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一环节:速读课本,迅速构建知识网络,完成对主干知识的初次记忆。
第二环节:主干知识强化记忆。请再次回忆本节基础知识,并能迅速而准确的背诵出知识网络。
第三环节:结合图片和补充材料,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记忆.
第四环节:课堂学习效果检测。
第五环节:预习新课。
常规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
第一节 “顺乎世界之潮流”
第一环节:速读课本,迅速构建知识网络,完成对主干知识的初次记忆。
一 睁眼看世界
1.背景:③
2.地主阶级抵抗派—四人贡献:
二 维新变法
1.背景:③ 2.代表人物的各自主张: 3.评价:
三 走向共和
1.背景: 2.过程:⑤
论战:时间、两派、内容、实质、影响。
一 睁眼看世界
1.背景: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鸦片战争战败,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2.地主阶级抵抗派——四人贡献:
林:第一人;《四》,地理;《夷》
魏:《海》,史地,“师夷”
徐继畬:《瀛环志略》
姚莹:《康輶纪行》,西藏
二 维新变法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冯桂芬王韬郑观应),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败,瓜分狂潮)
2.代表人物的各自主张:
康:地位:代表人物; 特点:托古改制
活动:公车上书,《孔子改制考》
梁:地位:主要宣传者。
著作:《变》,宣传提倡实行
谭:地位:激进派
严:著作:《天演论》,“物竞天择”“世道”
3.评价:爱国的,进步的,有启蒙作用,有利于
三 走向共和
1.背景:改良道路受挫,民族危机加剧,民资初步发展
2.过程:1894,兴中会
1903,章《驳》,邹《革》
1905,同盟会,16字纲领
1905—1907:论战:
两派,内容,实质:政体之争,思想解放。 影响:促进做好;拥护。
1912.1.1:正式成立,初步实现。
第二环节——主干知识强化记忆。请再次回忆本节基础知识,并能迅速而准确的背诵出知识网络。
一 睁眼看世界:
1.背景:③
2.地主阶级抵抗派—四人贡献:
二 维新变法:
1.背景:③ 2.代表人物的各自主张: 3.评价:
三 走向共和:
1.背景: 2.过程:⑤
论战:时间、两派、内容、实质、影响。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
请思考: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哪些思想解放运动?可大体分成几个阶段?
第三环节——结合图片和补充材料,
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记忆.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可分成三个阶段:
辛亥革命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是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
——陈旭麓
请思考:19世纪后半期的世界潮流是什么?
答: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已经开始,这就使得资本主义这一世界潮流更加势不可挡。“世界潮流浩浩殇殇,顺之则存,逆之则亡。”
请思考:19世纪后半期的的中国状况如何?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对比中西方近代前夕的历史,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材料一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材料二 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请思考下列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
材料三 “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1842年5月道光帝问疆吏大臣
以“天朝上国”自居“贵华夏”“贱夷狄”。
材料四:“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给英王的回信
材料反映了中国君主的什么心态?
材料五: 广东在英吉利之东南方,约水程三万馀里。…… 英吉利国王所居之地,名曰蓝伦,在俄罗斯之西,约海程二十日。…… 回疆,在英吉利之东南,相距一月。缅甸在英吉利之东,相距四五个月。如由陆路,两月可到,须经俄罗斯过。西藏在英吉利之东,相距两月,须走回疆,无路可通。
──林则徐《洋事杂录六》
请思考: 这则材料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说明:到19世纪40年代,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终于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
那么,惊醒的原因又是什么?
封闭所以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
挨打必须思变
思变才能崛起
◎情境体验: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丧权辱国之下,如果你是清朝统治集团一员,你能容忍吗?准备采取什么措施?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贡 献: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仿制船炮
核心思想:师夷长技
“中国官府,全不知外国之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故至今中国仍不知西洋。惟林总督行事全反。”
—《海国图志》
第一模块 “开眼看世界”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以上材料反映出作者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内容: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的专著。
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 全面吗?
合作探究
捻军起义
◎情境体验: 请结合上述图片,从统治者的角度概括当时中国的形势?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出现了什么变化?
第二模块 “中体西用”
洋务派观点:
“中学”:是指中国的封建文化。实指中国的封建制度。
“西学”:是指资产阶级文化,特指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李鸿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目的: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含义:
结果:
①变化: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的新观点
②原因:有识之士觉察到洋务运动的弊病,认识到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
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意为: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问题导入
请思考:跟洋务派相比,郑观应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有什么新的看法?为何会发生变化?
年 份 上 海 苏浙地区 其他各地 合 计
1895 133,972 — 40,592 174,564
1896 133,972 11,048 40,592 185,612
1897 139,272 54,440 40, 592 234,304
1898 161,084 54,440 90,656 306, 180
华商纱厂1895年至1898年间的纱锭设备和地区分布情况如下
通过上表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甲 午 战 争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情境体验:假设你是当时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请问你会为改变中国的命运做些什么
想一想
材料:“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请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其主张.
2、宣传方式:
①办万木草堂讲学;
②著书:
《新学伪经考》把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斥为伪经;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孔子是改革之师是民权、平等的倡导者,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
1、思想主张:
向西方学习,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
思想界之一大飓风 火山大喷火
康有为
特点: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思维拓展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原因:
思考:从这句话能看出维新变法思想宣传呈现什么特点?为什么呈现这样的特点?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借其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③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温故知新: A 请结合所学知识,西方思想发展史上有类似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吗? B康有为尊孔变法和我们今天纪念孔子的目的是否一样?
梁启超
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思考:请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其主张.
代 表 作:《变法通议》
思想主张: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派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少年中国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严 复
材料: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思考:请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其主张.
思想主张:
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意 义:
用民权否定君权,
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论战的焦点 封建顽固派 维新派
补充: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要不要
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祖宗之法不可变
宁亡国不可变法
变者天下之公理
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权
坚持科举取土,反对西学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这是一次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论战,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受其大哥孙眉资助到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毕业后成为一个高明的医生,但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明确提出了政治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材料二 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至此,“建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正式被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根据上述材料和前面所学知识,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①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同:(目的)
①向西方学习,使中国走上发展资义的道路
②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③挽救民族危机
异:(方式、政体)
总结本课内容,完成下表:
时间
阶级
(阶层)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19世纪
40、50年代
地主阶级
19世纪
90年代
资产阶级
维新派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革命派
林则徐
魏源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孙中山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1.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新思想萌发了,林魏新思想的核心是
A 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 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
C 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 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第四环节:课堂学习效果检测。
2.鸦片战争失败后,一部分人开始寻求改变现状的道路和学习西方,他们大多属于
A、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
B、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
C、经营对外贸易的商人
D、下层群众中的先进者
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了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变化的内在因素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4.“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与这则材料相符合的观点还有( )
A.西学东渐
B.东学西传
C.中体西用
D.西体中用
5.王韬认为:“唯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丄达,君惠得以下递……如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与王韬这一认识相一致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孙中山
6.西学东渐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关于西学东渐的评价,正确的有( )
是中国文化主动接纳西方文化的过程
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其思想主流是救亡图存 以洋务运动的失败而告结束
A. B. C. D.
7.康梁维新思想产生的历史影响有( )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
改变了封建体制
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A. B. C. D.
8.19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
A.讲究训诂考据 B.提倡“经世致用”
C.主张重新认识世界 D.力主变革“祖宗之法”
9.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主要表现在 ( )
A.军事技术方面 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 D.思想文化方面
10.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 )
A.魏源 B.张之洞
C.郑观应 D.梁启超
11.洋务派与维新派的相同点有 ( )
①学习西方以自强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变革封建制度 ④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⑤维护清朝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④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答案:(1)变化:由鄙夷到师夷。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中西方联系扩大。
材料三 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
——(19世纪末)罗德斯
材料四 “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19世纪末)吉卜林
材料五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2)材料三、四和材料五有何联系?
(3)材料四中所说的“最好的东西”,在魏源和康有为看来分别是什么 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2)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面对民族危机,康有为主张变法维新。
3)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西方的政治制度。说明:学习西方由技术(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蔡元培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第五环节:预习新课。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
一 《新青年》与新觉醒:背景(政治经济文化),概况(标志人物旗帜中心)
二 高扬科学民主大旗:内容,代表人物
三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积极 ,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