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同步习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同步习题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7 22:2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藤野先生》测试习题
第一课时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字注音。
烂熳 
 
油光可鉴 
 
芦荟 
 
抑扬顿挫 
 
不逊 
 
匿名 
 
诘责 
 
喝采 
 
凄然 
 
深恶痛疾 
 
fēi红 
 
yì站 
 
落dì 
 
托cí 
 
教huì 
 
yǎo无消息 
 
2.写出下列加粗字词在句中的恰当解释。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2)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 
 
(3)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4)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5)一段落已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部时事的片子。 
 
(6)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文学常识填空。
《藤野先生》与我们以前所学的《 
 》和《 
 》两文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一书。
4.文学常识填空。
“先生常充左翼先锋,呐喊欲驱长夜黑。”这是一副纪念联的上联,联中纪念的人是 
 ,他的原名叫 
 。《藤野先生》一文选自他的散文集 
 。
5.阅读下文,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评析文字。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7日,一夜未眠。
18日,终日喘着。
19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第二课时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②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业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③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载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④“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⑤“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⑥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意是怎么一回事呢?”
作者为什么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把日本职员的“操心”说是“好意难却”,联系下文看有什么作用?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中的“大概”对表达意思有什么作用?
⑤⑥两段表现出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
从③至⑥段看,课文在写人上有什么特点?
2.拓展阅读。
儒者之豪迈
徐百柯
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第一句引陆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另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他说:“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
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
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夜深,学生告辞,他常不准走,非等他燃过两根抽水烟的纸捻后才放行。
他的学生吴天墀说:“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和尚、道士跟他有交情。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作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另一位学生隗瀛涛回忆说,一次,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隗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川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读先生的书,以为只是一个恂恂①儒者,没想到先生还这么豪迈。”
【注释】①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从蒙先生做人的角度看,你认为他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蒙先生曾表示对问学者一向是“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请用直白的语言解释这句话在语境中的含义。
蒙先生的考试方法好不好?请说出你的理由。
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任选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5)积累链接:请你默写出《论语》中强调“学”“思”结合的读书方法的句子。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答案:
màn;jiàn;huì;
cuò;xùn;nì;jié;hè;qī;wù;
绯;驿;第;辞;诲;杳。
【分析】本题考查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字词。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
【点评】汉字中有很多形近字、同音字,这是都是使用中经常混淆的字,正确书写这些汉字,就要做到平时多留心,书写时仔细体会它们的差别。
2.答案:
(1)照
(2)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3)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4)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5)这里是动词,放映。
(6)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分析】略
【点评】略
3.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
版【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解答】《藤野先生》与我们以前所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两文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一书。
【点评】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4.答案:
鲁迅;周树人;《朝花夕拾》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先生常充左翼先锋,呐喊欲驱长夜黑。”这是一副纪念联的上联“呐喊”,可知联中纪念的人是鲁迅,他的原名叫周树人。《藤野先生》一文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答案:
这段文字是作者为鲁迅谱写的一阕哀而不伤的安魂曲。作者不愿意接受鲁迅先生逝世这一残酷现实,所以她没有着意渲染鲁迅临终前的痛苦,反而极力渲染出一种静谧安详的气氛。
【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感受及评析作品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并要注意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心事件,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这段文字所描写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先生逝世的情景。作者不愿意接受鲁迅先生逝世这一残酷现实,所以她没有着意渲染鲁迅临终前的痛苦,反而极力渲染出一种静谧安详的气氛。作者在叙写事件时带有强烈的感彩。
【点评】根据文字,结合文字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人物的相关内容,写出符合人物形象的感受。
第二课时
答案:
(1)“日暮”触发了作者家国愁思(思乡)之情,印象深刻;“水户”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反映了作者爱国的思想感情。
(2)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铺垫。因为有了这段内容,藤野先生的真诚关心就表现得更突出了。
(3)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是作者用恢谐的语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
(4)热情诚恳,求实精神。
(5)选取典型的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分析】本题语段出自课文《藤野先生》,选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①~②),写往仙台途中所见,以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③~④),写“我”来到仙台医专初识藤野先生;第三层(⑤~⑥),分别写藤野先生关心我解剖实习与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文章通过对与藤野先生相处几件小事的描述,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爱与帮助。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及学习积累,可以看出,“日暮”在中国词汇中喻指事物走向末路,而这正触发了作者对清政府的忧思;另一方面,“日暮乡关何处是”一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二者结合,可以看出作者对家国的愁思;“水户”文中交代了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这反映了作者爱国的思想感情。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作者在这里写日本职员的作法,是对藤野先生真心关心我的陪衬,表现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3)本题考查词语在句子的作用分析。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联系语境分析作用。“大概”意思是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作者在这里是想用恢谐的语气表达他弱国弱民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
(4)本题考查人物精神品质的归纳。解答此题要结合事件具体内容来分析。文章五、六段分别写藤野先生关心我解剖实习与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事,前者表现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诚恳,后一件事则表现藤野先生的求实精神。
(5)本题考查文段人物描写的特点分析。结合文章三至六段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写人注意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为了表现人物,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精神的典型事例。
【点评】本阅读考查的内容有:内容的理解,写作手法的理解,词语在句子的作用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的归纳,人物描写的特点分析。解答时要熟读文段,对人物事件准确把握,方能给出完美的答案。
2.答案:
(1)第一次是因为蒙先生不会阿谀奉承,讨好“领导”;第二次是因为蒙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
(2)多问则多讲,少问则少讲。或“知无不言”,“有问必答”。
(3)这种考试方式好。要出好题,需要更为丰富的知识,要分析清楚为什么要考这道题,答案如何去整理。
(4)豪迈的具体表现:智慧幽默,刚正不阿,不拘小节,诲人不倦,慷慨大方…
示例:①慷慨大方,考试时掏钱招待学生吃茶,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②刚正不阿,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版权所有
【分析】本文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主要讲述了蒙文通先生的豪迈,主要体现在为人正直、教学有个性(第一是不带讲稿,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考试也与众不同)、与学生关系融洽等方面。
【解答】(1)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文意“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可知其第一次是因为蒙先生不会阿谀奉承,讨好“领导”;“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可知其第二次是因为蒙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
(2)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这里“大”的意思是“多”,“小”的意思是“少”;“叩”就是“问”,“鸣”本来是指“鸟叫”,这里是“说、讲”的意思。这样句子就可以理解为:多问则多讲,少问则少讲。或“知无不言”,“有问必答”。
(3)此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自我观点的思辨能力,答“好”与“不好”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题先表明态度,然后阐述理由。
(4)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答题首先概括出人物特点,然后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5)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答题时注意书写不要出现错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意“罔”“殆”的书写)。
【点评】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