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测试习题
1.根据拼音填写所缺词语: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
(dǐ
lài)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
(yòu
yì)分子仍在梦中
(yì
yǔ
)。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
(zhèn
lóng
fā
kuì),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
(dùn
xíng)。
2.给加粗字注音: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
。8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
3.解释词语:
铭记:
颠倒黑白:
沧海桑田:
一以贯之:
4.品析下列句子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1)“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5.结合语境,填人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当然,国家公祭鼎并非是对文物楚大鼎的简单仿制,更多的是“借其神韵”。_________。
①国家公祭鼎正面则铸有160字的铭文,用魏碑简体字。
②“国家公祭鼎”高165厘米,鼎上外口径126.6厘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
③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痛悼、祭奠之意。
④楚大鼎是同时期出土的圆鼎中最大的,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达400公斤。
⑤此外,楚大鼎上共有16字铭文。
A.②①④⑤③
B.④②⑤①③
C.④②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6.课内精读。
①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②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第①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3)结合南京城的历史变迁,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
(4)第①段和第②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吸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主持公祭仪式。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纪念馆集会广场布置得庄严肃穆。现场国旗下半旗。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灰黑的底色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个白色大字。一万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
9时56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现场,站立在群众方阵前。18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兵齐步行进至公祭台两侧,持枪伫立。
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公祭现场拉响了防空警报。同一时间,南京全城警报响起,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
默哀持续一分钟。军乐团奏响低回空灵的《安魂曲》,16名礼兵抬起8个巨大的花圈,缓步走上公祭台,将花圈安放在“灾难墙”前。77名南京市青少年饱含深情地宣读《和平宣言》。
随后,习近平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老人和一名少先队员一起,缓步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这尊高1.65米、重2
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将永久设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160字铭文记叙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习近平在讲话中表示,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第1段中,习近平的这段讲话有什么作用?
第3段属于哪种记叙方式?主要涉及了哪些信息?
第5~9段中,作者运用精确的时间和准确的数字有什么作用?
(4)阅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答案:
抵赖
右翼
呓语
振聋发聩
遁形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能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答案:
shāng;
zhōng;
l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能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答案:
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
颠倒黑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他的全部学说之中,后来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点评】理解词义有几种方法: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看图理解字义;运用形声字的特点理解字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看实物理解字义;本题为直接对词语理解字义,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可通过用记住典型句子的方式记忆词语的意思。
4.答案:
(1)恰当引用文言古语,为评论增添文采。
(2)把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现象用形象化的语言具体描述,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
【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细读第一句话可知,这句中引用了一些文言词汇,使文章语言显得典雅古朴,增添了文学色彩。第二句话“梦中呓语”“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日本右翼分子的忘记历史的丑态,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
【点评】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简单地说,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5.答案:
B
【分析】本题考查语句排序。解答句子排序类题目时,首先要搞清楚所给句子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和语境来判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有时候,会有很明显的提示性的词句,要能抓住这些关键信息。句子顺序排好后,通读一遍,检查一下句子之间衔接是否顺畅,是否符合逻辑。
【解答】结合这几句话的内容,第一句应该是先总说楚大鼎的情况,应为④;接着描述“国家公祭鼎”的情况,为②句;然后是⑤,进一步说明楚大鼎的文字情况。接下来是①,阐述国家公祭鼎的文字情况。最后是③,阐述国家公祭鼎的文字的描述内容是南京大屠杀,表达痛悼、祭奠之意。综合排序为:④②⑤①③。
故选:B。
【点评】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
6.答案:
(1)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充分有力地强调、突出了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的观点。
(2)“何其”用感叹语气强调和赞叹程度深,不寻常,强调了和平的珍贵,更加突出了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的观点。
(3)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4)第②段是第①段的总结和延伸,它们之间是递进的关系,如果调换了,则不符合逻辑,故不能调换。
【分析】本文首先列举了1937年的南京和2017年的南京,由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的珍贵,由此说明了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的观点。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①段列举南京的例子,故是举例论证,同时,写了1937年的南京和2017年的南京,把两个阶段的南京进行了比较,故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方法都是为论证中心服务的,本段的中心是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结合论证方法的作用进行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分析。解答此题,首先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何其”用感叹语气强调和赞叹程度深,不寻常,用在这里,是说明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变迁证明了和平珍贵的程度很深,很不寻常,由此更能说明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论点的把握。结合第②段“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可以知道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写作顺序的把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其次分析不能调换的理由。第①段具体写了1937年的南京是一个恐怖之城和2017年的南京是一个和平之城,第②段“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这一句话是对第①段的内容进行的总结,先分说再总说,故不能调换。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点评】概括中心论点方法指导:
(1)明确论点的特点,论点是作者观点的完整表述,是个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
(2)根据论点的提出方式进行提炼。①在标题和开篇处直接提出论点。②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或名言警句等间接引出论点。
(3)位置“四看法”提取中心论点。一看标题,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直接表述句。
(4)提取分论点概括中心论点。分论点一般是对中心论点的分条支撑。在分论点中寻找关键词,然后进行总结概括即可。
7.答案:
(1)习近平的这段讲话点明了这次公祭活动的目的,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心声,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待和平的态度。
(2)插叙。交代“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及国家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时间、机构。
(3)作者运用“9时5(6分)”“10时整”等精确的时间,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运用“18名”“16名”“8个”“77名”“1.65米”“2
014公斤”“160字”等准确的数字,体现了新闻准确、真实的特点。
(4)示例一:此时此刻,抚今追昔,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惨痛的一幕再次浮现在我们眼前。无论时间过去多么久远,历史都会记住这一天。南京大屠杀这一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将向所有世人和来者表明“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示例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者的壮丽史诗,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来者侵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
【分析】本题考查新闻阅读综合。本则新闻报道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事件,并点明了举行本次活动的意义。
【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细读习总书记的讲话可知,在他的讲话当中,点明了本次活动的目的是呼唤和平。“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一句点明了我国人民对于和平的热爱。“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点评了我国政府对于和平的态度。
(2)本题考查对插叙的理解。细读第三段可知,本段回忆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和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经过,与本则新闻中的时间线并不相同,所以这属于插叙。根据本段内容可知,“1937年的12月13日”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交代了死亡的人数。“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交代了设立公祭日的机构。“2014年2月27日”交代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时间。
(3)本题考查对新闻准确性和时效性的理解。细读第五段到第九段可知,这几个语段当中准确的时间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这几个语段中具体的数字,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着我们会永远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将永远不会放弃对于和平的呼唤来表述自己的感想。
【点评】记叙顺序要理清
所谓顺序是记叙事件时安排材料的先后次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只有安排得恰当,才能叙述得条理清楚。记叙文写作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类型。
答题方法:(1)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记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作用:补充交代了……内容,丰富了……的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