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B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B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5 16:1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测试习题
一、积累与应用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襄陵(xiāng) 
属引(zhǔ) 
朝发白帝(zhāo)
B.绝巘(yǎn)
曦月(xī)
重岩叠嶂(zhàng)
C.沿溯(shuò)
飞漱(shù)
素湍绿潭(tuān)
D.凄异(qī)
江陵(línɡ)
乘奔御风(bēn)
2.下列词语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良多趣味(甚,很) 
 
属引凄异(牵引)
B.哀转久绝(消失)
飞漱其间(冲荡)
C.素湍绿潭(白色的)
略无阙处(空隙、缺口)
D.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不以疾也(快)
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5.下列对《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6.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综合性学习。
水是生命之本,也是文化之源。学校开展“饮水思源,拯救生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探源溯流
①汉字意趣盎然,“水”, 
 写,小篆写.《词源》注:“殳:手持具以取物。”你认为《庄子?列御寇》中“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中“没”的意思是: 
 。词语中,有源而常流不断的水称“活水”;成语中,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称“ 
 ”;古诗中,描写自然山水风景的诗歌被称作“ 
 ”。
望穿“清”水
材料一
据监测,七大水系中,松花江和淮河,黄河和辽河,海河,分别为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多数河流70%的河段受到污染。我国浅层地下水Ⅳ﹣Ⅴ类水质占80.1%.污染因素主要有工业排放,城乡污水排放与垃圾腐化,化肥农药及水土流失造成的氮、磷等污染。
材料二
医学研究确定,80%的疾病如各种癌症、内脏炎症、结石、心脑血管疾病都是由饮用水被污染造成的。近十年淮河流域内的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出现多个“癌症村”。
材料三
②研读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8.默写填空。
(1)思乡、离愁是永恒的话题。崔颢在《黄鹤楼》中吟咏道:“ 
 ?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感慨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以“ 
 , 
 ”描绘出了鸟儿迎春的喜悦。
(3)王维的诗充满诗情画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了宁静优美的山中美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出了终南山水尽云生、变化无穷的美景,而“ 
 , 
 ”(《使至塞上》)又写出了大漠边关绮丽的自然风光。
(4)古人善借动物写景抒情。李白借“杨花落尽子规啼”表达了对龙标离别的不舍,王安石借“闻说鸡鸣见日升”突出了飞来峰的高耸,而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借“ 
 
, 
 ”两句用“蝉”与“猿”的鸣叫创造了奇特而优美的境界。
二、古诗词与文言文赏析
9.阅读古诗,回答下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归雁入胡天。
,长河落日圆。
,都护在燕然。
(1)补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 
 ,“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10.文言文阅读。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加点的词。
①良多趣味 
 
②林寒涧肃
③属引凄异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①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 
 ,用“ 
 ”写尽了深秋的 
 。
(4)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2012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南山①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②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孟郊《游终南山》)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注①南山:终南山。②即: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鸢飞戾天者 
 
②望峰息心 
 
③经纶世务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甲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乙文中哪八个字可以概括富春江山水的特点?
(4)甲、乙两则诗文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12.阅读下面的咏月名篇,完成后面各题。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盖有之矣:假如有这样的地方;②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要么……要么……”;③蕲:通“祈”;④纤云:一丝云彩;⑤却:退去。
(1)给文中划线句子点上标点符号。
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观中秋之月,临水胜 
 ②去人远者又胜也 
 
③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④尽却童隶而登焉 
 
(3)解释下面语句的大意。
①安得皆临水?
②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4)下列加点的“之”字与“中秋之月”中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盖有之矣
B.今余之游金沙滩
C.盖余八月之望过洞庭
D.邑人奇之
(5)作者认为在什么条件下观月景最美?(摘录原文词语作答)
(6)展开联想与想像,将“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一句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要写出事物的神韵。字数100字左右。
三、作文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清代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词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确实,我们所读过的很多名篇,都能证明王国维先生的这一论断。
不单所读的作品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见之景,所用之物,哪一样不关联着人的感情?
现代著名作家矛盾显示在《风景谈》中甚至说:人是风景的构成者,人类高贵精神的辐射,增添了自然的景色,其实,人是最好的风景。
请根据你的认识、经历或想象,以“一景一物总关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内容自选,立意自定,请打开你的思路,选择熟悉的人、事、物、景、情作文,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介绍说明等等,请选择你最擅长的问题作文。
(3)文中不得使用生活中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4)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5)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答案:
C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多为易读错、多音字、形近字,难度不大。
【解答】A.正确;
B.
正确;
C.“沿溯(shuò)”读作“sù”;
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内容多为课文内出现的基础字,着重考查常用的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形声字。贵在平时积累、辨析。
2.答案:
A
【分析】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A.“良”确实,实在;“引”应解释为“延长”;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3.答案:
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把握诗歌内容,深入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解答】B.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所以“后四句想象”表述错误。
故选:B。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黄鹤楼》景物描写的分析。
4.答案:
B
【分析】本题考查句子内涵理解。首先要熟读课文,找到句子所在的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其内涵。
【解答】ACD.表述正确;
B.有误,“异常欣喜的心情”无中生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故选:B。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对课文的内容、写法、主旨等要熟记于心,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5.答案:
D
【分析】本诗是一首边塞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解答】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ABC.正确;
D.有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雄奇瑰丽,意境雄浑,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以及边塞奇异风光的赞美之情,体现这首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D项说“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是不正确的。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6.答案: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文言句的朗读停顿要在理解、翻译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句子的停顿,其“把握两个原则,遵循五个规律”,一般就能正确停顿好。“两个原则”是:(一)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二)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五个规律”是:(一)主谓之间要停顿。(二)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三)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四)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五)古今异义之间要停顿。
【解答】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将相关句子翻译出来,然后根据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
7.答案:
①甲骨文,潜入水中,水到渠成,山水诗。
②由于工业排放等因素影响造成了我国主要水系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而水质污染成为导致各种癌症等疾病的罪魁祸首,人类及其他生物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
【分析】本题中第一小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与掌握。第二小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
【解答】①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与掌握,第一个水字是甲骨文,“其子没于渊“的意思是他的孩子潜入深渊之中。没的意思是潜入水中。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叫做山水诗。
②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所给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点评】这是一道综合读写题目,所选题目都是常见题型,也是考试中的常考题型。学生在作答时,只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题目中的要求,即可作答。
8.答案:
(1)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注意“暮”的书写)
(2)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注意“啄”的书写)
(3)大漠孤烟直长
长河落日圆
(4)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9.答案:
(1)出使;飘飞的蓬草
(2)使:出使;征蓬:飘飞的蓬草
(3)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4)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鉴赏能力。《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默写能力。征蓬出汉塞,大漠孤烟直,萧关逢候骑。(重点字:蓬、萧、候)
(2)本题考查诗歌词语解释。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征蓬出汉塞: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3)本题考查了赏析景物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作者选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营造了“苍茫”的意境。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抒发了作者孤寂的感情。
(4)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意境及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首先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揣摩。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故选:B
参考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10.答案:
(1)①真(或实在)②寂静
③连续
④快
(2)①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②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挺拔险峻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凄婉幽美。
(4)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分析】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答】(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确实趣味无穷。好:真(或实在)。
②句意为: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肃:寂静。
③句意为: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属:连续。
④句意为: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疾:快。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绝:极;句意为: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②中重点词语有沿:顺流而下(的船).溯:逆流而上(的船);句意为: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
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点评】词义积累: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1.答案:
(1)①至、到达 ②平息 ③筹划、治理
(2)①流得很急的江水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像群马般飞奔。
②高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生长,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3)高大(或“气势宏大”“高耸”“高大雄伟”等),幽深。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都抒发了对山水美景的热爱,以及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意思对即可)
【分析】参考译文:
(甲)
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乙)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戾:至。
②句意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息:平息。
③句意为:治理政务的人。经纶:经营,治理(或“筹划”)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有:急湍:湍急的水流。甚箭:比箭快。奔:飞奔的马。
句意为: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
②句中重点词有: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句意为:山凭依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伸展,仿佛在互比高远。
(3)本题考查重点所写景物的特点,解答时要结合重点诗句加以分析。
甲文“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的意思是: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前四句主要写山的高大。
乙文第一段“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富春江的美丽,第二段围绕“异水”,写出了水的湍急和清澈,第三段围绕“奇山”写出了山的高大,连绵不断。所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可以概括富春江的特点。
(4)本题考查两篇文章作者思想感情表达的相同之处,解答时要结合具体文章加以理解。
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山水美景的热爱之情,甲文表达对终南山的喜爱之情,乙文表达对富春江的喜爱之情。两篇文章又都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甲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以体现,乙文的“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可以体现。
【点评】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2.答案:
(1)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2)(景色)美好;距离;阴历每月十五;全,都。
(3)哪里能全都靠近水?
中秋的月亮,临水的景观,独自一人前往且远离人迹,在这里完备、齐全了。
(4)C
(5)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
(6)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就在这时候,平整的湖面犹如无暇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此情此景,怎么不让人物我两忘,心旷神怡啊!
【分析】译文:
月亮在中秋之夜最明亮,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的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滩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宁静,远离世俗)吗?
我大约在8月的时候去看过洞庭,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金沙滩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湖面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解答】(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需要正确翻译句子后,根据语气选择合适的标点即可。这句话的意思是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滩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宁静,远离世俗)吗?据此可点标点为: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胜,景色美好。
②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去,距离。
③我大约在8月的时候去看过洞庭。望,阴历每月十五。
④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尽,全,都。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安得,哪里能。尽,全都。故译为:哪里能全都靠近水?
独,独自。备,完备。故译为:中秋的月亮,临水的景观,独自一人前往且远离人迹,在这里完备、齐全了。
(4)本题考查之的用法。例句中之为助词,的。
A.补齐音节,不译。
B.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C.助词,的。
D.代词,这件事。
故选C。
(5)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一段中的“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可知文中作者认为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是:中秋之月、临水、独往、远人(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作答此类题目,需要先细读指定句子,然后正确翻译,再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最后用生动的语言表述即可。此类问题,不设统一答案。
【点评】许
杂然相许(赞成)
时人莫许之(答应,承认,同意)
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承认,同意)
高可二黍许(大约的数量)
曳物许许声(hǔ拟声词)
13.答案:
【分析】这是一篇材料加命题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段,我们写作的思路应在材料中寻找,只要能确定关键词语或者能分析出材料中的含义,本作文写作难度不大。
【审题立意】以“一景一物总关情”为题里面有几个关键词语:一景一物、总关情,这个题目可以这样理解,一景一物里都饱含深情,我们可以写景物、风景等。
【思路点拨】以“一景一物总关情”为题,在写作文时,要写到一景一物,这点要注意。
【细节描写】一景一物就是景物描写,所以,本文中环境描写一定不能少。
【创新指导】写作文时,可以加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串联起自己发现的几个生活瞬间,使文章层次清晰,也很好。
【解答】【例文】
一景一物总关情
吃过晚饭,独自在家感到憋闷,忽想起该去校园走走了。
校园的秋夜极静极清。天空中没有一块浓云,圆月早已挂上了如泣如诉的柳梢,柔和清幽的月光给校园披上了一层银纱。校门两侧的车棚早己人去车净,不禁让人想起它白天的喧嚣。沿着大道向前走,左边的行政楼里还亮着灯,那站立在楼门两侧的“通知”还未归去,看来还有老师在认真地劳作。
正前方的初中教学楼将道路分成两半,走过左边的门洞,正面是一大块乳红色地砖铺成空地,同学们在这尽情戏耍的场景尚历历在目,现在,空寂宁静。秋风中,只有树叶在甜咏。一抬头,一道银白的月光折射进我的眼帘,那是由一丛紫藤搭起的小回廊,这是我们自修的“避暑山庄”,此时,洁白的瓷砖分外明亮,紫藤仿佛在向夜风炫耀自己绿色的臂膀。然而,一阵风吹过,又有几片灰黄的叶儿飘落了。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顺道前行,绕过高中部红色的楼墙,我又踏上了那条天天行、日日走,工艺精致、造型独特的长廊。此时淡灰的地面、雪白的方柱冷清地反射着那惨淡而又忧郁的月光。这里包容着我成功的喜悦;这里蕴藏着我失败的沮丧;这里飘荡过我快乐时的欢笑;这里滴洒过我痛苦时的泪水…这里,“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缓步走过长廊,我来到校园的西南角﹣﹣大操场。漫步油绿柔嫩似地毯的草坪,躺在草坪上仰望星空,细听秋虫的呢喃,感受凉风的轻抚,有说不尽的惬意,然而愁闷的感觉却越发凝重了﹣﹣﹣﹣这美丽迷人的校园啊!凝聚了我三年高中生活的全部,然而我却无法留下值得纪念的永恒。“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她来说,我只是沧海一粟;对我来说,她却是我三年的唯一。
我真想留下一点什么,告诉我的学弟学妹,曾经有一个在这里为他的前途而奋斗过…
朦胧中,一片灯光亮起,同学们来上晚自修了,一个班又一个班的灯光与满天的星星辉映,汇成一片光明,织出一片希望。
我站起身,走向那片灯,走向那光明…
【点评】【例文点评】对学校来说是沧海一粟的我,用醮满了深情的笔尽情地写出了校园的美丽﹣﹣这里,静谧中透着蓬勃的生机;这里清幽中汇着光明;这里,朦胧中织着希望。而静谧、清幽、朦胧的特点,都是通过肯体的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