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27 19:3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一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 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内容(名称,纲领,基本内容,进步性,局限性)及评价(进步性,局限性)
二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认识,接受,一大),进步性,意义(政治基础和旗帜)
第一环节:速读课本,迅速构建知识网络,完成对主干知识的初次记忆。
名称 纲领 基本内容 进步性 局限性
民族主义
(前提)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核心)
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
(补发展)
平均地权
反对满州贵族,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统治;主张独立,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族革命”
“反满”就是反对满清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意义。推翻帝国主义侵华工具清政府,客观上体现反帝,实现民族独立.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
“政治革命”
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
民权仅由资产阶级掌握,未反对整个地主阶级
反映出孙中山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美好愿望。“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土地纲领不彻底,同时没有满足农民要求,无法动员群众
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社会革命”
一 1.三民主义的内容:
进步性,反映资产阶级,反映中国人民,对辛亥革命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三民主义评价:
二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认识,接受,一大
2.进步性:
3.意义:政治基础和旗帜
2.进步性: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①不反帝→反帝
②反满→民族平等
①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
②普遍平等比抽象提高
①节制资本
②扶助农工
第二环节——主干知识强化记忆。请再次回忆本节基础知识,并能迅速而准确的背诵出知识网络。
一 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内容(名称,纲领,基本内容,进步性,局限性)及评价(进步性,局限性)
二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认识,接受,一大),进步性,意义(政治基础和旗帜)
三位伟人、三大理论、三条道路
第三环节——结合图片和补充材料,
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记忆.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辛亥革命和
中华民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次历史巨变
孙中山
毛泽东
邓小平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理论成果
三位伟人
1905年 中国同盟会的纲领



《民报·发刊词》三民主义



《国民党一大》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从三民主义的提出到新三民主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驱除鞑虏:今之满州,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恢复中华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创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平均地权: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材料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於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国民党敢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於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 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
(注:以下材料均出自《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新三民主义的各自特点?
材料二:
“国民党之民权主义,於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
……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凡卖中国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空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於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故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志地徵收法及地价税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徵税,并於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此则平均地权之要旨也。
材料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有何异同?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相同:
不同:
1、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八小时工作制、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中共在民主革命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
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
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
义。 ——毛泽东
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之间的关系?
1.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
2.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3.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包含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精神,具有革命性。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上的讲话
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权主义思想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权思想相比,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A.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B.反对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C.暴力推翻清王朝
D.国家的阶级实质
第四环节:课堂学习效果检测。
2.中国近代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君主立宪”等思想的失败说明了
A.近代中国要谋求社会进步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B.提出这些思想的人都是志大才疏的人
C.近代中国不可能走向富强
D.中国必须进行辛亥革命
3.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政治目标是
A.推翻封建制度,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B.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
D.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4.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三民主义集中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
B.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在它的指导下,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5、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伟大飞跃,促使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
D、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6、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7、新三民主义之所以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主要是因为
A.它和中共的纲领完全一致   
B.它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它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一致 
D.它是在中共的帮助下制定的
8、中国共产党制定的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A.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B.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问题
C.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前途问题
D.民主革命走什么道路问题
9、新三民主义不同于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有 
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②平均地权
③反对民族压迫 ④节制资本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6月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 孙中山,1903年12月13日
(2)与材料一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方法:
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改良” ),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
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3)材料三中,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4)为了材料四的“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
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
1、背景:⑥ 2、萌芽: ②
3、初步形成:标志,相关文章③,意义
二、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延安时期)
1、条件: ③
2、表现:相关文章④ ,革命步骤、动力、前途.
3、成为中共指导思想 4.意义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1.理论总结:④ 2.著作
3、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环节:预习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