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A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A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5 16:1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测试习题
一、积累与应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曦月(xī)
经纶(lún) 
纤云(qiān) 
轩邈(miǎo)
B.十仞(rèn)
沿溯(shù)
藻荇(xìng)
驱犊(dú)
C.燕然(yān)
横柯(kē)
素湍(tuān)
缥碧(piǎo)
D.戾天(lì)
飞漱(shù)
萋萋(qī)
千转(zhuǎn)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坠落)  
鸢飞戾天者(叫)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B.甚箭(比箭还快)
从流飘荡(跟、随)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良多趣味(甚,很)
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D.四时俱备(都)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冷的树)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3.《答谢中书书》全文的文眼是 
 字。“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表现了 
 之美;“晓雾将歌,夕日欲颓。“表现了 
 之美;“猿鸟乱鸣,沉鳞竟跃。”表现了 
 之美。
4.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默写填空。
(1) 
 ,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2)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3)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 
 ”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从植物变化的角度写景的诗句是: 
 , 
 。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今年63岁的王中苏,是益阳市某印刷厂下岗工人。十八年前,她家经营的客班车发生车祸,女儿在车祸中丧生,车祸还导致她家欠下了四十余万元债务。为了还债,她起早贪黑卖炒货与擂茶,不料灾难再次降临,丈夫患脑溢血瘫痪,自己又得了宫颈癌。但是她没有放弃还债,到2015年底,终于还清了最后一笔债。2016年4月,王中苏入选“湖南好人榜”候选人名单。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不超过20字)
(2)连日来,湖南多家媒体前往益阳采访王中苏诚实守信的事迹,你作为益北中学校报的小记者也一同前往采访,请写出你见到王中苏以后该说的话。
(3)益北中学团委准备拟一份“学习王中苏,做诚实守信中学生”的倡议书,请你结合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实际,代团委写两条倡议,要求内容具体,语言简明。
二、古诗词与文言文赏析
7.阅读下列诗文,回答下列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3)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5)《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6)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8.对比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壬寅岁①,余游天台石梁……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②,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③所挡秘④,自然拗怒⑤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节选自袁枚《浙西三瀑布记》)
【注释】①壬寅岁:即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②华顶:天台山峰名。③磥砢:石众多而乱。④挡秘:阻挡撞击。⑤拗怒:抑制愤怒。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 
 
②属引凄异 
 
③为群磥砢所挡秘 
 
④遂两宿焉 
 
(2)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D.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水来自华顶
B.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C.每至晴初霜旦
至此会合
D.故渔者歌曰
以爱瀑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
(5)说说【甲】【乙】两文所写到的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6)【甲】【乙】两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
9.(2017秋?利川市校级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章,完成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pí):棕熊。
(1)解释加下划线词。
①五色交辉
②四时俱备
③与其奇者
④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3)回答问题。
①《答谢中书书》
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
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
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三、作文
10.作文:透过一首首古诗、一篇篇散文,你对古人了解多少?你想与杜甫、李白们面对面地交流吗?你想走进他们的心灵吗?你渴望与他们一同分享快乐或忧伤吗?请你跨越时空,展开合理的想象,试着与古人沟通、交流、分享,以“与古人沟通、交流、分享”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答案:
C
【分析】此题考查常见字的读音。
【解答】A.有误,“纤云”中的“纤”的正确读音是“xiān”。
B.有误,“沿溯”中的“溯”的正确读音是“sù”。
C.正确。
D.有误,“千转”中的“转”正确读音是“zhuàn”。
故选:C。
【点评】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做一个细心的人,多积累,区别多音字,如:“千转”是通假字,通“啭”,指的是鸟鸣声,故此读音“zhuàn”
2.答案:
D
【分析】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解答】A.凶猛的鸟飞到天上。戾,至,到;
B.正确;
C.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与:欣赏;
D.两岸的高山,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寒树:使人看了产生寒意的树。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首先要掌握重点的课下注释,其次要对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进行归纳。
3.答案:

山水相映
色彩配合
晨昏变化
动静相衬;
【分析】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解答】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晓雾将歌,夕日欲颓”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猿鸟乱鸣,沉鳞竟跃”表现出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点评】这道题考查阅读能力,是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性题型,解答这类题目需要有较扎实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要求对文本有比较全满和深入的理解。
4.答案: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文言句的朗读停顿要在理解、翻译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句子的停顿,其“把握两个原则,遵循五个规律”,一般就能正确停顿好。“两个原则”是:(一)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二)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五个规律”是:(一)主谓之间要停顿。(二)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三)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四)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五)古今异义之间要停顿。
【解答】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将相关句子翻译出来,然后根据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
5.答案:
(1)相顾无相识
(2)芳草萋萋鹦鹉洲(注意“萋”“鹦鹉”的书写)
(3)长河落日圆 (注意“圆”的书写)
(4)盖竹柏影也
(5)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注意“荒”的书写)
(6)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6.答案:
(1)示例:①王中苏抱病还债入选“湖南好人榜”候选人。②湖南好人王中苏十八年抱病还债四十万。(句子中包含“王中苏”“还债”“好人”三个关键词,且语句通顺,字数符合要求,2分;其他酌情记1分或不记分)
(2)示例:王奶奶您好,我是益北中学校报的小记者,我们听说了您抱病还债的事迹以后非常感动,请给我们谈谈您是如何克服困难还清债务的,好吗?(文明得体1分,内容具体1分,表达清楚1分)
(3)示例:①考试时要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②借人钱财要如期、如数奉还,不借故拖延;③说话要诚实,许下的诺言要兑现。(每条2分:言之有理1分,内容具体、语言简明1分。共4分)
【分析】这是一段材料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为王中苏抱病还债的故事,表现了她的诚信为人。
【解答】(1)此题考查了材料的概括。
概括材料时,应抓住什么人做什么事,有什么后果或者意义来回答,针对这段材料,可以这样总结:王中苏抱病还债入选“湖南好人榜”候选人,或者:湖南好人王中苏十八年抱病还债四十万。
(2)此题考查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做此题时,一要注意有称呼,二要注意扣题干,三要注意用词和语气。
例如:王奶奶您好,我是益北中学校报的小记者,我们听说了您抱病还债的事迹以后非常感动,请给我们谈谈您是如何克服困难还清债务的,好吗?
(3)此题考查了倡议的撰写。
回答此题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联系现实生活,和生活息息相关;
2、建议具有可操作性;
3、围绕主题(诚信)来写;
例如:①考试时要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②借人钱财要如期、如数奉还,不借故拖延;③说话要诚实,许下的诺言要兑现。
【点评】此题考查了材料的概括、语言的实际运用、倡议的撰写,难度不大。
7.答案:
(1)思乡
(2)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5)思乡
(6)“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分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写景,后两句抒情。诗歌的最后一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情。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本句意为月亮普照人间如同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而云雾的升起就像在海上建起了楼阁一样。表现诗人广阔的胸襟和视野。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时只需理解诗歌的内容。本诗首联叙事、颈联颔联写景、尾联抒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意思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所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最后一句。
(4)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解答时可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如诗句描绘的画面、经典字的赏析、借景抒情的方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思是: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可从诗句描绘的画面加以赏析: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也可从炼字角度考虑:如:“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本句还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开阔的景象抒发出游的喜悦。
(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尾联中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而委婉抒发思乡之情。
(6)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所谓“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地方,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表达作者的情感。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从参照物的角度分析“山随平野尽”的“随”字。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8.答案:
(1)①通“缺”,断开;②连续;③被;④于是、就
(2)A
(3)C
(4)①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②我坐在石梁上,就像骑在瀑布上。
(5)凶险、湍急。
(6)都表达了作者对壮丽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分析】参考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壬寅年,我游天台石梁瀑布,四面高耸的山峰巍然挺拔,大块沉重的山崖沉稳地竖立着,都围绕着石梁遮拦围合。石梁长两丈,宽三尺左右,好像一只巨大的龟背横跨在山腰上。石梁的下面被(水)掏空。水来自华顶峰,直落平流折叠四层,到石梁会合,如同万马结集成队,穿过石梁而狂奔。凡是被岩石阻挡的水必定愤怒,愤怒了必然号叫。凭借从千尺之高一跃而下之势,被众多的乱石所阻挡推击,自然怒势难抑,响声震天,人相对着说话而听不见声音。我坐在石梁上,恍恍怫怫好像骑在瀑布上。走在山脚下抬头仰望,就感觉到飞沫溅湿头顶,目光被飞沫晃得眼花缭乱,坐和站都不能稳,仿佛自己的身体都要被水一起冲走。瀑布上面的寺庙叫上方广,下面的寺庙叫下方广。因为喜爱瀑布的缘故,就在那里住了两个晚上。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通“缺”,断开;
②句意为: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属:连续;
③句意为:被众多的乱石所阻挡推击。为:被;
④句意为:就在那里住了两个晚上。遂:于是、就。
(2)本题考查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
A.有误,句意为: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根据句意,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A.自:在;/自:从;
B.绝:极高的;/绝:消失;
C.至:到;/至:到;
D.故:所以;/故:缘故;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的重点词有:荣,茂盛;峻,山高;良:实在;句子翻译为: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②句中的重点词有:余,我;恍若,好像;句子翻译为:我坐在石梁上,就像骑在瀑布上。
(5)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比较阅读。解答此题按题意,找出两文中描写水的相关句子,然后比较概括。甲文按四季来写景,其中描写了夏天的水势的盛大与流速的湍急,春冬之时主要表现水的清澈;乙文中写天台石梁瀑布,水来自华顶峰,直落平流折叠四层,到石梁会合,如同万马结集成队,穿过石梁而狂,“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这些都突出了水的湍急与凶险。由此可要概括出两文中水的共同点是:湍急、凶险。
(6)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甲文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乙文生点描写天台石梁瀑布,表现其水势的凶险,对瀑布的喜爱,由此可以看出两文都以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为中心。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9.答案:
(1)①交相辉映?
②都③参与,这里指欣赏
④向西北,朝西北
(2)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②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3)①奇
奇状
②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分析】译文:
甲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文: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辉,交相辉映。
②句意为:四季都有。俱,都。
③句意为:能欣赏这种美景的人。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④句意为: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西北,向西北。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颓:坠落;沉鳞:沉潜在水中的鱼儿;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重点词语:竹木:竹子和树木。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
(3)①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甲文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第一空应为奇。根据乙文中的“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可知第二空应为奇状。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手法及作用的掌握。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手法及作用。
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雾、夕阳是静态,鸟的鸣叫,鱼的跳跃是动态,这样由静态到动态;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的意思是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这里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10.【解答】写作点拨:
这个文题要求同学们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像,试着与古人“沟通”或“分享”。写作时,应注意采取大题小做、化大为小的方法,将话题化细化小化具体,使写作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能体现至深感情,切忌假、大、空,没有实际内容,使文章缺乏感染力。
思路一:把题目确立为《与诗人分享》,与众多文豪诗圣们神交心往,分享“喜怒哀乐”。写好此题目的前提是,有一定的古诗词积累并对诗人的品质、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厚实、充实的好文章。写作时,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述我国诗词浩如烟海,诗人文豪枚不胜举,点题引出下文。然后用四个小标题:喜、怒、哀、乐构成文章的主体,从一个侧面表现我国灿烂丰厚的文化底蕴。要注意恰当引用古诗词,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最后再点“分享”首尾呼应,点明题旨。
思路二:把题目确立为《感受诗圣》,写自己与诗圣李白的沟通过程。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围绕一个或两三个中心问题展开,如可探讨李白某首诗的创作过程,从而说明一个创方面的道理;或以李白的正直独行与现实生活中的阿谀逢迎者相对照,达到讽刺趋炎附势的小人的目的。要抓住细节再现诗圣的音容笑貌和风采,表现李白豪放、正直、自信、乐观的性格品质。
例文:
与诗人分享
泰州一考生
穿越五千年沧桑的历史,携着三百高亢的吟哦,带着扑鼻的书香墨气,你来到我的身旁。你陶冶我的情操,熏陶我的心灵,让我为你倾倒,为你欢呼,为你沉醉!呵!诗词!多少文人墨客的思想结晶,多少迁客骚人的智慧琼浆才凝成了你啊﹣﹣天地间的精灵!你浩如烟海,今天我要与诗人一起分享,静静倾听你广阔胸怀中发出的歌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每当学习疲惫、独立阳台远眺时,我总会吟诵这首诗,我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而立,品幽幽香茗,携朗朗清风,欣赏西湖美景,嘴角绽出淡淡的笑意,喜不自禁。此时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与诗人并肩而立,欢喜满心,那疲惫、那厌倦早已烟消云散,眼前一片碧海绿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吟诵岳飞的《满江红》,常有那国耻未雪的悲愤塞满胸怀,然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又令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啊!无语又凝重的诗句,你让我分享到了一腔悲愤的快感,让我悟出落后就要挨打,你更让我明白了自己肩上的重任:振兴中华!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李清照婉约的悲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挚友分别的悲哀;“送君一捧相思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相思无语的悲哀。啊!深沉而又哀伤的诗词,你让我分享到一吐悲哀的畅怀;你让我学会珍惜时间、友谊、生命﹣﹣跨越无尽哀思,真正的人生才会“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乐;“沉醉不知归路”、“稻花香里说丰年”是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是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也是乐。但,欢乐来自无尽的汗水,成功出于许多的教训。啊!苦尽甘来的诗文,你让我分享到苦中有乐,乐在其中的趣味,让我明白“先忧后乐”的理念,更让我懂得求乐的真谛。
……
真想做一条鱼,畅游诗海,用自己的鳍和尾击起多姿多彩的浪花,分享美的生活。
【点评】文章叩住“分享”的话题,不但与千百年来众多文豪诗圣们神交心往,分享“喜怒哀乐”,而且在字里行间展现出新时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立意高远、深刻。语言流畅精美,一气呵成,诗词的大量引用可见小作者较深的文化积淀。结构安排巧妙,四个小标题的恰当使用使全文层次分明,浑然一体。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