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26.2
春望
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作品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三、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六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不料途中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他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全体学生齐读。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3.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4.指名朗诵,要求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5.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从炼字角度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明确: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突出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体现诗人痛苦的心境,和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2)从修辞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明确: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和“恨”的主体是谁?
明确:观点一: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一般解释是,面对乱世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观点二: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朝廷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于是他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
(4)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明确:“烽火连三月”,可见战乱之久: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简析这两勹诗中的细节描写的妙处。
明确:诗句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五、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教师补充)
1.《春望》一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如何完美结合的?
明确:诗人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含蓄的语言,借景抒情,使本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统一。首联写“望”中所见,“国破”的颓壁残垣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比强烈,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联触景生情,用见花“溅泪”和闻鸟啼“惊心”衬托,十分鲜眀地表达了诗人忧伤痛苦的心情。
六、本文主旨
《春望》形象地描述了安史之乱中诗人被困长安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七、文本特色
触景生情,意境深沉。
《春望》一诗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自有景。时代之悲愤、骨肉之深情,郁积胸中,诗人不肯直抒,而是寄寓在花鸟等景物与搔头的细节中,创造了含蓄深沉的诗歌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课后作业
《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讯不至时诗人的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
《春望》中,诗人通过刻画自己的形象,表达忧国思亲之情的句子是:
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B.首联即扣住“望”字,所望之景“国破”和“城春”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C.诗歌运用了对偶、拟人、反衬等表现手法。
D.尾联写诗人“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这种愁情皆因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诗人忧愤难解。
答案: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D.这种愁情不仅因为与亲人书信中断,也因为战祸连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2张PPT)
第六单元
26.2
春望
杜甫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韵律特点。
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作者简介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六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不料途中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他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写作背景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朗读指导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指都城长安
破:残破,破败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深:茂盛,茂密
译文: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时:时事
别:离别
译文:感伤时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连三月:连续数月
抵:值,相当
译文: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值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轻刮,抓挠
浑:简直
不胜簪:插不住簪子
译文: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1.从炼字角度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词赏析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突出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体现诗人痛苦的心境,和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2.从修辞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词赏析
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和“恨”的主体是谁?
诗词赏析
观点一: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一般解释是,面对乱世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观点二: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朝廷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于是他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
4.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词赏析
“烽火连三月”,可见战乱之久;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简析这两句诗中的细节描写的妙处。
诗词赏析
诗句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1.《春望》一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如何完美结合的?
合作探究
诗人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含蓄的语言,借景抒情,使本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统一。首联写“望”中所见,“国破”的颓壁残垣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比强烈,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联触景生情,用见花“溅泪”和闻鸟啼“惊心”衬托,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忧伤痛苦的心情。
《春望》形象地描述了安史之乱中诗人被困长安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文章主旨
《春望》一诗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自有景。时代之悲愤、骨肉之深情,郁积胸中,诗人不肯直抒,而是寄寓在花鸟等景物与搔头的细节中,创造了含蓄深沉的诗歌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触景生情,意境深沉
文本特色
1.《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讯不至时诗人的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
诗词填空
2.《春望》中,诗人通过刻画自己的形象,表达忧国思亲之情的句子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词练习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B.首联即扣住“望”字,所望之景“国破”和“城春”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C.诗歌运用了对偶、拟人、反衬等表现手法。
D.尾联写诗人“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这种愁情皆因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诗人忧愤难解。
D
D.这种愁情不仅因为与亲人书信中断,也因为战祸连连。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