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2)2.0《城市与城市化》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2)2.0《城市与城市化》PPT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6-24 11:3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0张PPT)
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
《高中地理》
必修2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外部形态
1集中式
(2)条带状
(1)团块状
2分散式
二 城市土地利用
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
住宅用地
休憩用地及绿化用地
交通用地和其它公共事业用地
农业用地和水面
P19读图思考
肇庆东堤湾
住宅区:一般占40%-60%,地价较低,污染较小
三 主要功能区
广州北京路
商业区:占地较小,呈点状或带状分布,位于市中心城市 ,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三 主要功能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城市中心商务区(CDB)
概念: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目前CDB的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
特征: 具有区域中最高的中心性;
具有最高的易达性和拥挤程度;
具有最高的人际和信息交流量;
具有最高的土地价格;
具有最集中和最高档的零售业;
具有最高的服务集中性。
三 主要功能区
上海罗伊尔工业园
工业区:占地居中,集聚性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向交通干线集聚.
思考:P20读图思考题.
1. 从城市形态上看,与下图西宁市同属一类的是
A.成都 B.合肥
C.兰州 D.重庆
2城市工业区不断向市外移动是为了
①靠近交通干道 ②拓展城市范围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保护城市环境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4.在该城市市中心附近也会出现住宅,原因是
A.在市中心,住宅的付租水平最高
B.住宅首先选择交通便捷,最繁华的地段
C.市中心某些地段远离主干道,交通不便,租金较低
D.在市中心地理位置好,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
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城市外部形态(106---115)
区位 通达度 租金
市中心 最高 最高
从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交汇点 较高 较高
远离公路的地区 较低 较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1通达度
2距市中心的远近
上海市在开发
浦东新区时,
为什么要把金
融贸易区规划
在陆家嘴?
上海市在决定建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时,同时
也对上海传统的商务中心—浦西外滩进行改造,
将浦西外滩和浦东陆家嘴联结起来,使它们共
同成为上海现代化的商务中心。
——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创新
天安门广场
交通便捷,
却没有高楼
大厦,为什
么?
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天安门广场、故宫都是具有
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如果在广场周围建筑起高
楼大厦,必然会破坏这一古老建筑的风格。
——保护历史遗留痕迹
工业的区位特点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
为什么工业会不断的向外缘移动?
用地紧张,环境污染,工业不适合布局在城市内部。
——改变历史遗留的不合理现象
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1.城市的原有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
功能区分布状况;
2.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
一成不变的,原有的功能分区也可能完全改变
的。
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
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的道路相交
处形成了商业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
成了工业区;地租对于住宅区的影响最低。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地域功能分区的影响主要表现
在住宅区的分化上。
大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如何形成的?
制定政策
规划用地
修建基础设施
招商引资
政府
企业
考察
集聚
投资
大旺经济技术开发区
行政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作为政府行为的政策和城市规划对城市功能分区
的形成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它从
整体上影响着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
影响地域结构形成的因素:
经济因素
历史因素
社会因素
政策因素
宗教因素
活动P24
1 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从环保角度考虑,其中合理的是

工厂
住宅
办公楼
商店
A、工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中心商务区
E、工业区
F、住宅区
3(1)图中的地租最高峰是(用字母表示,下同)__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图中的地租次高峰是____处,判断理由是________
(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
(4)图中G代表_____用地,形成原因是_______
2.2《不同等级城市
的服务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
2.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其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
2.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其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报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的划分
2、城市的服务范围
P26活动
3、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差异
(1)小城市:级别低,服务范围较小
(2)大城市:级别高,服务范围较大
4、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影响因素
案例2: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
(1)位于资源丰富地区——利于发展为高级别城市
(2)位于交通枢纽——利于发展为高级别城市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P28读图思考
1、城市的等级与空间分布关系
(1)等级较高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
(2)等级较低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案例3: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
2、城市服务范围的空间分布: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城市等级体系 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的规模 我国城市个数(2003年)
特大城市 100万人口以上 48
大城市 50万~100万人口 90
中等城市 20万~50万人口 137
小城市 20万人口以下 393
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日本东京(3530万)、紧随其后的是墨西哥城(1920万)、美国纽约(1850万)、印度孟买(1830万)和巴西圣保罗(1830万)。其他15座大城市的排名依次为:新德里、加尔各答、布宜诺斯艾利斯、雅加达、上海、达卡、洛杉矶、卡拉奇、里约热内卢、大阪-神户、开罗、拉各斯、北京、马尼拉和莫斯科。
中国特大城市的分布
名称 枣强镇 衡水市 石家庄市
距离 0km 25km 90km
人口规模 37 000 415 000 875 000
前往该地的频率 每周一两次 两三个月一次 每年一两次
寻求的服务功能
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
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
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病症,上大学或听音乐会,参观博览馆等
影响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交通因素
资源条件
港口
P27案例第2自然段
铁路
P27案例第3自然段
P27案例第4自然段
P28读图思考
读图2.16,回答问题
1图中共有----级居民点,最高级的是------,共有-----个,
最低级的是------,共有----------个
2图中数目最多的是-----级居民点,服务范围最广的
是-----级居民点,
图中高一级居民点的位置与低一级居民点的位置
关系如何 同级居民点之间的距离关系如何
为什么这样设置
2.3《城市化》
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
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三节 城市化
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
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
1911年用地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
1911年人口
1990年人口
1949年人口
1324万
538万
54万
上海人口的增加
1911年
1949年
1990年
概念:
标志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人口
乡村
向城市地区集聚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一、城市化的含义
3 、城市化的动力
就业机会多
城市
社会福利保障     程度高
文化设施齐全
拉力因素
城市化的动力
推力因素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收入低,社会 服务短缺
受自然灾害 影响大
农村
读图2.18讨论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有那些?
4 、城市化的意义
1 、人口转化
2、产业结构的变化
3、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
4 、文化、思想、观念的变化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从1800-2000年,世界人口增长了5倍多,其中世界城市人口增长了56倍.
读P32图2.19及阅读P33世界“城市化浪潮”,完成P33读图思考的问题!
读图探究
几千年前
19世纪晚期
二战结束
现 在
缓慢发展
加速发展(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慢
空前发展
发达国家水平高
发展中国家水平低
18世纪中叶
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起步)
1 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2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处于哪个阶段
读图P33.2.20思考:
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 30%增长到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时间 1800年 1900年 1950年 1990年 2000年
城市人口比重 2.5% 13.3% 28% 41% 50%
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速度空前,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世界城市人口变化
年份 1900 1950 1960 1980 2000
特大城市数量(个) 13 71 114 222 408
占城市总人口(%) 29.5 33.4 34.0
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
二战以后
大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多,人口迅速膨胀
大城市中,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的发展尤为迅速
世界特大城市(100万以上)的变化
案例4
P34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较高




小幅度扩大
迅速扩大,并出现郊区城市化
城市界限模糊,出现逆城市化
表现不明显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大城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的空洞化等
英国是世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加速
再城市化
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1逆城市化的原因
2再城市化的原因
  由于城市人口的高度聚集,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城市居民为了追求较好的生活环境,由市区向郊区迁移.
城市 人口(万)
1.纽约(美国) 1230
2.伦敦(英国) 870
3. 东京(日本) 670
4 .巴黎(法国) 550
5 .上海(中国) 530
6 .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500
7 .芝加哥(美国) 490
8 .莫斯科(前苏联) 480
9 .加尔各答(印度) 440
10.洛杉矶(美国) 400
1950年世界十大人口最多城市
城市
人口(万)
1.东京(日本)
2880
2.墨西哥城(墨西哥)
1780
3.圣保罗(巴西)
1750
4.孟买(印度)
1740
5.纽约(美国)
1650
6.上海(中国)
1400
7.洛山矶(美国)
1300
8.拉各斯(尼日利亚)
1280
9.加尔各答(印度)
1270
10.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1230
来自:联合国人口司。
发展中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聚集于少数大城市。
占阿根廷总人口的30%
占墨西哥总人口的16.8%
2000年世界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
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
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
城市化特点
原因
起步早
工业化早
城市化水平高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起步晚,发展快
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四、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表现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土地质量的下降
(3)对水循环的影响
(4)对气候的影响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方面
城市化
污染环境
改善环境
合理
过快
平整土地
兴修水利
绿化环境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垃圾污染
噪声污染
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活动
1、略
P37
2、城市一天天变大,城市里的人越来越多,交通变得更拥挤,空气更浑浊,用水更紧张,河水变黑变臭,噪声污染严重,城市绿地减少,垃圾增多.
3、(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 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 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生态城市
(1)、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1、A模式优点是可以净化从郊区流入城市的空气,缺点是无法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稀释,尤其是遇到大气稳定少动时更是如此
2、B模式优点是在A模式基础上,绿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缺点是城市中心地区其他用地面积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绿地在调节、净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有限。
3、模式优点是在B模式基础上,绿地在城市中心形成网状,进一步减小了城市热岛效应。而且由于绿地从城市边缘伸到中心地区,使空气流动较通畅,有利于降低城市大气污染,缺点是城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区,土地利用率降低。
在城市中心建一些绿地
在城市各用地间进行道路建设
城市内部开辟一些绿地
改进意见
改进意见
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