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 开始传播(十月革命前):条件③、代表③、特点
二 广泛传播(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
1.广泛传播的原因: ③
2.表现:⑴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活动 :④
⑵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传播:创办报刊,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3.影响:②
第一环节:速读课本,迅速构建知识网络,完成对主干知识的初次记忆。
一 开始传播(十月革命前开始传入)
1.条件:
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出现资阶和小资阶知识分子队伍,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当时的知识分子具有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2.代表:
①梁启超: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②朱执信:介绍马、恩的生平和学说。
③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3.特点: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初步接触,所以宣传并不全面,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救国之道,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并不大。
二、广泛传播(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
(1)广泛传播的原因:
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
②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③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号召中国人民走俄国十月革命的新出路。
⑶广泛传播的影响:
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②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导思想
(2)广泛传播的表现:
A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活动
①发表文章进行介绍:《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②利用讲坛进行宣传。
③通过论战扩大影响。1919年针对胡适发表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与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④建立学会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B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传播:创办报刊,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第二环节——主干知识强化记忆。请再次回忆本节基础知识,并能迅速而准确的背诵出知识网络。
一 开始传播(十月革命前):背景③、代表③、特点
二 广泛传播(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
1.广泛传播的原因: ③
2.表现:⑴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活动 :④
⑵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传播:创办报刊,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3.影响:②
第三环节——结合图片和补充材料,
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记忆.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 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年4月)
1、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有哪些人开始提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在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被提及?
3、毛泽东说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有所改变?
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
——毛泽东(1945.4)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空前地显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巨大威力,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受到鼓舞和启迪,从中看大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和出路,于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李大钊号召中国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1889-1927 )河北乐亭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怎样一个过程?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预示着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
◆工读互助团的失败: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造。
◆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批判: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 北京 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陈独秀 上海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问题与主义之争
“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
1919.7《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1919.8《再论问题与主义》
争论的实质:
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 )
A.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B. 在此影响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C. 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考察 D. 受此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被彻底颠覆
第四环节:课堂学习效果检测。
D
1.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是“新”在何处?( )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较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到了后期有什么新的发展?
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
3.综上所述,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应该是?
前期: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运动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
据此,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第一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 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内容(名称,纲领,基本内容,进步性,局限性)及评价(进步性,局限性)
二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认识,接受,一大),进步性,意义(政治基础和旗帜)
第五环节:预习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