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9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9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7 20:4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9张PPT)
13
唐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语句。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同时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
新课导入
律 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律诗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还讲究平仄。
(3)限定押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4)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知识链接


王绩(约589-644)
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做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有《王无功集》五卷。
作者简介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gāo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落晖:夕阳,夕照。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疏通诗意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gāo




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
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
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疏通诗意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gāo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细读分析
2.作者在薄暮中见到了怎样的景物?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细读分析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由远到近,静动相映,搭配得恰到好处。
细读分析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写作者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细读分析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深入研究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深入研究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深入研究
《野望》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野望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叙事抒情
远景静态
近景动态


惆怅孤寂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便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上“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即《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新课导入
黄鹤楼
崔颢(?-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作者简介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阁序》让其在三楼中最早扬名天下,故又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知识链接
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
知识链接
位于湖北武汉,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
知识链接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以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而名闻天下。
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疏通诗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
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返,
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
芳草茂盛长满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乡,
烟霭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哀愁。
疏通诗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已驾鹤远去,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潜在的铺垫。
细读分析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这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变化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了铺垫。
细读分析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原野上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草木茂盛,一片葱绿。这两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细读分析
4.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细读分析
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该如何理解?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呢?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深入研究
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多文人墨客登临黄鹤楼,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课堂小结
有关黄鹤楼的诗词名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唐]王维《黄鹤楼送康太守》
高槛危檐势若飞,
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
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
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
空使含情对落晖!
——[唐]贾岛《黄鹤楼》
知识链接
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最不知。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宋]陆游《黄鹤楼》
黄鹤楼前江水流,故人何处木兰舟。双双燕子南飞去,瑟瑟芦花铁笛秋。
——[明]宋登春《秋日登黄鹤楼怀刘四皋》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
知识链接
黄鹤楼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借神话传说引出黄鹤楼
感慨仙人一去不复返
描写登楼所见
抒发思想之情
思维导图
第二课时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王朝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新课导入
使至塞上
王维(701—761)
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人、边塞诗人。人称“诗佛”,因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王摩诘文集》等。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文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诗和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简介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写作背景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péng
xiāo
yān
疏通诗意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居延: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原文
注释
我轻车简从到边疆去慰问边关守军,经过了属国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飘出汉塞,似北飞的大雁,飞入了胡地的天空。
诗意
疏通诗意
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青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长河:指黄河。
候骑:负责侦查、巡逻的骑兵。
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原文
注释
茫茫沙漠中远处独起的炊烟直上云霄,滔滔黄河边落日又大又圆。在萧关遇到了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
诗意
1.作者在首联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交代了出使边塞的目的(慰问边关守军)和经过的地方,为下面具体写景做铺垫。
细读分析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苍茫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细读分析
3.颔联中“蓬”“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抑郁和孤寂落寞。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细读分析
4.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首联的“单”字可见其孤独、寂寞;颔联两个比喻,表达诗人的激愤和抑郁;颈联描写塞外壮观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借典故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细读分析
如何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艺术美?
深入研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写出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景物单调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唯有黄河横贯其间
亲切温暖而又苍茫
“圆”“直”二字,用得尤其精妙,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①几何构图美。无垠的沙漠远远望去是一个巨大的平面,升空的孤烟像垂直的线,绵长的黄河水一直延伸到远处,落日看上去很圆。孤烟冲云意谓其高,夕阳西下意言其低,直线与平面相垂,线与圆相切。既具立体感,又具流动感,虽寥寥几笔,而意象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②自然天成的色彩美。黄色的大漠,灰黑色的直入蓝天的孤烟,滚滚的黄河水,如血的残阳,自然天成。淡远的色彩衬托出大漠的广袤,浓丽的色彩凸显出大漠的生机,既雄浑又秀美。
深入研究
东汉时期,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一直以来,“封狼居胥,勒石燕然”都被认为是汉民族的最高军功,因此也成为中国历代英雄豪杰或者诗人骚客所梦想或吟诵的对象。
燕然勒石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试图寻找窦宪“勒石纪功”的具体位置。上世纪90年代,在蒙古国中戈壁省西南部的杭爱山一个支脉发现了一处摩崖石刻,那里距离一直以来认为的燕然山,也就是杭爱山约200公里。2017年,中蒙联合考察队确认,摩崖石刻正是当年班固所作,记录东汉窦宪大破北匈奴的《封燕然山铭》,也就是燕然勒石的所在地。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燕然勒石记功德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封燕然山铭
知识链接
【译文】大汉永元元年秋七月,国舅、车骑将军窦宪,恭敬天子、辅佐王室,理国事,高洁光明。就和执金吾耿秉,述职巡视,出兵朔方。军校们像雄鹰般威武,将士们似龙虎般勇猛,这就是天子的王师。六军俱备,及属国南单于、乌桓、氐羌侯王君长等人,共三万骑。战车疾驰,兵车四奔,辎重满路,一万三千多辆。统以八阵,临以威神,铁甲耀日,红旗蔽空。于是登高阙,下鸡鹿,经荒野,过沙漠,斩杀“温禺鞮王”,用其血涂鼓行祭;用“尸逐骨都侯”的血来涂刀剑之刃。然后四方将校横行,流星闪电,万里寂静,野无遗寇。于是统一区宇,举旗凯旋,查考害传图籍,遍观当地山河。终于越过“涿邪山”,跨过“安侯河”,登燕然山。践踏冒顿的部落,焚烧老上的龙庭。上以泄高帝、文帝的宿愤,光耀祖宗的神灵;下以稳固后代,拓宽疆域,振扬大汉的声威。此所渭一次劳神而长期安逸,暂时费事而永久安宁。于是封山刻石,铭记至德。铭辞说:
威武王师,征伐四方;剿减凶残,统一海外;万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丰碑;广扬帝事,振奋万代。
知识链接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首联两句交代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想象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使至塞上
出使目的和经过的地点(叙事)
边塞风光和出使心情(抒情)
日落时雄浑壮阔的景色(绘景)
奇特壮美的风光
抑郁孤寂的内心
紧张的斗争生活(叙事)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渡荆门送别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雄奇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音律和谐多变。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荀鹤称他为“千古一诗人”。有《李太白集》三十卷,存诗近千首。
作者简介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而作。诗人在25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出蜀东下,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
解读诗题
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往。
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疏通诗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乘舟远渡荆门外,
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群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渐渐隐去,
长江仿佛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空中云霞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
我更加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不辞万里为我送行。
疏通诗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作者在首联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首联叙事,交代行踪。作者从蜀地出来,经过荆门来到楚地。
细读分析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描绘了船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的平原。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流。这联诗蕴藏着诗人初出四川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细读分析
3.你认为颔联中哪两字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随”和“入”用得好。
“随”字化静为动,将山与平原位置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表现出长江奔腾汹涌的气势。
细读分析
4.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衬托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细读分析
5.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拟人。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谊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离去,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的情状。
细读分析
6.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宽大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细读分析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处,诗人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自己大好前程的憧憬。即“水送人,人思乡”。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渡荆门送别
叙事--交代旅程
写景--山水(近景)
写景--云月(远景)
抒情--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第三课时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呢?先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段西湖风光短片,感受一下吧!
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
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体验一次穿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课程导入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作者简介
唐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美景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钱塘湖”,即现在的杭州西湖。
写作背景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朗诵欣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yīng
zhuó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暖树:向阳的树。
疏通诗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yīng
zhuó

孤山寺之北贾公亭之西,
湖水初涨,水平齐岸,与云气相接。
几只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唱歌啼鸣,
不知谁家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五颜六色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
浅浅的青草刚刚没过马蹄。
我最爱湖东景色总觉走不完看不够,
因为掩映于绿杨浓阴里的白沙堤别有一番景致。
疏通诗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yīng
zhuó

1.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哪个阶段的景色?你是从诗中哪里看出来的呢?
早春。“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乱花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细读分析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话看出?
骑马。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来的。
细读分析
3.诗人游西湖,诗里提到了其游踪,试诵读全诗,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细读分析
4.本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其精华所在,读诗句,思考以下问题。
(1)颔联中的“几处”“谁家”改为“处处”“家家”好不好?为什么?
(2)颔联中的“争”和“啄”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颈联中的“乱”和“浅”写出了春天花草的哪些特点?
细读分析
小组讨论
(1)颔联中的“几处”“谁家”改为“处处”“家家”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初春时分飞鸟不多,“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钱塘湖初春的季节特点。如果换成了“处处”和“家家”,那就不是描绘早春之景了。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2)颔联中的“争”和“啄”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用“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把小燕子写活了。这两个词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3)颈联中的“乱”和“浅”写出了春天花草的哪些特点?
“乱”字贬词褒用,写出了春天花开繁盛、色彩缤纷的特点;
“浅”字写出了初春花草低矮柔嫩的特点。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5.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请简要分析。
“最爱湖东行不足”,这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极其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细读分析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细读分析
全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清新优美、生机勃勃的景色,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春季 (2)冬季 (3)秋季 (4)夏季
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人陶醉于这西湖的初春美景,莺歌燕舞、红花嫩草并不是诗人的最爱,他最爱那绿杨阴里的白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可总揽全湖胜景。诗人置身其中,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神怡。让我们带着一种闲适,一种喜悦与赞美背诵诗作。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钱塘湖春行
湖上春光:水平云低
湖边景色
春光明媚
由衷喜爱
最爱湖东:绿杨阴里白沙堤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乱花迷眼、浅草没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