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 赤壁 课件(共18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6 诗词五首 赤壁 课件(共18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6 22:04:20

内容文字预览

(共18张PPT)
第六单元
26.4
赤壁
杜牧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韵律特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诗人思想感情。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多指陈时政之作。杜牧与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其诗立意高远、清俊流利简洁明快、感慨深沉,七言绝句尤为突出,在晚唐成就颇高。有《樊川文集》。
作者简介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这一历史形势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34岁的东吴军统帅周瑜,是这次战役的关键人物。这首诗是杜牧经过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想起了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历史,借题发挥,而写的怀古咏史之作。
写作背景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朗读指导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译文:折断的铁戟沉在沙底还没有烂掉,拿起磨洗后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建
二乔: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译文: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二乔就要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诗词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
2.一、二这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一支“折戟”让诗人想到了什么?
诗词赏析
由这支小小的“折戟”,诗人想到了东汉末年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一次大战中的主要人物。这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写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写兴感之由。
记叙
3.三、四这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深意?
诗词赏析
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另外,“东风”一语,除了实指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细细品味诗意,不难读出诗人对周瑜的一丝不屑和嘲讽,还有那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议论
4.《赤壁》一诗中用“二乔”指代东吴的命运,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诗词赏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铜雀台,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危害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足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赤壁》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文章主旨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故事,想到了汉末动乱年代具有重大意义的赤壁之战,以及大战中的风云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为精妙,诗人从反面落笔: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吴国的破灭,而是用“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借物兴感,以小见大
文本特色
1.诗中起铺垫作用,将历史遗迹带到现实之中的诗句是:
诗词填空
2.杜牧《赤壁》中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成败的独特见解,并曲折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诗句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词练习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一首咏史诗。
B.“折戟沉沙铁未销”,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C.“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磨洗干净,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前朝的遗物进一步引发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铺垫。
D.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要效仿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D
D.诗人想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慨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26.4
赤壁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作品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多指陈时政之作。杜牧与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其诗立意高远、清俊流利简洁明快、感慨深沉,七言绝句尤为突出,在晚唐成就颇高。有《樊川文集》。
三、写作背景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这一历史形势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34岁的东吴军统帅周瑜,是这次战役的关键人物。这首诗是杜牧经过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想起了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历史,借题发挥,而写的怀古咏史之作。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全体学生齐读。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3.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4.指名朗诵,要求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5.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明确:折戟沉沙铁未销
(2)一、二这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一支“折戟”让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记叙。由这支小小的“折戟”,诗人想到了东汉末年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一次大战中的主要人物。这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写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写兴感之由。
(3)三、四这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深意?
明确:议论。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另外,“东风”一语,除了实指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细细品味诗意,不难读出诗人对周瑜的一丝不屑和嘲讽,还有那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4)《赤壁》一诗中用“二乔”指代东吴的命运,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明确: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铜雀台,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危害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足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五、本文主旨
《赤壁》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六、文本特色
借物兴感,以小见大。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故事,想到了汉末动乱年代具有重大意义的赤壁之战,以及大战中的风云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为精妙,诗人从反面落笔: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吴国的破灭,而是用“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课后作业
1.诗中起铺垫作用,将历史遗迹带到现实之中的诗句是:
2.杜牧《赤壁》中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成败的独特见解,并曲折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诗句是:
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一首咏史诗。
B.“折戟沉沙铁未销”,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C.“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磨洗干净,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前朝的遗物进一步引发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铺垫。
D.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要效仿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答案: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D.诗人想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慨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