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 课件(共23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6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 课件(共23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4 10:35:55

内容文字预览

(共23张PPT)
第六单元
26.3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的韵律特点。
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赏析诗词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理解诗词寄予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其诗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有所揭露和讽刺,也表现出诗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在艺术上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等。有《昌谷集》。
作者简介
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战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受到严重威胁。《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
写作背景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朗读指导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甲:铠甲
译文:敌军来势汹汹,犹如黑云压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阵以待,)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角:军中号角
燕脂:胭脂,色深红
译文:军中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云霄,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
译文:半卷着红旗的援军赶赴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想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译文:为了报答君王的恩遇,手提利剑也要战死在沙场。
1.从炼字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诗词赏析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开”字,表现了将士们饱满的情绪。
“摧”“开”两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2.从修辞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诗词赏析
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把敌军比作“黑云”,把将士们在日光下反光的铠甲比作“金鳞”,“城欲摧”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黑云”“城欲摧”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以“金鳞开”表现我军严阵以待的气势。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诗词赏析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这一句不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只是用“角声满天”侧面写战争规模,用“凝夜紫”侧面写血流成河的场面,给人以悲壮之感。
4.从炼字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诗词赏析
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
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土淋漓的鲜血流遍地的结果,即牺牲的重大,烘托出战斗的激烈。
5.“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是写什么时间的战斗?“易水”二字透露出什么信息?
诗词赏析
这两句写潜师夜袭。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现出将士们悲壮的豪情。
6.“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简析这句诗中运用的典故的作用。
诗词赏析
用典,黄金台”在易水之滨,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曾经在易水东南铸一高台,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不惜以重金招揽人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这末两句浸透着诗人的一种坚强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将不惜为国事而献身。
1.《雁门太守行》中大量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示浓艳色彩的词语,但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和紫色,它们和黑色、霜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如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是勾勒轮廓。李贺写诗,很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诗中用压城的黑云比喻敌军器张的气焰,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对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的战斗场面,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又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从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抵抗,表现了将士们为朝廷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文章主旨
诗人巧妙地抓住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意象“黑云”“甲光”“金鳞”“角声”“秋色”“易水”“霜”“黄金台”“玉龙”等,构成了凝重悲壮的意境。诗人又极善于着色,运用“黑”“金”“燕脂”“紫”“红”“霜(白)”等表示色彩的词语,使描写的景物更加鲜明,色彩反差较大,对比强烈,与诗中激荡着的悲壮情调相得益彰。
意象新奇,画面鲜明
文本特色
1.《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出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句子是:
诗词填空
2.《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诗人誓死报国的忠心的句子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词练习
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C
C项,诗中“不起”指因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结合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出的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可知,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依然斗志昂扬,毫不气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26.3
雁门太守行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二、作品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其诗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有所揭露和讽刺,也表现出诗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在艺术上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等。有《昌谷集》。
三、写作背景
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战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受到严重威胁。《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全体学生齐读。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3.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4.指名朗诵,要求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5.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从炼字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明确: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淋漓尽致地揭示岀来。
“开”字,表现了将士们饱满的情绪。
“摧”“开”两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2)从修辞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明确: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把敌军比作“黑云”,把将士们在日光下反光的铠甲比作“金鳞”,“城欲摧”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黑云”“城欲摧”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以“金鳞开”表现我军严阵以待的气势。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明确: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这句不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只是用“角声满天”侧面写战争规模,用“凝夜紫”侧面写血流成河的场面,给人以悲壮之感。
(4)从炼字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明确: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岀边防将土淋漓的鲜血流遍地的结果即牺牲的重大,烘托出战斗的激烈。
(5)“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是写什么时间的战斗?“易水”二字透露出什么信息?
明确:这两句写潜师夜袭。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现出将士们悲壮的豪情。
(6)“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简析这句诗中运用的典故的作用。
明确:用典,黄金台”在易水之滨,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曾经在易水东南铸高台,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不惜以重金招揽人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岀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这末两句浸透着诗人的一种坚强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将不惜为国事而献身。
五、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教师补充)
1.《雁门太守行》中大量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示浓艳色彩的词语,但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和紫色,它们和黑色、霜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如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是勾勒轮廓。李贺写诗,很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诗中用压城的黑云比喻敌军器张的气焰,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对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的战斗场面,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又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从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六、本文主旨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抵抗,表现了将士们为朝廷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七、文本特色
意象新奇,画面鲜明。
诗人巧妙地抓住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意象“黑云”“甲光”“金鳞”“角声”“秋色”“易水”“霜”“黄金台”“玉龙”等,构成了凝重悲壮的意境。诗人又极善于着色,运用“黑”“金”“燕脂”“紫”“红”“霜(白)”等表示色彩的词语,使描写的景物更加鲜明,色彩反差较大,对比强烈,与诗中激荡着的悲壮情调相得益彰。
课后作业
1.《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出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句子是:
2.《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诗人誓死报国的忠心的句子是:
3.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答案: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C项,诗中“不起”指因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结合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出的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可知,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依然斗志昂扬,毫不气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