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2)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2)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PPT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6-21 11:2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
《高中地理》
必修2
6.2
《中国的可持续
发展实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四、重点和难点: 1、 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结合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
六、课时:
1课时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1)庞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众多给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有相当一部分新增产值被新增人口消耗掉,再加上人口素质较低,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再加上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使我国长期存在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
自然资源 总量在世界排名 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值的比例
土地资源 3 1/3
矿产资源 3 3/5
耕地面积 4 1/3
江河径流量 6 1/4
森林面积 6 1/5
我国主要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排名及人均占有量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
我国人均森林占有面积1.9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
我国人均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88吨,为世界人均水平的62%
我国人均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1.8吨,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
我国人均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为1715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6%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一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使我国的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GDP和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
高投入:资源生产率低
高消耗: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2000年)
中国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国际差距,%
火电供电煤耗 22.5 (20.5)
吨钢可比能耗 21.4 (15.1)
铜冶炼综合能耗 65.0 (—)
水泥综合能耗 45.3 (23.6)
大型合成氨综合能耗 31.2 (19.6)
纸和纸板综合能耗 120.0 ( — )
高消耗:主要耗能行业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
高消耗:单位面积建筑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容量。
有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
有1/5城市人口居住在空气严重污染的环境中。
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
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
高排放
运行效率 国际差距
工业锅炉 65% 15-20百分点
中小电动机 87%(设计) 20(运行)百分点
风机水泵 75%(设计) 20(运行)百分点
机动车 9.5升/百公里 10-25(%)
载货汽车 7.6升/百吨公里 100(%)
内河船舶 — 10-20(%)
低效率:主要能耗设备效率低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6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
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只有0.4,仅为世界先进水平的1/2左右
多数城市供水管网跑冒滴漏损失率达20%以上
低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低效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
浪费大
产品过度
包装
大排量汽车
大面积、高标准住房
……
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资源浪费严重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深刻的环境危机
2、《中国21世纪议程》
通过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三方面的压力来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因此,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走向21世纪的政策指向,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它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复合系统,构筑了一个综合性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本书共20章、78个方案领域,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对数仍然较高,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仍在加快?
目前,我国每年净增人口的绝对数仍然较高,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总量的基数过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速度逐年下降。目前,人口再生产已基本接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模式。
例1 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B.严重的环境问题
C.庞大的人口数量
D.不利的外部环境
例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淮河流域自古是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可现在却成为水旱灾害多发的地区。当地一曲民谣唱出了淮河的沧桑:“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
材料二 我国每年耕地表土净流失量高达262平方千米。而且荒漠化面积仍以较快速度扩展。2001年春季,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发生多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导致北京空气污染严重,迫使机场、公路交通无法正常运行,影响正常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早在1991年北京就被内罗毕国际会议列为“沙漠化边缘城市”。
材料三 随着我国北方人口的剧增,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有些地区地下水埋深已经低于植物根系分布的深度,结果造成植物枯死,土地失去植被保护,极易起沙扬尘。
(1)现在,我国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在——和——活动中发生的。
(3)近些年来,北京经常遭受沙尘暴的影响,原因之一就是位于强劲的——风的下风向。
答案:(1)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2)生产 生活 (3)西北(季)
(4)我国北京的沙尘暴可以治理和预防,下列措施有助于沙尘暴治理的是( )
①在大面积露天采矿的弃土上种草 ②建设“三北”防护林 ③增加海洋水汽到达陆地的数量 ④采取人工措施,大面积加快高山冰川融化 ⑤禁止山区毁林开荒、草原毁草开荒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
答案: (4)D
(5)近年来,我国近海多次发生赤潮,其主要原因是( )
A.洋流改变了热量平衡
B.厄尔尼诺引起了气候异常
C.人类活动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导致海水富营养化
D.鱼类减少使海洋空间增加,引起藻类过度生长
答案: (5)C
★关于我国的发展之路,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把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等达到更高经济发展阶段,拥有更大经济实力以后再来解决这些问题。
P100活动
★关于我国的发展之路,有以下三种观点:
二.实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
★关于我国的发展之路,有以下三种观点:
三.根据中国国情和经济承受能力,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P100活动
我国资源相对贫乏,大多数地区环境脆弱,如果将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有可能等不到经济发展到实力雄厚阶段,环境已变得无法让人们继续生存下去;或者经济发展到实力雄厚阶段,环境问题的治理已不是经济实力所能解决的问题了。
我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科技水平实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循环经济
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从哪些方面比较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差异
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置 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清洁生产
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类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模式。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清洁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废弃物?
清洁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因为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一生产制造一消费使用一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但清洁生产是相对的,是与现行的技术相比较而言的,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清洁生产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清洁生产过程中也会有废弃物产生,只是相对而言,废弃物较少。
生态农业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P104活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和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实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
P104活动
图6.16中所列举的个人行为对建设可持续的社会是有意义的。例如,拾粪回田既可减少污染,又增加了有机肥;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骑车工作和购物也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可节约资源,减少“白色污染”;采用节水措施可以节约水资源。
P104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行动:
①积极参加植树活动;②使用可再生材料制成的工作、生活用品;③节约能源;④节省使用自然资源;⑤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饮食习惯;⑥尽量利用公共交通,短途旅行尽可能骑自行车或以步当车;⑦在居室、庭院中种植多叶植物;⑧爱护每一块绿地;⑨动员周围的人为环保尽心尽力;⑩亲近大自然,和我们的动植物朋友和谐相处;⑩关心并积极参与科技事业,使之成为改善状况的动力;⑩从事每项活动前,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预防措施。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深刻的环境危机
2、《中国21世纪议程》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