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A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A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5 16:1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同步检测
一、积累与应用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赡(zhàn)养
亲昵(nì)
拾(shè)级而上
含情脉脉(mò)
B.秘(bì)鲁
古刹(chà)
鸭绿(lù)江岸
骁(xiāo)勇善战
C.颤(zhàn)栗
哄(hǒng)骗
心广体胖(pàng)
一撮(zuǒ)胡子
D.伺(cì)侯
联袂(mèi)
晕头转(zhuàng)向
果实累累(lěi)
2.下列语句中加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吾与汝毕力平险
军霸上
B.改容式车
北定中原
C.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介胄之士不拜
D.将军约
吾与汝毕力平险
3.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是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其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6.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B.固国(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
C.举于市(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
D.域民(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
7.综合性学习。
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孔子、孟子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孔子、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2)【观点大讨论】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8.根据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陶渊明《饮酒》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句子是 
 
  ? 
 
  。
(2)《春望》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 
 
  。
(3)在《雁门太守行》中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的句子是 
 
 
 , 
 
  。
(4)杜牧《赤壁》一诗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对战争的结局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 
 
  。
(5)在《渔家傲》中词人翻旧典出新意,借鹏抟九万里的风力,把舟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的诗句是  
 
 。 
 
 
 , 
 
  。
二、古诗词与文言文赏析
9.阅读诗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地区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崇山峻岭。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表明边关虽然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轻松愉快。
(2)这首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词的意思是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10.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二)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释】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方:方七百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B.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C.固:汝心之固/吾义固不杀人
D.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内容可否去掉?说明理由。
(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11.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后面的题目。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百里奚举于市 
 
②必先苦其心志 
 
③人恒过 
 
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意思。
(4)文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
(5)两千多年来,孟子的许多思想一直对后人有着深远影响。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观点给你的启示。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解释加粗的字。
①病笃 
 
②何以都不闻消息 
 
③缚者曷为者也 
 
④叶徒相似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②因恸绝良久。
(3)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甲)文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驳斥,使楚王陷于尴尬境地。从中你读出了晏子的什么特点?
②(乙)文中“弦既不调”原因是什么?
三、作文
13.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作文。
(1)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命的成长犹如行走。成长路上,气象万千。笔直开阔时,你可饱览路旁那一道道风景;蜿蜒回环时,你须走过途中那一个个拐角。拐角,也许是我们生命行进中的一道道坎,也许是我们生命成长中的一个个结点。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言:“一件事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走过一个个拐角,犹如经历一次次修炼。修炼中我们获得生活的智慧,获得生命的升华。
请以“走过那一个拐角”为题,写一篇作文。
(2)人生到路上,总有一些人,一些事,甚至一句话,一则故事……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心,启迪你的,点亮你的心灵。
请以“点亮心灵的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⑤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答案:
B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读音的掌握。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还要注意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
【解答】A.有误,“赡养”的“赡”应读作“shàn”;
B.全部正确;
C.有误,“心广体胖”的“胖”应读作“pán”;
D.有误,“果实累累”的“累”应读作“léi”;晕头转(zhuàn)向。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答案:
C
【分析】考查常见词类活用的情况。平时学习课文时注意积累重点实词的含义。
【解答】A.前句句意为: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平:形容词用作动词,挖平。后句句意为:驻军在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B.前句句意为: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式:通假字,同“轼”,名词作动词,扶轼。后句句意为:向北平定中原。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C.前句句意为: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上:名词,皇上。后句句意为: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士:名词,将士。
D.前句句意为:将军规定。约:规定。后句句意为: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3.答案:
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参考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解答】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却没有感到车马的喧嚣,表达了作者超脱自在的生活态度。“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表述错误;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饮酒(其五)》作者超凡脱俗感情的把握。
4.答案:
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文言句的朗读停顿要在理解、翻译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句子的停顿,其“把握两个原则,遵循五个规律”,一般就能正确停顿好。“两个原则”是:(一)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二)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五个规律”是:(一)主谓之间要停顿。(二)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三)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四)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五)古今异义之间要停顿。
【解答】A.正确;
B.有误,句子停顿的划分应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有误,句子停顿的划分应为: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有误,句子停顿的划分应为: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理解句意,然后结合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5.答案:
C
【分析】略
【解答】C
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点评】略
6.答案:
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解答】A.有误,去:离开;
B.有误,道:指仁政;
C.有误,饿:使……饥饿;
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7.答案:
(1)孔子:韦编三绝、三人行必有我师;
孟子:五十步笑百步、孟母断织
(2)(示例1)不赞成: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上名校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况且更多的家长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而已。
(示例2)赞成: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对孩子有好处,因为名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更容易成才。
【分析】第一题考查古代名人故事积累;第二题考查观点评述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古代名人故事积累。根据平时的阅读积累,选择人物并写出与之有关的故事名称即可。如与孔子有关的故事有:韦编三绝、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孟子的五十步笑百步、孟母断织等。
(2)本题考查观点评述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明确观点,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然后阐明理由。有理有据,语言简洁、流畅,能自圆其说即可。
【点评】表达自己观点的题目,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弄清题意,注意要求。首先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的句式或使用修辞等准确作答,以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
②合理发挥,见解独特。这类表达观点的题目答案不局限于一个,在弄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写出独特的答案。
③语言精炼,简洁明了。语言要精炼,简洁,得体,紧扣题意来写。
8.答案: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重点字:偏)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重点字:抵)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重点字:易)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重点字:锁)
(5)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重点字:鹏)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句默写,我们背诵起诗句,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根据问题默写出正确的诗句,注意不要写错字。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根据上下文进行默写,回忆诗文中与之对应的诗句,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9.答案:
(1)D
(2)边塞秋色;思乡之情
(3)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4)将士们难以入睡,将军和士兵们戍守边疆多年头发都白了,因思念家乡而落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分析】这是范仲淹写的一首抒怀词。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解答】(1)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词一般分上下两阙,上阙写景或叙事。下阙抒情。本词上阙以一个异字统领,写出了边塞的秋色。下阙抒发自己思乡和渴望建功立业和矛盾心情。
(3)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意思是:崇山峻林中,云雾弥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对此句画面的描述应抓住这几处景物:“千嶂”、“长烟”、“落日”、“孤城”。还要突出边塞环境的空旷,苍凉。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4)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之所以流泪,是因为心有哀伤,这哀伤一是因为思念家乡,二是因为功业难成,三是因为朝廷软弱。据此分析可作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阅读文理解词的内容,从词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10.答案:
(1)A
(2)(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3)不能去掉,这一细节说明愚公移山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连小孩都过去帮忙,是人心所向。
(4)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分析】译文
【甲】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
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方”均为“面积”;
B.“曾”分别为连……都……/通“增”;
C.“固”分别为顽固/坚决;
D.“亡”分别为通“无”/逃跑。
故选:A。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以,凭借;曾,用在否定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损,削减。其……何,把……怎么样。其,语气词;句意为:(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3)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的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文来分析语句的作用即可。先回答不能去掉,因为这部分内容属于侧面描写,说明愚公移山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连小孩都过去帮忙,突出了愚公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4)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对愚公和鲁公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及性格特点即可。在了解甲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来理解愚公的性格特点,从“不怕困难”等方面来回答;在了解乙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来理解鲁公的性格特点,从“犹豫不决”等方面来回答。
【点评】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箕畚装石土。
面:名词活用作动词,面对、面向。
聚:使动用法,使……聚,相当于:“把……召集在一起”。
苦:形容词作动词,愁
11.答案:
(1)①集市;②使……痛苦;③常常;④匹敌、相当。
(2)①舜从田地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任用。
②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3)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4)这些人虽出身低微,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5)【答案】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没有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分析】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样就可以知道,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市:集市。
②句意为: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使……痛苦。
③句意为:人经常犯错误。恒:常常。
④句意为: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敌:匹敌、相当。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发,任用;举,被举荐。句意为:舜从田地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任用。
②句中重点词有:衡,通假字,同“横”,阻塞;作,有所作为;色,脸色;喻,了解。句意为: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3)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及文言文翻译。掌握句中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等,然后本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进行翻译即可。
句中重点词有:入,在国内;拂,通假字,同“弼”,辅佐;出,在国外;敌,匹敌、相当;恒,常常;亡,灭亡。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第一段内容,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中,概括为: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磨难最终有所作为。
(5)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谈感悟即可,要做到言之有理。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找出本文中孟子的主要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从“人才是在磨难中造就的,要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等方面来谈感受即可。
【点评】市:
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12.答案:
(1)①重
②总、竟
③同“何”,什么
④只
(2)①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②于是痛苦了很久,几乎昏死过去。
(3)①机智聪明、能言善辩
②子敬病亡,琴久无人弹奏,弦松。
子猷睹物思人,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
【分析】翻译:
(甲)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乙)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解答】(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病得很重。笃:重。
②句意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都:总、竟。
③句意为: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曷:同“何”,什么。
④句意为: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徒:只。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熙:同“嬉”,开玩笑;句意为: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②中重点词语有恸:悲痛;句意为:于是痛苦了很久,几乎昏死过去。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①本题中学生理解到(甲)文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驳斥,使楚王陷于尴尬境地。从中可见晏子机智聪明、能言善辩
的特点。
②(乙)文中“弦既不调”原因结合语段内容可知有两方面,一是子敬病亡,琴久无人弹奏,弦松。
二是
子猷睹物思人,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从而导致“弦既不调”。
【点评】古今异义
其实(其实味不同):古义:它们的果实。
今义:真实情况。
谓左右曰,左右,古义:近旁的人。
今义:左右表方位,概数(如:600字左右)。
反取病焉,病,古义:辱。
今义:疾病,患病。
齐之习辞者也,习:古义:熟练。今义:学习。
何坐,坐:古义:犯罪,今义:坐下,动词。
延:古义:迎接
今义:延迟,表示拖延的意思。今方来,方:古义:将要,今义:方,一种形状。
叶徒相似,徒:古义:只,今义:徒弟,学生。
13.答案:
【分析】(一)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段,我们写作的思路应在这两句话中寻找,只要能确定关键词语或者能分析出材料中的含义,本作文写作难度不大。
【审题立意】从本材料要求我们:以“走过那一个拐角”为题,在材料中就蕴含着写作思路:拐角,也许是我们生命行进中的一道道坎,也许是我们生命成长中的一个个结点。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言:“一件事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走过一个个拐角,犹如经历一次次修炼。修炼中我们获得生活的智慧,获得生命的升华。应围绕着这几个思路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展开。
【思路指南】可以写自己的走过那一个“拐角”的事情,也可以写别人走过那一个“拐角”的事情,注意人称的变化。
【误区指南】题目要求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得抄袭、套作试卷中的阅读材料,我们写作文时注意不要照抄阅读材料的文字,避免被扣分。
【细节描写】写“走过那一个拐角”时,要充分调动感官,细节描写一定要到位,这篇文章能不能写成功,细节描写的到位是一个关键因素。
【文体选择】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写作时,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就可以。
(二)该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难度不大,这个作文题目范围广,只要仔细观察生活,从自己平常的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都能很好地表达。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
【审题立意】审题的关键有三:一是谁来点亮?可以是自己,父母、老师、同学、陌生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二是“心被点亮了”,它不同于外界的灯,这显然是一种比喻说法,“点亮心灵的灯”的内容可以理解为诚信、宽容、善良、坚强。
三是以什么方式点亮?在这个环节考生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思路点拨】“点亮心灵的灯”意味着可以驱赶黑暗,照亮前行的路。那么,“点亮心灵的灯”,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比喻可以驱赶心灵黑暗,照亮人生前行之路的事物。“心灯”可以是父母及老师的鼓励,自然之物给你的感悟,自己精神世界中的理想、诚信、宽容、善良、坚强、关爱、追求、希望、自信、淡泊名利、爱国﹣﹣都是能照亮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盏明灯!
【文体指导】这道作文题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都容易写出好文章来,但要注意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基本规范。记叙文要有曲折的情节,要有描写生动,至少有一两处细节描写。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
【解答】【例文一】
走过那一个拐角
路遇天涯,途经海角,行至绝境,才发现﹣﹣﹣所谓的“绝境”只是一个小小的拐角,轻盈地转个弯,就会看到前方另一片天堂。
﹣﹣题记
曾记得小时候热衷于电脑里一个走迷宫的游戏,迷宫层层叠叠,变幻莫测,每碰上一个拐角我总是犹豫不决,生怕走进了黑暗的死角。但渐渐我发现,拐角并不是那样可怕,每拐过一个转角都有一片新天地,一份新希望,即使进了死角,但有回头的路可寻。
迷宫正如人生。死角即是转角。
我的思绪飘向北京,那儿有我种下的梦想,我喜欢在北京的老胡同里穿行,就像走迷宫,但不同的是,在老胡同里,每遇上一个拐角我都会有新的发现。在一堵古老的墙壁上,在一个小小的拐角里,我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东西﹣﹣报箱,报箱上有一堆枯叶筑成的小小的巢,里面还零星散落着几根羽毛,想必这鸟儿外出觅食去了吧!我好奇地瞪大了眼,仔细地端详这精巧的“建筑”,这儿简直就是一个微型天堂!这再平常不过的枝叶儿,却成就了一只鸟的欢愉或是一个家的天伦之乐;这再平常不过的鸟儿,却不因生活在无人知晓的拐角而抱怨,反倒从平凡中绽放出一份从容的美丽!
于是,我发现﹣﹣
在这小小的巢宇面前,所有的悲伤都是没有理由的。生命的韧性与美丽在这处默默无闻的拐角彰显尽极致!在生命的拐角,我学习这只鸟,面对平淡甚至平庸的生活,永远持有一份希望,相信会有一天,我会在黑暗的角落,瞥见绝美的阳光!
我的思绪飘向海角,那儿曾是我最向往的地方。我留恋于天涯海角的美丽风光,却久久不能忘怀那个转角,当我们漫于银色的沙滩,却步于高大的“天涯海角”石旁,导游告诉我们这便是天和路的尽头,这便是绝境,我的心里倏忽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恐惧与敬畏,难道这真是尽头,真的无路可走了吗?其实并不是这样,这只是一个巨大的拐角﹣﹣转个弯我就会看见天堂﹣﹣天堂一般美丽圣洁的“鹿回头”公园!当我迈入这落英缤纷的天堂,我竟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喜悦,一种历经霜寒重感温暖的欣慰!
于是,我坚信﹣﹣
走过茫茫高原,才知太阳的炽热,经过漫漫长夜,才会拥抱黎明的彩霞。生命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有时所谓的绝境只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拐角,转个弯,便峰回路转,你会看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媚与温暖。
在生活的拐角,我遗留下关于痛苦的琐碎,捡拾起关于生命的思考。任流年飞逝,任角落变幻,我都会用一颗童真的心去领悟、发现拐角里蕴藏着的美丽,播下希望的种子﹣﹣即便在最不起眼的拐角,也能绽放出常开不败的花。
【例文二】
点亮心灵的灯
天空,出奇的黯淡,
阳光,不知去了哪。
心,也跟着失了踪。
谁来照亮我的路途?看不到前方的路,看不到的未来。我只能向这个漩涡,越陷越深。
心中的明灯,那盏引导我的灯,熄灭了。
记得,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直到16岁的一天,父亲告诉了他一个故事:“我和咱们的邻居一起去清洗一个大烟囱。邻居先爬进去,出来也是他先出来。后来他全身蹭黑了,而我一点儿也没有被蹭到。我看到他的模样,以为我也是变成这样,所以去清洗了一遍。而他以为他跟我一样干净,所以草草的洗了下手就上街了。结果,别人都笑他是疯子。”爱因斯坦听了,和父亲一起哈哈大笑,但是,父亲笑完,郑重告诉他:“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的,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爱因斯坦听了,满脸愧色,从此他就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父亲的话提醒自己,最终映照出了他生命的光辉。爱因斯坦,他遇见了一个能带他前行的父亲,使他的前程一片光明。
而我,同样的,也有这样的一位父亲。
不记得多少次,夜晚,我在写作业,他在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快睡吧,别写了”。可我却不厌其烦“知了知了”但继续埋头苦干自己的事。
片刻,房间里两个人都没说话,只有我的笔所发出的“高频率”响声,还有父亲略闻生气的声音。
终于,他把我的作业关上﹣﹣
“干嘛!”我生气地说,但双目一接触到父亲的眼睛,便以败下阵营,扭过头,欲再次拿笔。
“不能再写了,去睡觉!几点了!”他的声音比我高出了两倍。
“不要,还给我”
“你自己的身体重要,还是作业重要啊?!”
我犹豫了一下,“两个都重要!”
“…那把身体搞垮了怎么办?还怎么学习啊,你的身体已经很弱了”
“但是,我的作业,怎么办?”
“别写了,要写明天写”
“明天写不了了,明天就要交了,老师要收的”
“那你就跟老师说你没时间写”
“但是,别人写了,我没写,要是我的成绩落下了,怎么办?”
“…你那么在乎你的成绩?”
“难道你们不在乎吗?”
“…我只在乎,你是否开心,是否健康…”父亲拉低了声音说道,“不要累了自己的心…”
我无言以对,点了点头,把门关上了,作业,不写了。灰蒙蒙的窗外,几颗星星闪着耀眼,刺激了我的心。
何必把自己弄得那么累,有时候,是该停下来,听一听自己的心声。看一看窗外的星空,是否变得格外的闪耀,迷人?心里的那盏灯,也跟着悄悄地点上,而那个点灯者,我必将一辈子感激。
用心活着,用心来感受一切,很多时候都会是开心的。打开心窗,阳光照进,点亮心灯,才能看到生命的色彩。
前方的灯,还有我的心,再次亮了。
【点评】【例文一点评】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直接用一段优美的语言作为题记,引出本文的写作主题。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论述走过拐弯的重要性。到文章的最后,再次点明主题,首尾呼应,使整篇文章结构更完整。
【例文二点评】作文紧扣“点亮心灵的灯”,写出了一个平常生活中的镜头,里面却充满了精彩,作者在使用语言时,故意不使用看起来深刻的话语,而是化深刻为轻松,在看似平淡的语言之下,真情却是奔涌而出,文中有很多像“前方的灯,还有我的心,再次亮了”这样的句子,让人爱不释手。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