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28张PPT)+教案+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28张PPT)+教案+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8 16:06:4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并与《答谢中书书》比较。2、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领略写景的手法。3、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4、做一些文言积累。
重点
1、诵读课文,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并与《答谢中书书》比较。2、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领略写景的手法。3、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
难点
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随处会发现月亮的影子。请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说得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来和他们同游,感悟他笔下的月色。板书课题。
回忆回答带“月”的诗歌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1、诵读课文,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并与《答谢中书书》比较。2、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领略写景的手法。3、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4、做一些文言积累。新课学习: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承天寺:地点夜:时间游:事件
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文----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诗----苏黄:苏轼,黄庭坚;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教师范读课文。朗读课文指导读准字音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柏读准停顿: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自由读三遍。自主释词译句。重点句子翻译: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再读课文,理解内容。标题是“承天寺夜游”,那么夜游承天寺的行踪是怎样的呢?-③句
寻伴夜游
记叙④句
庭中月色
描写⑤-⑦句
月下感叹
抒情作者为什么想着在深秋的夜里走出户外?“月色入户”,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引发
“乌台诗案”。八月,被捕入狱。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比喻
皎洁、清澈
透明、优美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个“闲”字的含义是什么?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自嘲)清闲的人,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夜游时空灵自在,优游自如。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并作简要分析。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兴奋愉悦②“念无与为乐者”
——交往之稀,门庭冷落,似有无奈③怀民亦未寝——“同是天涯沦落人”贬谪的悲凉④相与步于中庭——漫步的悠闲⑤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赏月的欣喜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以别人为追求名利的不“闲”反衬“吾两人”
从容流连美景的“闲”,这是人生的感慨啊!拓展:贬官黄州: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贬官惠州:
日啖(dàn)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贬官琼州:
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
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背诵《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说说两篇文章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同,并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怎样的美感。《答谢中书书》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也间用散句,参差错落,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选词颇多斟酌。《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来散淡自然。
读笔记笔记注音划停顿笔记
明确目标了解作者目标1目标2目标2目标3目标3目标1
文言词语积累归类:古今异义:月色入户

古义:
今义:窗户、人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古义:
今义:但是

古义:
今义:耳朵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
今义:思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闲人
古义: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一词多义:念无与为乐者?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欣然起行
然:然往来视之
然:积水空明
空:空谷传响
空:课堂练习:1、加点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C.
月色入户
户:
窗户
D.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2、下面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与步于中庭”的“于”不相同的一项是(
)A.求二石兽于水中
B.非得一人于井中也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D.其一犬坐于前3、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译文:我想到没有人和我一起赏月取乐,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一起赏月)。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文:(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庭院如同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一样的闲人罢了。4、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拓展阅读练习: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duó):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1、解释加点字有错的一项是(
)A.尝秋夜坐钓月矶??
尝:曾经??????B.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及:等到C.
相与坐石台
相与:相互D.
见虎丘本色耳
耳:罢了。2、翻译句子: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3、虎丘的夜色与承天寺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
做练习
拓展提高目标4
课堂小结
文章描绘了澄澈透明的月色,反映了苏轼在贬谪中的复杂微妙的心境: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自嘲而又心有不甘,自我排遣的达观心情。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文言词语积累归类:
古今异义:
月色入户

古义:
今义:窗户、人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古义:
今义:但是

古义:
今义:耳朵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
今义:思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闲人
古义: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
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欣然起行
然:
然往来视之
然:
课堂练习:
1、加点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B.
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C.
月色入户
户:
窗户
D.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2、下面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与步于中庭”的“于”不相同的一项是(

A.求二石兽于水中
B.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D.其一犬坐于前
3、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译文:我想到没有人和我一起赏月取乐,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B.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C.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庭院如同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一样的闲人罢了。
4、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拓展阅读练习: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duó):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解释加点字有错的一项是(

A.尝秋夜坐钓月矶??
尝:曾经??????
B.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及:等到
C.
相与坐石台
相与:相互
D.
见虎丘本色耳
耳:罢了。
2、翻译句子:
(1)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2)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3、虎丘的夜色与承天寺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文言词语积累归类:
古今异义:
月色入户

古义:
今义:窗户、人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古义:
今义:但是

古义:
今义:耳朵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
今义:思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闲人
古义: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
【答案】
月色入户

古义:门
今义:窗户、人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

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想到
今义:思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闲人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
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欣然起行
然:
然往来视之
然:
【答案】
念无与为乐者?
与: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欣赏
欣然起行
然:……的样子
然往来视之
然:然而
课堂练习:
1、加点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B.
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C.
月色入户
户:
窗户
D.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答案】C
【解析】户:门
2、下面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与步于中庭”的“于”不相同的一项是(

A.求二石兽于水中
B.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D.其一犬坐于前
【答案】C
【解析】例句“于”的意思是在,ABD都是在,C是向的意思。
3、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译文:我想到没有人和我一起赏月取乐,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B.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C.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庭院如同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一样的闲人罢了。
4、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答案】B
【解析】
拓展阅读练习: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duó):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解释加点字有错的一项是(

A.尝秋夜坐钓月矶??
尝:曾经??????
B.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及:等到
C.
相与坐石台
相与:相互
D.
见虎丘本色耳
耳:罢了。
【答案】C
【解析】相与:共同,一起
2、翻译句子:
(1)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2)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答案】(1)可是终究比不上山静无人,(我)独自一个人去用心领悟(它的美景)
(2)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
3、虎丘的夜色与承天寺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
【答案】月色美好;幽静(月色幽美,夜静使人心悠然。)
【译文】
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非常曼妙,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我曾在秋天的夜里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又在今年的春天,我曾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两次,(也就这一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新知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随处会发现月亮的影子。请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
说得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来和他们同游,感悟他笔下的月色。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并与《答谢中书书》比较。
2、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领略写景的手法。
3、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
4、做一些文言积累。
新知讲解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天寺:地点
夜:时间
游:事件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作者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朗读





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自主释词译句
脱下
将要
照进

愉快、高兴地样子
想到
于是,就


共同,一起

院子里
空明澄澈
交叉错杂
大概是

清闲的人
罢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院中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标题是“承天寺夜游”,那么夜游承天寺的行踪是怎样的呢?
①-③句
寻伴夜游
④句
庭中月色
⑤-⑦句
月下感叹
记叙
描写
抒情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深秋的夜里走出户外?
“月色入户”,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引发
“乌台诗案”。八月,被捕入狱。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修辞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清澈
透明、优美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个“闲”字的含义是什么?
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自嘲)清闲的人,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
夜游时空灵自在,优游自如。他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并作简要分析。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怀民亦未寝
④相与步于中庭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同是天涯沦落人”贬谪的悲凉
——交往之稀,门庭冷落,似有无奈
——以别人为追求名利的不“闲”反衬“吾两人”
从容流连美景的“闲”,这是人生的感慨啊!
——漫步的悠闲
——兴奋愉悦
——赏月的欣喜
贬官黄州: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贬官惠州:
日啖(dàn)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贬官琼州:
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
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临皋闲题》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背诵《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说说两篇文章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同,并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怎样的美感。
《答谢中书书》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也间用散句,参差错落,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选词颇多斟酌。
《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来散淡自然。
课堂总结
文章描绘了澄澈透明的月色,反映了苏轼在贬谪中的复杂微妙的心境: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自嘲而又心有不甘,自我排遣的达观心情。
课堂练习
1、加线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B.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C.
月色入户
户:
窗户
D.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
2、下面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与步于中庭”的“于”不相同的一项是(

A.求二石兽于水中
B.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D.其一犬坐于前
?
3、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译文:我想到没有人和我一起赏月取乐,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庭院如同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一样的闲人罢了。
4、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拓展提高
拓展阅读练习: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duó):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解释加点字有错的一项是(

A.尝秋夜坐钓月矶??
尝:曾经??????
B.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及:等到
C.
相与坐石台
相与:相互
D.
见虎丘本色耳
耳:罢了。
?2、翻译句子:
(1)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
(2)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
3、虎丘的夜色与承天寺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
作业布置
文言词语积累归类:
古今异义:
月色入户

古义:
今义:窗户、人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古义:
今义:但是

古义:
今义:耳朵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
今义:思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闲人
古义: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
?
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
欣然起行
然:
然往来视之
然:
?
积水空明
空:
空谷传响
空: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排遣郁闷
热爱生活
豁达乐观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