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6-25 11:0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说课稿)
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 陈金理
说课流程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及地位
教材的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各自的角度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几个要素——大气、水、地貌。本节在前面三章的学习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同时,本节又是必修2、3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从宏观上看,本书不仅是必修模块地理(一)的枢纽,而且是整个人地关系体系的转换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特点,本课时教学拟制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能解释并绘制自然地理过程示意图,说明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和环境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树立地域环境差异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原理: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即自然地理过程无时不在;
②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同步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案例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2、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习”。
我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既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训练,也保持了让学生在地理课的课堂上尽可能多的理解和记住地理知识的习惯。每一个主要知识点的教学,我都遵循: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的教学步骤,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图片)
2、讲授新课`
3、归纳总结
4、反馈练习
思考:
在刚才四幅图片中,大家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呢?
本节知识体系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请学生描述热带雨林的景观特征。
2、为什么会有这种环境?
3、气候会影响哪些环境要素?其他要素对气候有影响吗?
4、图片中的一些雨林景观在沙漠地区会出现吗?那么沙丘在该地区会出现
吗?为什么?
5、归纳组成自然
环境的要素和各要
素之间怎么产生联
系的?

生 物
岩 石
水无机盐
二氧化碳等气体、降水
氧等气体
有机物
无机盐
有机物
矿物质
尘埃
降水、风能
降水
大 气
地理环境要素包括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地理环境整体性
大气

植物
动物
土壤
微生物
二氧化碳
呼吸

呼吸
无机盐
死亡
死亡
分解
无机盐
分解
生物循环示意图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通过降水,土壤和水圈及生物获得水分补给
通过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大气获得了水汽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了有机质。
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盐
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到低洼处堆积,形成沉积岩。
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1)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式。
(2)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需要哪些地理要素参与?
请描述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有什么,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请分析羚羊的减少原因。
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恒定的现象,说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什么功能?
藏羚羊的例子

境 食物、水源丰沛
寒潮少
避风处、含盐土壤充足


羊 存活率上升
数量增加

境 食物、水源、
避风处、含盐土壤不足


羊 存活率下降
数量锐减
(1) 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案例中表达的演化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
(2) 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3)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土壤侵蚀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地貌变化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水文变化
泥沙淤积,泛滥平原
植被退化
植被下降,逐渐消失
气候变化
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森林减少
土壤腐殖质减少
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肥力下降
仅存人工林天然次生林
滞留降水功能降低
洪水
断流
沟谷综合纵横岩石裸露
风化
加速
以色列创造了沙漠奇迹
以色列除地中海沿岸外,大部分国土是荒漠,水资源奇缺。国土的2/3是沙漠和半沙漠。 在这样的地方,连人的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种植农作物、发展畜牧业了。但以色列人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挑战,把贫瘠的沙漠变成了一座座沙漠花园:枣椰林、葡萄园、果园到处可见,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不仅能够自给,还能大量出口。
1、以色列人通过什么途径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
2、三个案例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何不同?
思考?
归纳总结 :
点明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并强调学生注意掌握本节的重难点知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2.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资源系统,这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 )
A.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B.整体性
C.不可替代性 D.数量的有限性
反馈练习:
3.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严重破坏有关
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
4.“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5、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由于无天敌,环境好,10年后达到1000只,20年后达到6000只,又过了三年只剩下42只,这一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 A、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D、“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B.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会影响气候
D.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7.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四说板书设计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