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5 16:0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试习题
一、积累与应用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凛冽(lǐng) 
要塞(sài)  
轻盈(yíng) 锐不可当(dǎng)
B.颁发(bān)
仲裁(zhòng)
履行(lǚ)
屏息敛声(liǎn)
C.悄然(qiāo)
翘首(qiáo)
湛蓝(zhàn)
摧枯拉朽(xiǔ)
D.凌波(lín)
镌刻(juān)
督战(dū)
一丝不苟(gǒu)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潇洒
凌空
凛冽
眼花潦乱
B.监视
操纵
桅杆
阵耳欲聋
C.馈退
坠毁
紧绷
惮精竭虑
D.浩瀚
遗嘱
吞食
白手起家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C.用干支纪年或计算岁数时,六十组干支字轮一周叫一个甲子,为60年。
D.“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语出清施闰章《钱塘观潮》,原文为“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4.填空。
(1)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 
 、 
 、 
 、 
 、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2)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有时兼有 
 、 
 。
(3)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 
 、 
 、 
 、背景和 
 五个部分。
5.根据文下注释填空。
《“飞天”凌空》选自1982年11月25日《 
 》,原题为《 
 》,是一篇 
 ,作者 
 ,报道的是中国运动员吕伟在1982年11月24日于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 
 上获得女子10米高台跳水比赛冠军的情况。
6.学校开展“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2019年12月13日是第六个国家公祭日。学校定于当日(
周五
)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拟写一则通知,提醒大家注意。
(2)学校开展了“南京大屠杀周年祭”演讲比赛,下面是明明同学演讲词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些语病,请你帮助修改。
我们悼念遇难同胞,【甲】批判和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阴谋,就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曾经深受苦难的城市,更懂得和平的可贵。【乙】古城南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不断向世界传递着和平。同学们,我们应不忘国耻,珍爱和平,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刻苦学习,奋勇前进,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①【甲】处画线句子语序不当,应将“ 
 ”和“ 
 ”对调。
②【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 
 ”后加上“ 
 ”。
(3)下面是小亮同学摘录的一篇2018年国家公祭日的新华微评,请你给这篇微评补写个题目。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超过10个字。
今天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响彻南京全城的凄厉警报,是对死难同胞的无尽缅怀,也是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暴行的厉声控诉。今年以来,已有2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离开人世,但那一段黑暗岁月永远印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历经战争洗礼,从苦难走向辉煌,我们不曾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好日子。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从历史教训中激发奋进的力量,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盛,我们才能告慰逝去的同胞,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举世聚焦的一瞬﹣﹣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侧记
公元1997年6月30日,23时18分。
雄踞于维多利亚海湾展翅待飞的香港会展中心新翼,晶莹亮丽;五楼大会堂里,华灯齐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就要在这里隆重举行。
敞亮的大厅里座无虚席,双方军乐团交替演奏着欢快的乐曲。4
000余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嘉宾身着盛装,仪态凝重。
主席台设在大会堂北端的半圆形前厅。前厅北面30米高的蓝色玻璃幕墙中央,并列悬挂着中、英两国国旗。中英两国主要领导人各5个座位并排设在主席台中央的主礼台上。
主礼台前方按照中英相应方位设置了两个棕红色讲台,讲台正面分别镶嵌着两国国徽。
讲台的东西两侧各矗立着高矮两根旗杆。此时,中方的旗杆正待升旗,而英方的蓝底米字旗处于待降位置。
23时46分,中英双方主要领导人入场。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外交部部长钱其琛、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步入大厅,步履矫健地登上主席台,在中方主礼台就座。
23时47分,双方仪仗队同时齐刷刷地施举枪礼。
23时48分,查尔斯王子走向英方一侧的讲台致词。他说,仪式标志着香港在英国管制150多年后,根据1984年签署的联合声明而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
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队进场。23时59分,随着英国国歌的旋律,那面蓝底米字旗和英国统治下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港旗缓缓垂落,在场的英国官员肃立。
米字旗降落了。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
历史的时针终于指向了7月1日0时0分0秒这一刻!这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期盼的庄严一刻;这是本世纪进步人类欢呼和平、理性与正义的胜利一刻。为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领导亿万人民历经浴血奋战,在改革开放中终于找到一条以“一国两制”完成国家统一的必由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旗之畔,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同时徐徐升起,犹如紫荆花开,迎风怒放。
0时3分,江泽民主席走上讲台,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
江泽民主席的讲话,6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讲话结束时,场内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掌声,与南京静海寺的钟声遥相呼应,与北京天安门广场10万群众的欢呼汇作中华民族的强劲声音!积淀在国人心底的期待和激情像熔岩一样迸发。
记者注意到,参加交接仪式的东江纵队老战士习惯地举起颤巍巍的右手,向神圣的国旗行军礼,脸颊上老泪纵横。他们曾经在这块土地上辗转奋战,血染疆场。
嘉宾席上的庄世平先生仰视着五星红旗,说:17年来我一直坚持在香港升国旗,最早和我一起升旗的伙伴们都已经去了。如今我已八十有六,终于亲眼见到祖国收回香港,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告慰伙伴们在天之灵:夙愿已了!
0时9分,交接仪式结束。钱其琛外长礼送查尔斯王子一行走出大厅主入口处。查尔斯王子及刚刚去职的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在茫茫夜色中离开,起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
百年一瞬,沧桑巨变。当年,列强瓜分,骨肉离散;如今,金瓯补缺,同胞团聚。这是何等悲怆而又何等壮丽的史诗!
此情此景,迅即传至全中国,传至全世界……
(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
作者要写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为什么开头花了很大的笔墨去描写会场的布置情况?
如何理解“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这句话?
“起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有怎样的含义?
这则新闻在文体上有怎样的特点?
三、作文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炼狱的劫难,才能磨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淌过鲜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享誉世界的绝唱,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拨开云雾,见到彩虹;只有经过挑战,才能磨练意志,实现梦想。
请以“挑战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先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自我、困难、权威、权限等;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3)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发感情、也可以展开想象,编写故事等;
(4)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
参考答案
1.答案:
B
【分析】考查考生对课本内出现的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识辨能力,难度不大。
【解答】A.“凛冽(lǐng)”读作“lǐn”,“锐不可当(dǎng)”读作“dāng”;
B、正确;
C.“悄然(qiāo)”读作“qiǎo”;
D.“凌波(lín)”读作“líng”;
故选:B。
【点评】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而且大多是生活中常见又易读错的基础字,要重点识记、积累。
2.答案:
D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错别字的辨析
【解答】A有误。“眼花潦乱”的准确书写“眼花缭乱”,注意“凛冽”的书写。
B有误。“阵耳欲聋”的准确书写“震耳欲聋”,注意“桅杆”的书写。
C有误。“馈退”的准确书写“溃退”,注意“惮精竭虑”的准确书写“殚精竭虑”。
D准确。
注意“浩瀚、遗嘱”的书写。
故选:D。
【点评】此题是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平时认真书写,规范书写,仔细辨析。
3.答案:
B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的把握。
【解答】A.正确;
B.只有新闻特写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消息和新闻的区别。
4.答案:
(1)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2)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3)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
和结语五个部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5.答案:
光明日报;“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人物特写;夏浩然、樊云芳;亚运会。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记死背硬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6.答案:
(1)示例:
通知
  学校定于2019年12月13日(
周五
)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
××学校校团委
2019年12月11日
(2)①批判;揭露;②和平;的理念
(3)示例:铭记苦难,开创未来
【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应用文。本题要求写一则通知,答题时一定要按照通知的格式写作。第一步标题(第一行正中间):标题可以直接书写为“通知”两个字。第二步写正文(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一般先要交代活动的内容、活动时间、地点以及具体要求。第三步落款(分两行写在右下面):落款注明发通知的单位,并盖章,写明发通知的时间。
(2)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甲处句子按照逻辑应该是先揭露再批判,因此应把“批判”和“揭露”调换。乙处句子缺少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理念”。
(3)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结合这则评论内容分析,这则评论从公家公祭日的警报写起,重点表述了缅怀历史、牢记苦难的必要性要重要性: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从历史教训中激发奋进的力量,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盛,我们才能告慰逝去的同胞,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概括来说就是:铭记苦难,开创未来。因此可以用此句作为标题,也符合题目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超过10个字的要求。
【点评】第三题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文章标题的作用: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据此和题目要求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7.答案:
(1)描写会场的布置情况,一方面可以烘托庄严肃穆的气氛,另一方面可以给读者一种现场感。
(2)150年前,英国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香港自此离开祖国,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如今,它终于结束了。
(3)这句话包含了香港今昔的对比,透露出沧桑巨变带给国人的欣喜与感慨。
(4)这则新闻没有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而是突出了时间顺序,显示事件的历史意义。
【分析】略
【点评】略
三.作文(共1小题)
【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该题目没有审题障碍,并且提示语能够引导我们从多方面思考选材。这个题目在命题上不落窠臼,在思维形式上注重开放,在内容上贴近生活。
【审题立意】挑战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挑战;挑战无时不有,你曾经历过什么挑战,以“挑战xx”为题,写一篇文章。从这个题目要求里,我们得出写作的思路:写自己曾经历过的挑战。
【思路点拨】这应是一篇写人或者记事的文章,挑战的可以是某个人,也可能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困难、挫折等,在写文章时,不能围绕着挑战空发议论,要用具体的事例来写。
【表达方式】该作文可分成两部分,前部分以记叙为主,结尾议论抒情。
【细节描写】在表现挑战时,可以使用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使文章有血有肉,十分生动。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也可写议论文。
【解答】【例文】
挑战自己
“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从小他就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父亲终日嗜酒,碌碌无为;而母亲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正是在
这种艰苦的环境下,贝多芬逐渐成长起来,收到了人们的尊敬。然而,不幸还是再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身上。在他创作卓有成效之时,贝多芬的听力却日渐衰弱,并
只在世上停留了57年,却给后人留下了100多部作品。
正是因为贝多芬的挑战自我,才使得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在无尽的黑暗中找到了光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看完贝多芬遭受的命运之后,我不禁想到了以前的自己:上课时,我不爱举手回答问题。可是,一件事情改变了我上课时的态度。
那是刚步入六年级的时候,上课时,我还是和往常一样,在课堂上保持“沉默是金”的惯有作风。和以往不同寻常的是,语文课上朱老师提出的问题,我都在心
中做出了回答。而和朱老师的标准答案一核对后,竟然惊人的相似。于是,我暗暗告诉自己:上课一定要积极举手发言,加油!于是乎,第二节语文课时,我以全部
的精力来认真听课,却还是因为犹豫、胆怯而错失良机,最后以失败告终。
可是,在一次公开课上,我勇敢的举起小手,心中真可谓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呀!当我支支吾吾的将答案说出来时,手心已是因紧张而出满了冷
汗,而脸也像一个熟透了的柿子,不知所措。虽然答案不是很精彩,但授课老师也给了我一阵鼓励的掌声。虽然这只是第一次,可这成功的第一次已给我带来了莫大
的勇气。
今后,我的答案也越来越精准、精彩,举手的次数也日益增加,逐渐也就成了一种习惯。我要感谢我那时的信念,更要感谢这种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
每个人都要敢于挑战自己,才会成功。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战胜自己的结果,我们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才会有成功的第二步。
【点评】【例文点评】本文选用贝多芬的名言做题记,巧妙、准确的点出了文章的论点﹣﹣每个人都要敢于挑战自己,才会成功。文章
通过贝多芬勇敢挑战自我,取得巨大成就和“我”勇敢挑战自我,战胜胆怯,最终勇敢地在课上回答问题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论点。作为一个初中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值得肯定。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