词,“下面”]
[动词,“下落”]
[名词,“上面”]
[动词,“上升”]
[形容词,时间、次第在前]
,以千岁为春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
时期
人,著名的
,
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
。
为了摆脱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周
战国
宋国
道家学派
“老庄”
思想家
知人论世
《庄子》
《庄子》一书,今存
篇,分为
,是庄子所作,
和
,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文笔
,想象
,气势
。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从文学价值方面讲,《庄子》一书展现出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33
内篇7
波澜壮阔
杂篇11
外篇15
奇特丰富
汪洋恣肆
背
景
介
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腐败的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归纳第一段
:
世上万物都有所待,
都没有绝对自由。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归纳第二段:
大小之辩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彭祖
——
众人
鹏鸟
——
斥鴳
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小
大
小
大
大
小
归纳第三段:
有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
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
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
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
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思考:什么是无功、无名和无己?
真正的逍遥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
宋荣子
列子
至人
神人
圣人
真逍遥
非逍遥
衬
托
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算“逍遥游”)
怎样才算“逍遥游”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提出主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即,逍遥游
艺术特色:
论证方法:驳论,先破后立。
艺术风格:浪漫主义。
修辞手法:想象、夸张、对比、比喻等。
艺术特色:
运用了“三言”——寓言、重言、卮言。
“以寓言为广”
为了说明“有所待”的思想将其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以重言为真”虚构、假托、或征引前人之语,通过“汤之问棘”深化其观点。
“以卮言为曼衍”抽象论说,层层推进。
《逍遥游》中的典故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
逍遥游》。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国领导人有起名为万里的,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取鹏程万里的意思。
曳尾涂中
《庄子》,原文: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
、
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共48张PPT)
高二(一)班语文必修五
教师:
学校:
滕王阁序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的思想情感
2.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3.学习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
4.理解文中的典故。
??
掌握重点字词的用法。
??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典故的用意.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
教学安排:3课时?
??
教学方法:赏析结合朗读背诵的方法,师生合作探究。
复习导入:序?(文体知识)复习
1、学生回答……
序:
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由作者本人写,也可由他人代写。
简言之:搞说明的.
1,我们学过的序?
——
《兰亭集序》
2,《兰亭集序》为什么名垂千古?
——生回答?
它的书法艺术称之“天下第一行书”
文学上:
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书法欣赏:
在历史上另一序和《兰亭集序》并驾齐驱!
《滕王阁序》
先说作者——王勃?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人。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我们学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王勃本不在宴会邀请的人当中,为何他写序了?
公元674年秋,王勃下狱候斩。却幸逢皇帝大赦,免过一死,但他被永远地逐出上流社会。备尝心酸的诗人送挚友杜镜赴蜀地任官,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公元675年,王勃远行交趾去探望老父,这也是他生命的最后篇章了。?
在山水舟楫之间,王勃邂逅了一位英迈睿智有侠隐之风的老船工秋水翁,这短暂的忘年之交却是毕生的莫逆知音。他身后,是紧紧追踪、决意要为夫报仇的曹达之妻;他面对的落霞姑娘,
是一位因衷爱他的一篇情歌《铜雀伎》而被贬出宫廷、流落民间的舞伎。落霞积郁成疾、将不久于人世,王勃意欲挽救她的生命却苦于没有买药的银两。得秋水翁的鼎力襄助,王勃"借得"一帆顺风赶赴南昌滕王阁、去参加悬赏百金的重阳诗会。?
滕王阁上,宿儒荟萃名家云集,而最为年少的不速之客王勃果然文惊四座,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佳句,赢得了赏金。但方药却未能救活苦命的落霞……?
同年年末,王勃行至南海。人生无非是一次远行,历经生死聚散、奇情流转的王勃百感交集……浪漫不羁的诗人慨然蹈海自尽,时年只有26岁。后世的人们只知《滕王阁序》文采的不朽,却不知当时王勃对旅途上萍水相逢的知己的怀念。
这或许便是时运!
出自《增广贤文》
田蕴章书
下联还有传说!
元代的马致远在戏剧《运去雷轰荐福碑》中讲了这样的一件事:范仲淹在鄱阳做郡守时,遇到一位书生写诗哭穷,说自己时运不济,用一个字形容“穷”;两个字形容
“没钱”;三个字形容“缺衣食”;四个字形容“一无所有”。说自己一辈子没吃过包饭,日子不好过。挺可怜的。范仲淹见他的字写的不错,就买来墨纸笔,
让他去临摹“荐福碑”,卖字维生。可是当天的晚上,老天的一个霹雷,将“荐福碑”给轰烂了。人要倒霉了就这样,“运去雷轰荐福碑”。也就是现在说的“人倒了霉喝凉水都塞牙”。
——《滕王阁》
1、四大名楼之一
——快速回顾!
学生回答------
鹳雀楼
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四大名搂
——
黄鹤楼
崔
灏(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大名搂
——
四大名搂
——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江南名楼--滕王阁?
此楼在历史上迭废迭兴达28次。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距唐代遗址百余米。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今重修后的滕王阁,连地下室共九层,高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
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阁上,命诸臣、文人赋诗真词,观看灯火。1926年军阀混战时,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建国后,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阁。重建后的滕王阁,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代四阁,同时也大超过了现在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三大名楼之首。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
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历史上称为“三王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
骈文:
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
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
亦称“四六文”。此文体盛行于唐代。
特点:
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
2.平仄相对,音律和谐。
3.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但运用得当,内容丰富,也能增强文章艺术性。
----
通读理解全文
结合课文注释:
掌握重点字词:
理清文章结构:
棨戟qǐjǐ 懿范yì
襜帷chānwéi 笺jiān
翼轸yìzhěn
襟jīn
三江
襟三江而带五湖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都为名词作状语,像雾、流星那样
都为意动,以······为襟、以······为带
讲读课文第一段:
【探讨】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简析第一段: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探讨】.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探讨】.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背诵本段】。?
当堂背诵
个别学生背诵
集体背诵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豫章原为旧时的郡治,洪州本是新设的都府;
天空正当翼星、轸星所在,地域紧接衡州、江州两处;
把三江当衣襟把五湖作束带,上控着荆楚下连着东瓯。
物产华美有天生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着斗、牛星之位;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人物英俊,山川灵秀,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藩特设的榻上。
雄伟的州郡像云雾在大地上排列,杰出的人才如流星般在夜空飞驰。
城池雄踞于蛮夷与中原相交之处,宾主全都是东南地区的俊美之士。
2.
交代参加宴会的人员,以及他们重要的身份!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洪州都督阎公有着很高的声望,他的仪仗从远方赶来;
新州刺史宇文公具备美好的风范,他的车驾在这里暂驻。
十天一旬的休假日,好友聚集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千里喜迎宾客,良朋坐满宴席。
文采腾蛟起凤,孟学士是词章的宗师;
宝剑紫电青霜,王将军收藏于自己的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父在交趾做县令,我探亲经过这一有名的地区;
年轻人有什么才能知识,却有幸参加了这豪华的盛宴。
归纳:
这段文字概写了滕王阁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最后一句是谦恭的话,表明自己年纪轻轻就有幸参加这次盛会。
鹤汀
凫渚
川泽纡
孤鹜
俨骖腓于上路
云销雨霁
川泽纡其骇瞩
第二段
fú
zh?
yū
wù
潦水
骖騑
绣闥
雕甍
lǎo
cān
fēi
舸
蠡
tà
méng
gě
lǐ
通“严”,整齐
通“消”,消散
使动,使···感到惊骇
tīng
第二段
1.举行宴会的时间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时间是在九月,季节属于三秋。
地面的积水消尽而寒潭清澈见底,晚霞的余光凝聚而暮山一片青紫。
2.王勃来参加宴会的过程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整顿车马上了大路,到高耸的山岭中寻访美景;
亲临滕王阁前的长洲,找到仙人旧日的馆阁。
3.滕王阁及其周围的景色(重点语段之一)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层叠的台阁耸立在翠绿的山上,向上直冲云霄;凌空的檐阁闪动着艳丽的色彩,向下俯视不见地面。
白鹤漫步的沙滩,野鸭栖息的小洲,岛屿的安排极尽萦绕迂回的情致;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桂木建筑的殿堂,香兰装饰的宫室,楼阁的布局依照冈峦起伏的地势。
?1.第二段小结:
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背诵本段
课后作业
1、背诵1-2段
2、掌握1-2段重点字词
3、预习3-5段(共74张PPT)
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谁?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学段:(必修5)
年级:高二年级
学科:语文
课题:归去来兮辞
执教单位:
执教者姓名: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品回顾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心远”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心远”:
是一种远离尘世、自得自乐于自然的隐士心境,也是追求自由的隐士情怀的表露,更是一种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的体现,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
隐士文化
隐士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做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了: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开始,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了。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的隐士》(美,比尔波特著)
《晋书·陶潜传》: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
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名家话陶潜
作者档案
姓名:
号靖节先生
字元亮
陶潜(或陶渊明)
字号:
朝代:
职业:
个人爱好:
东晋
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
喝酒
读书
写作
耕田
又号五柳先生
代表作:
《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
两类题材:
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
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咏荆轲》)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
,号
,谥号
,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元亮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五柳先生传》节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作品回顾
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
辞
①句式散化,一般押韵。
②两句一组,四句一节。
③六字句为主,一般每句三拍。
文体简介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文体简介
回
去
吧
归
去
来
兮
辞
助词,无实义
语气助词
回
去
题
解
陶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官僚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可是东晋末年战乱频仍,官场黑暗,他的理想被击得粉碎。据萧统《陶渊明传》载,时郡中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潜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chóuchàng
yáng
熹微
zūn
shāng
miǎn
jiǎo
xiù
yì
huán
yǎotiǎo
huáng
gāo
zhào
kē
朗读正音:
惆怅
飏
xī
樽
觞
眄
庭柯
矫
岫
翳
盘桓
棹
窈窕
遑遑
皋
惆怅chóuchànɡ:失意状。
谏:劝止使改正。
飏yánɡ:舟慢行状。
熹xī微:微明,天未大亮。
衡宇:简陋的房子。
樽zūn:盛酒器。
眄miǎn:斜视,本文指随意看。
庭柯kē:院中树木。
容膝:指简陋的居室。
策扶老:拄手杖。
矫jiǎo首:抬头。
岫xiù:山洞。
翳翳yì:阴暗的样子。
盘桓huán:徘徊不去。
棹zhào:船桨,本文指划船。
窈窕yǎotiǎo:幽深曲折的样子。
皋ɡāo:高敞之地。
乘化:顺应死生变化,听其自然。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
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我家境贫困,种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维持生计的花费,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多劝我出去做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朝廷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州郡长官都拿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
贫苦就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县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家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饮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便产生了留恋田园的归家念头。
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的;饥寒虽是急迫的事,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使人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被吃饭驱使;当时惆怅感慨,深愧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
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着这件事来抒发自己的心意,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归去来兮辞》是篇辞官归田的述志之作。欧阳修对这篇辞作,推崇备
文章结构:辞官、归田、知命。
至,他说:“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借用了楚辞的形式,但作者不受楚辞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自出机杼,表现出一种淡远高旷的格调。
归去来兮〔助词无义
〕!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何,为什么。〕?既自以心为形役〔以心为形役:让心灵被形体所驱使。〕,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止,挽救。来者:指未来的事情。追:来得及弥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遥遥:漂荡。飏(yáng):飘扬。形容船驶行轻快。〕,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
〕”以〔拿(以前路问征夫)后文中:“农人告余以春及”也是这样的。
〕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微亮,天未大亮
〕。
重点解释第一段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知本心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觉悟到过去做错已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事情尚可补追。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对而昨天非。
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悠闲地漫步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雾自然地从山飘出,日光渐暗将快要下山,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恨晨光朦胧天不亮。
重点字词(第一段)
胡:为什么
既自以心为形役:既,既然;以,认为,知道;为,被;形,身体.
奚:为何
悟,知道;谏,劝止,挽回
实:确实,实在
飏:通,扬,飞扬
问征夫以前路:以,用;征夫,行人;用前面的道路来问行人
恨,抱怨,遗憾;熹微,天色微明
总结第一段的段意
作者经过仕途的坎坷,经过深思熟虑作出庄严决定,说明弃官归家的原因.
觉非
开篇破空而来,喊出久郁心中的志向:“归去来!”言为心声,一吐之下,作者便觉自在坦荡。再回首“在官八十余日”,作者用“心为形役”
的自责之词,作了精辟的总结。这样一来,自主心形,结束这违心的世俗官场,归隐那适意的自然园田,就成了他人生的必然归宿。昨日之“非”,今天之“是”,陶渊明算是彻悟,一了百了。故一个“觉”字,真有一种迷途知返的味道。陶渊明率性而行,鄙弃官
,场向往田园,做了千古的榜样,可千百年来又有几人能够?
乃瞻衡宇〔瞻:望见。衡宇:犹衡门。横木为门,形容房屋简陋。〕,载欣载奔〔载:语助词,有“且”、“乃”的意思。〕。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三径:汉代蒋诩隐居后,在屋前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miǎn免):斜视。柯:树枝。〕。倚南窗以寄傲〔寄傲:寄托傲世的情绪。〕,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深知。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策:拄著。扶老:手杖。流:周游。〕,时矫首而遐观〔矫首:抬头。遐(xiá侠)观:远望。〕。云无心以出岫〔岫(xiù袖):山峰。〕,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景(yǐng):日光。翳(yì义)翳:阴暗的样子。〕,抚孤松而盘桓。
重点解释第二段
终于看到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守候在门庭。庭院小路快要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是原样。牵着幼儿走进内室,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心颜。靠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斗室反而容易心安。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每天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
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白云自然地从山洞里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衡宇:衡,通“横”;横木为门的房子
眄庭柯以怡颜:眄,斜视;柯,树枝;怡颜,愉快神色
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明白
园日涉以成趣:涉,走;在园子里每天走走成为了一种乐趣。
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扶老,拐杖;以,连词,相当于“而”;流,周游;憩,休息。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翳翳,阴暗;将入,快下山
重点字词(第二段)
总结第二段
归家后的日常生活,充满闲适,宁静的情趣,反衬官场污浊。
奔宇
一旦决计归去,便不迟疑,心无旁骛地直奔远方的家园。小舟遥遥,晨风飘飘,这就是回家的感觉。作者借助景物的描写,将归田的欢愉尽情表露。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一“问”一“恨”,将景中人凸显,而归途的急迫,也就被渲染而出。终于到家了,即便是“横木为门”的陋室,作者也“载欣载奔”。他那孩子般的欢呼雀跃,真正写尽了弃官归隐的率真与美好。
安趣
有松有菊,有儿有室,有樽有酒,差可告慰。家园残败中自有一种美好。或饮酒自遣,或涉园观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由是,可以想见贫寒士子之家清素的欢宴,于大喜悦中见作者家人聚首脸上的点点泪花。诗言志,景寓情。细细品读,“松菊犹存”或有寓意,似说坚贞芬芳的节操仍在。而“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再来印证做官的本来无心。至于“流憩”“遐观”,其实是作者遗世独立生活的写照,颇有孤傲的人生韵味。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松菊的象征
象征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表示某种抽象的情思和理念。
当外物的品格与诗人的情志相一致时,诗人往往借物言志,托物抒情。
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使松菊成为自己坚贞、不同流合污的逸士之操的象征。
归去来兮,请息交〔息交:断绝交游。
〕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言:语助词。焉求:何求。〕?悦亲戚之情话〔情话:知心话。
〕,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有事:指耕种之事。
〕于西畴〔畴(chóu愁):田地。〕。或命巾车〔巾车:有布篷的小车。〕,或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
〕孤舟。既窈窕以寻壑〔窈窕(yǎo
tiǎo):水路深远曲折。〕,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善:喜好,羡慕。〕,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将要结束。指死亡。〕。
重点解释第三段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官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相违悖,我驾车出游有什么可追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借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要耕耘),秋天,我将要到田边去收获。有时驾着篷布小车,有时划着一叶
小舟。时而沿着蜿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流动。我羡慕万物生长及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总结第三段段意
写作者村居生活的淳美气息和盎然情味
乐事感物
归来之乐,不一而足。先访山水,“寻壑”“经丘”;再抒心志,在息交游。而所息绝的并非所有人,与亲友、琴、书为侣,乐以去忧。春回大地,农人告之春耕;秋天金动,农田盼来收获。忙后闲暇,乘兴出游,乐以忘忧。这节颇带诗意的描绘文字,既是写景,又是抒情,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的诸多感慨。春来秋去,大自然生生不息,触景生情,从中可窥人生的短暂与匆促,所谓及时行乐,乐以无忧。
复驾言兮焉求:驾,驾车交游;言,助词;焉求,追求什么。
悦:意动,以…为悦;乐,以…为乐
善万物之得时:善,以…为善,羡慕;得时,顺应天时;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
感吾生之行休:行休,
将要结束。
重点字词(第三段)
重点解释第四段
已矣乎〔已矣乎:犹言算了吧。〕!寓形宇内复几时〔寓形宇内:寄身于天地之间。〕?曷不委心任去留〔曷不:何不。委心:随自己的心意。去留:指生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何之:到哪里去。〕?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天帝之乡。指仙境。〕。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植杖:把手杖插在地上。耘(yún云):田地里除草。耔(zǐ):在苗根培土。〕。登东皋以舒啸〔皋(gāo):水边高地。舒啸:放声长啸。“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临清流而赋诗。聊〔姑且
〕乘化以归尽〔乘化:随顺著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归向死亡〕,乐夫天命复奚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顺从心意来听凭自然地生或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出游,要不就倚着手杖在田
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啊!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胡为,为什么;遑遑,心神不定;何之,到哪里去。
怀良辰以孤往:怀,爱惜,留恋;孤往,独自外出。
聊乘化以归尽:聊,姑且;乘化,顺应自然;归尽,到死。
乐天天命复奚疑:乐天知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重点字词(第四段)
总结第四段段意
用形象化的手法表明自己怡然自足于隐居生活,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知命”的思想。
知命
由居室、庭院,而郊野、山溪,至于万物和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寓形”是人生在天地之间的定位。既然如此,何不张扬心志、随心所欲地生活呢?汲汲于富贵与生死,死既不知,生又何苦。乐天知命还有什么疑虑啊!在作者看来,世俗的官场是一种对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复归这大
大自然才是生命的正途。作者这种阅尽人事之后的乐天知命以及快然自足的隐居生活,不乏率真与激愤,也有些消极,但他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世界,始终是美好的。
行文线索
一、叙事线索
二、感情线索
归途
抵家
室内
园中
自责自慰
怡然自乐
闲适怡得
潇洒旷达
自责之辞
安慰之辞
辞官归田
田园生活
乐天安命
居家
出游
归途(归心似箭)
抵家(欣喜若狂)
室内
园中
心志
交往
出游
所见
归去来兮辞
所感
(第1节)
(第2,3节)
(第4节)
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归隐田园的道路?
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文中寓意的景物描写
寓意于景,是《归去来兮辞》写景的特色之一。作者有感愤,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些都不是空发议论,是借助景物的描写而有所寄寓。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景物有人情和个性。其中“松菊犹存”寓意坚韧、芬芳的节操,“云出岫”“鸟倦飞”寓意做官本无此心,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表达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
千百年来,“兼济天下”影响了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潜果真不想济世?历代文人,如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有陶潜付诸就行动。他晚年做的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他不乏济世的热肠。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内心没有惆怅。细读本辞,既有田园回归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至今,辞中反映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总能引起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潜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他永远是旧时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
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携幼入室
形作名,幼儿、小儿。
眄庭柯以怡颜 形作使动,使…愉快。
园日涉以成趣 名作状,在园中,每天。
策扶老以流憩 名作动,拄着。
时矫首而遐观 名作状,时时。
悦亲戚之情话 悦:形作意动,以…为快乐。
乐琴书以消忧 名作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
名作动,划动。
善万物之得时 形作动,喜欢,羡慕。
(1)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
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全文主旨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陶渊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是一个不阿谀奉承、不谄媚求荣、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人格的鲜活的生命,是一颗不慕荣利、不受世俗羁绊,敢于追求本真与自我的率真的灵魂。他给我们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永远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被众说纷纭所困扰;永远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被世俗世相所牵引;忠于自己、把握自我,真实的面对自己的灵魂,以务本求实的品质,冲破世俗的勇气,追求自己真正倾心的事物。
课外拓展
于丹品读陶渊明
陶渊明的创作影响
李白:何日到彭泽,狂歌陶令前。《寄韦南陵冰》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题浔阳楼》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读陶诗》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
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东坡诗话录》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
然流出。
《朱子文集》
艺
术
特
点
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语言自然朴素,洗尽铅华,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归途: 舟-风-问-恨
抵家: 瞻-欣、奔-迎-候
径-松、菊-幼-酒
室中: 引-眄-倚-审
园中: 园-门-策-观
云-鸟-景-松
交游: 巾车-孤舟-寻壑-经丘
木-泉-善-感
背诵提纲:
田园
将芜胡不归
实迷途其未远
课文图解
问征夫以前路
舟遥遥以轻飏
课文图解
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课文图解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引壶觞以自酌
课文图解
倚南窗以寄傲
眄庭柯以怡颜
课文图解
抚孤松而盘桓
鸟倦飞而知还
课文图解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课文图解
登皋以舒啸
聊乘化以归尽
课文图解
课外拓展
1、多了解陶渊明的作品和写作手法;
2、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译文:云气悠悠地从山间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
讲解:“以”和“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鉴赏:云儿和鸟儿都是自由的啊!人可以不如云与鸟乎?
课后作业:
以“云无心以出岫”为题,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