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6
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概括文章典型事件,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品析描写藤野先生的细节,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作者的留学经历,体验尊师和爱国之情,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让鲁迅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藤野先生。
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赴日本学医时深感国难当头,国民民族意识淡薄,所以决定弃医从文,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探索和斗争——从事文学活动。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等。鲁迅被称为“中国的民族魂”“中国现代文学之父”。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
写作背景
1902年4月,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想通过医学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26年8月底,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写的,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纪念。
知识链接
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
朝花夕拾
知识链接
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知识链接
散
文
1.概念
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知识链接
2.特点
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神不散”是指中心必须明确,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如何灵活,都必须为中心服务。
3.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也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不逊
绯红
诘责
解剖
瞥见
匿名
挟
畸
形
教诲
深恶痛疾
杳无消息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piē
xùn
fēi
xié
字词梳理
字音字形
jié
pōu
nì
jī
huì
wù
jiàn
yǎo
cuò
正像,好像。
宛如
鲜红。
绯红
责问。
诘责
找借口。
托辞
字词梳理
词语释义
傲慢无礼。逊,谦虚。
不逊
一眼看见。
瞥见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匿名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杳无消息
字词梳理
词语释义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深恶痛疾
朗
读
默读课文
,圈点你认为好的句子和词语
,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阅读积累,交流分享
根据课文,在下列句子中填入适当的词语,并反复朗读这些句子。熟读几遍之后
,同学之间相互问答。
①上野的(
)烂熳的时节
,望去确也像(
)的轻云。
②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
,除下帽来,(
),(
)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
)极了
。
③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
)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
樱花
绯红
油光可鉴
宛如
标致
挟
④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
),爱国青年也愤然
。
不逊
⑤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一同去(
)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诘责
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干事却又竭力运动
,要收回那一封(
)信去。
⑦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
),便说了
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匿名
凄然
⑧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
,(
)了。
杳无消息
⑨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
),小而言之,
是为中国
,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
教诲
⑩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
)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
)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
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于是点上一枝烟
,再继续写些为“(
)”
之流所(
)的文字。
瞥见
抑扬顿挫
正人君子
深恶痛绝
阅读积累,交流分享
概括事件,品析细节
浏览课文,圈出描写藤野先生的关键段落
,看看作者写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从语言细节上,你感受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和性格特点。
(1)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藤野先生添改讲义。
概括事件
语言细节
“每一星期”(频率高)
;“从头到末”
“都”“
不但也
”“一一订正”(范围广);“许多”(数量多)
;“添改”“增加”“订正”(方法多)
;“一直继续”(时间长)。
伟大品质
对工作兢兢业业
、认真负责。
概括事件,品析细节
(2)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
,他又叫我去了
,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所以很担心
,怕你不肯解剖尸体
。现在总算放心了
,没有这回事。”
藤野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概括事件
语言细节
“又”(频率高);“很高兴”“极有抑扬的声调
”(热情);“很担心”"怕你”(程度深);“现在总算”(时间长)。
伟大品质
对教学充满热情,真诚关心学生。
概括事件,品析细节
(3)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
,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
,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
,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藤野先生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概括事件
语言细节
“听说”“问我”“看一看”(求实精神);“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专业志趣)。
伟大品质
富有求实精神和专业志趣。
从整体看
,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平等对待来自弱国的“我”。
概括事件,品析细节
概括事件,品析细节
(1)概括事件,要找到关键动词,并用“陈述对象+陈述内容”的格式表达。
(2)品析人物形象,要从细品语言细节开始。
教师小结
研读结尾,体悟情感
文章标题是《藤野先生》,那么,在“我”的眼中藤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对他又怀着怎样的情感呢?“我”的
这些情感表现在哪些事件上?请到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寻找答案。
“伟大”的老师,“给我鼓励”的老师。
藤野先生
情
感
“最使我感激”,“我”敬重他,怀念他,学习他。
事
件
收藏讲义、悬挂照相、继续写作。
这节课,我们交流了初读课文的心得,并结合关键句积累了词语,在概括事件、研读细节中理解了藤野先生的伟大品质,知晓了鲁迅先生为什么感激藤野先生
,也感受到了文章“纪实写人”的特点。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它的纪实性和“人物通讯”“传记”不同,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也就是说文章中还有一个“我”存在。那么,这篇文章又写了“我”的哪些事呢
?除了表现“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外,还表现了“我”的哪些情感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上一节课,我们完成了四项学习任务
:一是交流了初读
课文的心得;二是结合关键句积累了词语
;三是概括了描写藤野先生的关键事件,品读了语言细节,提炼了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四是体悟了“我”对藤野先生的情感态度
。回忆性散文,是站在“我”的视角回忆和“我”相关联的人和事
。这篇文章除了写“我。”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外,还写了“我”的哪些经历和哪些事呢
?在这些事当中,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文章在语言表达上又有怎样的风格特点呢?
复习导入
概括事件,分析文体特点
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概括文章所写的事件。
(第1-2自然段)“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4自然段)“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自然段)“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记下了去仙台途中的两个地名。
(第6-10自然段)“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1-15自然段)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6-19自然段)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仙台颇受优待。
初识藤野先生。
帮“我”添改讲义。
帮“我”纠正解剖图。
概括事件,分析文体特点
(第23自然段)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4-28自然段)“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9-31自然段)“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2-35自然段)“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6-38自然段)“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0-22自然段)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遭遇“匿名信”事件。
经历“看电影”事件。
与藤野先生惜别。
对藤野先生的别后思念。
2.根据以上概括,以及第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说说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1)所写的事件是“我”所经历的,是真实的、典型的。
(2)注重细节描写。
(3)既写了回忆对象的事件,也写了回忆者的经历,两个方面交织在一起,即回忆对象与回忆者交织在一起。
(4)站在现在回忆过去的事情的角度,以写过去为主,但也会写现在的事情,即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
概括事件,分析文体特点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阅读写“我”的部分,理解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加上“花下”,表意更准确,且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
、浮华的意味。
加上“成群结队”,表明这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
,而是他们的普遍行为,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
(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
,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在“地板”前加上“有一间的”,表达更准确
。“咚咚”改为“咚咚咚”,则更加形象地烘托出当时那种喧闹、浮华的气氛。“精通”比“熟识”程度更深,凸现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
、腐朽堕落
。
(2)但到傍晚
,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弱国”和“低能儿”之间并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这句话是在模拟
“爱国青年”的语气
,
说的是反话,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和讽刺。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我”的心始终与多难的祖国和同胞在一起
,影片的内容牵动着“我”的心
,因此,当“我”听到“万岁”的欢呼声时,内心会受到极大剌激,感受到极大的阵痛,所以听得特别刺耳。
(4)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增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
,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于是点上一枝烟”,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
(5)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2.通过以上分析你发现作者“写滕野先生”与“写其他人物和事件”,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充满崇敬和热情,描写时注意细节刻画,语言质朴。
写藤野先生
写其他人物和事件
冷峻
、犀利
、辛辣,常用反语,充满讽刺。
文章标题是《藤野先生》,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写“我”的其他经历和见闻?
从情节发展、情感关系、文章体裁来思考。
回看全文,理解叙事特点
(1)从情节发展看
,“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
跳舞是离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我”遭遇“匿名信”
事件从反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
,经历“看电
影”事件是“我”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2)从情感关系看
,“我”对其他事件的厌恶、愤慨、深恶痛疾,都有效衬托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鼓励和帮助,以及“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正因为有了这种种遭遇
、不平和愤慨,藤野先生给予“我”的关心才显得更为可贵。
(3)从文章体裁看,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而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就是将“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的经历”交织着写,通常是两条线索并进
,即既写回忆对象,也写回忆者
自身。
回看全文,理解叙事特点
拓展延伸
“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自序》。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
例
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从本文看,是因为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联系鲁迅的人生经历和其他作品看,其实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呐喊〉自序》中做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豫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促使他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
拓展延伸
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候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鲁迅的人生选择告诉我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树立爱国主义理想,勇于承担复兴中华的责任,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拓展延伸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刻地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
课堂小结
知识链接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关爱之情多么深切!
(摘自《心随东棹忆华年》,1976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知识链接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学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