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总说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总说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6 17:0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新闻总说
【学习内容】新闻
了解新闻、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经历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过程
【学习方式】活动探究
【学习意义】培养多种关键能力
新闻单元介绍
一、新闻是什么?
二、我们为什么要读新闻?
三、我们应该怎么读新闻?
本课提要
下面有两则材料,是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里面一则是新闻,一则不是。你能判断出来哪则材料是新闻,哪则不是吗?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一、新闻是什么
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
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新华社电?国家主席习近平11日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11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女)“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材料一】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为了隆重表彰在这一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弘扬他们忠诚、担当、奉献的崇高品质,根据宪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作出关于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
【材料一】
  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最高荣誉,有利于大力宣传抗疫英雄的卓越功绩和光辉形象,强化国家尊崇与民族记忆;有利于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充分展示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不畏艰险、愈挫愈勇的民族品格,为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党心军心民心。
【材料二】
 
材料一里有大量的事实信息,比如具体的日期、人名、事件等;材料二里没有事实信息,只有作者的观点,三个“有利于”都是在论说这种做法的好处。
两则材料的比较
 
新闻的本质属性是“快速准确将信息传递给具有一般文化水平的受众”,基本原则是“用事实说话”,强调“信息传递的准确”,其核心在于叙述事实。新闻要不夸大,不缩小,准确交代事实的六要素。
新闻是什么?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为何
如何
新闻必备的“六要素”
消息
快速、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整体,以记叙、说明为主,一般比较短。
新闻特写
在记叙的基础上,对新闻中的最关键的场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
新闻的常见体裁及特点
通讯
人物通讯通过呈现人物言行、事迹来表现人物精神;事件通讯相对完整地记述新闻事件,展示其发展过程与社会意义。通讯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新闻评论
对新闻的评论,一般较短,以记叙、议论为主。
新闻的常见体裁及特点
镜头一:英国的告别仪式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呈现的现场细节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呈现的现场细节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呈现的现场细节
镜头二:香港回归后,英国王子与港督离开香港
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呈现的现场细节
镜头二:香港回归后,英国王子与港督离开香港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呈现的现场细节
请想一想:
新闻对我们个人有什么价值?对社会又有什么价值?
二、我们为什么要读新闻?
对于个体来说,新闻描述着我们当下的世界,从而推动着我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
新闻对个体的价值
对于社会来说,新闻全天候对环境进行监测,并推动社会各部分不断协调相互关系、自我更新。报道先进事迹的新闻能够让全社会获得启示。
新闻也为社会保存史料,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新闻对社会的价值
作为学生,读新闻能够让我们增加对社会的整体认知,调整自我的认知和言行,成为视野开阔、理性客观、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读新闻能让我们关注行业、社会的方方面面,将自己的工作放在社会整体的动态过程中去看,从而未雨绸缪,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更好地发展自我、服务社会。
为什么要养成主动读新闻的习惯
新闻传到我们耳朵里,和我们主动、定期去读新闻,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听一耳朵”,我们接受到只是各种真假难辨碎片信息;主动读新闻,则是将碎片信息去伪存真,拼成日益完整的拼图,从而对所处的社会乃至世界形成全面客观的认知。
主动读新闻与“听一耳朵”不同
既然新闻是这么的重要,那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读新闻呢?请大家想一想。
三、我们应该怎样读新闻?
确定选题
挖掘事实
理解和还原事实
提炼主题
进行写作
了解新闻的采写过程
“我做新闻非常忐忑,面对每一个新闻现场都是陌生的,一半靠运气,一半靠自己的努力。一年采访中总有两三次流产的情况,花费再多的功夫也没法突破。也曾经特别焦虑,一头雾水,打不开局面。但是,当盖子揭开的一瞬间,就体会到新闻调查的魅力——揭开事情的本质和真相,这支持我一直走下去。”
(《新京报》深度报道部主编涂重航

抓取、辨别事实
理解事实(“如何”“为何”)
评估事实的完整程度
读新闻的方法
1.找出新闻中的六要素,抓住主要事实
2.注意辨别事实是否有依据:
里面提到的话是谁说的,说话人身份是什么,是否确实有发言权,话语是直接引用还是转述;所下的结论,有没有具体数据支持,数据是否来自权威机构;
对事件的定性,是否来自权威部门,有没有引用权威部门的公告……
抓取、辨别事实
一篇几千字、上万字的深度报道,可能就是要回答所写的新闻事件“为何”发生,又或是回答该新闻事件的详细细节是“如何”。
先判断读这篇新闻应抓“为何”还是“如何”,然后聚焦于此,带着问题阅读全文,一边读一边勾画关键句,读完后再理一遍这些关键句的关系,必要时可以画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
理解事实(“如何”“为何”)
新闻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在阅读时要注意评估事实的完整程度。比如一件有争议的新闻,作者采访到的信息都是有利于其中一方的,我们就要要引起警惕打一个问号,别家新闻报道有没有不同的声音?最好能把报道同一新闻事件的多篇报道做对比阅读。
评估事实的完整程度
一、新闻是什么:“叙述事实”
二为什么要读新闻:“了解社会,发展自我”
三、应该怎么读新闻:
“抓取事实、辨别事实、理解事实、评估事实”
本课小结
找来近日的报纸或新闻类杂志,选择至少3篇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一篇消息,一篇特写,一篇通讯),尝试运用课上所学的方法进行阅读,并完成阅读笔记。
阅读笔记即本篇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