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2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2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5 09:5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掌握重点实词
2、翻译重点语句
3、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目标导学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代一种文体,即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疏通文意
想要
照进
房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寻找
睡觉
共同,一起
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
纵横
大概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
)户(
),欣然(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
)至(
)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
)于中庭。
庭下如(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
)横(
),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于是
只是
清闲
重点实词梳理




古义
月色入户: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念无与为
乐者:
今义
窗户,住
户。
盖子,遮盖。
表转折,但
是。
思念、想
念。
1.
古今异义

连词,表推论,原来是。
只是。
考虑,想到。
2.一词多义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病终(《桃花源记》):
寻找。
不久,随即。
重点实词梳理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谷传响:
清澈。
空旷。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3.词类活用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喻)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照在庭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重点句子翻译
理解内容
体会情感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一、记叙:
二、描写(写景):
三、议论:
夜游的缘起: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夜游的所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夜游的所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句)
(第4句)
(5—7句)
2、记叙部分“记”的要素有哪些?
理解内容
体会情感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我和张怀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承天寺
月色入户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理解内容
体会情感
3、文中的写景句用得十分精妙,请你说说妙在何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侧面写月光)参差错杂。
似春水的静谧,如水草摇曳的动态,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更体现出了月光空灵澄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理解内容
体会情感
4、作者在文中自称“闲人”,谈谈你对文中“闲人”二字的理解?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资料链接:
苏轼其人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理解内容
体会情感
4、作者在文中自称“闲人”,谈谈你对文中“闲人”二字的理解?
首先,“闲人”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处诉说;
其次,“闲人”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闲游赏月;
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
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转化审美的机缘。
课堂小结
(1)主旨感情
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2)表达方式:
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课堂小结
(3)侧面烘托: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整句话没一个“月”字,却从侧面烘托出月光的皎洁清幽。
(4)借景抒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当堂练习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A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B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C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B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庭下如积水空明”虽是一种错觉,却以巧妙的比喻传神的描绘出奇幻的月夜景象。
C.全文记述一次夜游的全过程,记述了所见所闻和所感,既歌颂了患难之中的真挚友情,又抒发了赏月的欣喜,还道出了“境由心生”的哲理。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C
解析:只是夜游的片段,且无所闻,也没有刻意歌颂友情。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月”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推知月色之清,“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水之清。动静结合,领读者进入一个亦真亦幻的透明世界。
B.这篇游记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事、景之中寓情:三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C.作者口中“闲人”,既可理解为具有闲情雅致的豁达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在被贬谪后郁郁不得志的情形下,一种自嘲式的排解。
D.和《小石潭记》一样,两文都借景抒情。本文欣喜悠闲与失意悲凉交加,而柳宗元则在寂寞处境中显现出悲凉凄怆的心绪。
A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庭下如积水空明”可推知月光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色之清。
A.文章以“月”为线,按所想—所为—所见—所感来写,一气呵成,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意味相同。
D.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都包含在其中。
C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这里的“乐”,是与境遇相同的友人一起赏月,也是共同排遣不得志的苦闷;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因“同乐”的对象不同,“乐”有大小、露藏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