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同步测试
第一课时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
C.下片结句“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无风水面琉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2.下列关于宋词单元中的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B.苏轼的《浣溪沙》的中心是:表达了作者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C.词按结构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D.《采桑子》的作者是李清照。
3.默写填空。
(1)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微动涟漪,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3)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西亭日暮>》中写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
,
。
(4)崔颢的《黄鹤楼》中表现了浓浓乡愁的诗句是:
?
。
(5)自然的风景往往触动诗人的情怀。微雨拂面或骤雨敲窗,都能被诗人听出无限的诗意。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含有“雨”字的古诗词:
,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下列各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玻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
C.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
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
(2)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风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B.“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视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C.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词人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情。
D.
整首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6.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2)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将景与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C.“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D.词人巧妙运用典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平实直白。
第二课时
1.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①,簪缨②散,几时收?试倩③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①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②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③倩:请人代自己做。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2)分析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古诗词赏析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这首词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4.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古诗阅读】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浣溪沙”是
,词中
三个字,折射出一种祈盼其返却又知其难返的心态。
(2)最后一句中的“香径”的意思是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答案:
C
【分析】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与绵长的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寥寥数笔,营造了,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下阙动静互衬,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结合)。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
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此句与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惊起沙禽掠岸飞”是以动衬静。
故选:C。
【点评】译文: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与绵长的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
2.答案:
A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解答】A.正确;
B.苏轼的《浣溪沙》的中心是: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C.散曲按结构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D.《采桑子》是词牌名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3.答案:
(1)无可奈何花落去
(2)惊起沙禽掠岸飞(注意“禽”的写法)
(3)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意“暮”的写法)
(5)示例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示例②: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例③: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注意“阑”的写法)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4.答案:
A
【分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解答】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有误;“清秋”应为“深秋”,而非“初秋”。
BCD.分析正确。
故选:A。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5.答案:
(1)C。
(2)B。
【分析】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与绵长的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寥寥数笔,营造了,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下阙动静互衬,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结合).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
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此句与王维笔下的“空
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答】(1)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下阙动静互衬,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结合),不是以静衬动写。
故选:C。
(2)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
故选:B。
译文: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与绵长的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6.答案:
(1)B
(2)D
【分析】本题考查了诗歌鉴赏的二个方面: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2、对诗句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解答】(1)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这类考题难度不大,但比较切合学生的年龄及认知实际。需要强调的是,对词语、句子的理解,不能就词、就句作孤立的分析,而应联系全句、全诗来体会。B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流利而含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而B项对这两句的理解,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上,它不止说景象,更说的是时间和人生。故选B。
(2)本题考查了对诗句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类客观题应从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本题中B选项就犯了“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的毛病,此人运用了对比和情景交融的手法,没用典故和白描的手法。A、B、C理解分析都正确。故选D。
翻译: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的能力,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1.答案:
(1)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2)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鸥鹭”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分析】《如梦令》这是一首忆昔词。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根据“常记”“不知归路”等明确用词简练,口语化;“溪亭日暮”“不知归路”“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语言朴素,给人以画面感,富有生活气息。
(2)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从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更是一派纯洁天真,对荷塘的流连忘返更是言尽而意不尽。
译文: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反复诵读,认真领会文中的画面和情感,还要注意结合创作的背景。
2.答案:
(1)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词人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2)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分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画面的能力。用自己的话描述某句诗中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添加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即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思是: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参考译文】
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点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2.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
3.答案:
(1)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表达作者对西湖美景(大自然)的喜爱。
【分析】这首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全词从不同侧面描写了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作者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注意结合上片内容,描绘图景。“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句意: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了一幅淡远的西湖美景。“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湖水明净“澄鲜”,白云倒影其中,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上片写景,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悠然闲适之情。下片抒情,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表达作者对西湖美景(大自然)的喜爱。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点评】如何把握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4.答案:
(1)词牌名;几时回
(2)花间小路
(3)两句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年华易逝的慨叹和对友人的思念,感情浓郁。还蕴含着人生易逝,轮回无穷的人生哲理,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词作阅读能力。《浣溪沙》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解答】解析:
(1)本题考查了诗歌的词牌名和句意理解,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2)本题考查诗中重点词的理解,解答时只要回顾所学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的赏析能力。“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景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落花、燕归来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体现了值得玩味的情趣,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
译文:填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时令气候亭台池榭依旧,西下的夕阳几时才能回转?无可奈何中百花再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点评】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