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唐诗五首 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唐诗五首 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1 20:36:56

文档简介

第13课
唐诗五首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东皋薄暮望(接近)
牧人驱犊返(小牛,诗中指牛群)
B.芳草萋萋鹦鹉洲(草木茂盛的样子)
白云千载空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C.长河落日圆(黄河)
萧关逢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D.江入大荒流(辽远无际的荒原)
几处早莺争暖树(温暖的树)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东皋薄暮望(稀薄)
徙倚欲何依(徘徊)
B.晴川历历汉阳树(分明的样子)
芳草萋萋鹦鹉洲(乌云密布的样子)
C.长河落日圆(很长的河)
仍怜故乡水(喜爱)
D.来从楚国游(往)
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下列对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B.颔联中“随”字化动为静,讲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入”字写出了江水脱离群山,向原野奔腾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和喜悦之情。
C.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天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展现了一幅壮阔的景象。
D.尾联中作者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不禁起了思乡之叹,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5.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首联写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关慰问将士。“属国”是诗人自称,“居延”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说明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B.“归雁”说明大雁向北飞,暗示诗人出使的季节是秋季,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直抒飘零之感和思归之情,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
C.颈联以传神的笔墨描写了大漠、烽烟、长河、落日等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象,笔力苍劲,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诗人长途跋涉,终于到达萧关,骑兵来报,言说都护已到了燕然前线,从侧面表现了战事的频繁,赞扬了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也表现了诗人的达观。
6.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了西湖晚春的轮廓。
B.颔联描写莺燕,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
C.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这在颈联中也有所体现。
D.尾联表达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湖光山色中的喜悦心情。
7.对王维《使至塞上》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8.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首句字面写“问边”,实际写自己奔赴边关、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
B.颔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圆”与“直”二字用语逼真,极具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尾联借一个叫萧关的侦察兵报告长官正在燕然前线的话,流露出作者对不能见到都护的惆怅心情。
9.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首联借仙人乘鹤的神话传说为寻常江楼罩上一层虚幻的神秘色彩。
B.颔联中“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C.颈联忽转写登楼所见朦胧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诗人也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中来。
D.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抒写了作者怀家思乡的深情。
10.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不可名状的孤寂无依之感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写,注重于色彩,层层树林已经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该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牧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增添了静态的元素。
D.这首五言律诗透过对东皋秋景进行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情怀。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望”字点题,“徙倚”即徘徊,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中间两联写景,描绘了薄暮时分的田园风光。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态、近景,侧重宏观描绘;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态、远景。二者搭配得恰到好处。
C.尾联抒发情感,由外物回归自身,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前贤寻找慰藉,放声高歌。
D.全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于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
1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二字,勾画、渲染了一幅早春活泼生动的动态画面。
C.颈联写看到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景象,而浅浅的小草,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尾联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
13.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初春时节,旭日初升,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来到别称钱塘湖的西湖游春,登孤山寺,入贾亭,赏湖水,在白沙提上漫步赏花。
B.只见早起的莺儿抢占着向阳的树枝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几只刚刚飞来的燕子正在啄泥衔草建筑新巢。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春天已经重新来到西湖。
C.一路走来,平坦修长的白沙提是诗人最爱的西湖景致,这里头上绿树成荫,脚下绿草茵茵,处处繁花盛开,步行的、骑着马儿的游春的人们穿梭往来。
D.苏轼在诗中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白居易这首诗所描绘的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虽是生机盎然,更像是淡妆的西子。
14.下面对《野望》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人物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颌联以工整的对仗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C.颈联写牧人和猎人傍晚归家,表现了作者安宁恬淡的心境。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15.对这首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晚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湖东景点多,诗人走也走不完,看也看不全,只能驻足观赏了。
16.对王绩的《野望》一诗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也抒发了思亲念乡情怀。
B.“徙倚欲何依”中的“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随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D.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17.请选出下列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宋地理学家,撰写《水经注》。
B.白居易,字乐天,号华阳隐居。《钱塘湖春行》是他写的七言律诗。
C.《红星照耀中国》通过埃德加·斯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D.《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创作的回忆性散文集,范爱农、藤野先生、虎妞都是其中的人物。
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19.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0.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周约有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它们分布在杭城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公共区域等地。(将“、公共区域等地”改为“等公共区域”)
B.坦桑尼亚信息服务部部长哈桑·阿巴西表示,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坦桑尼亚民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在句末加上“的重要途径”)
C.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逼得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删去“逼得”)
D.选择散养的父母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教育方式要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将“教育方式”改为“教育模式”)
21.下列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雾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22.下列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3.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颢,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黄鹤楼》。
B.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擅长五言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安石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D.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野望》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B.《黄鹤楼》由崔颢创作,这首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C.《渡荆门送别》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表达了作者痛苦的难以割舍的思乡之情。
D.《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25.下面各项中对本课四首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野望》的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B.《黄鹤楼》的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的情感,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C.《使至塞上》中“直”“圆”二字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D.《钱塘湖春行》表达了诗人对暮春的喜爱,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爱”。
26.阅读理解下面两首诗,对两首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A.“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出春天西湖的景象: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
B.“月点波心一颗珠”形容月亮的倒影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与周围的湖水、排排青松共同成为“画图”中的美景。
C.(甲)诗颈联中“渐欲”“才能”写出早春花草向荣的趋势;(乙)诗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描绘出湖畔农田的清新美丽。
D.两首诗都表达了白居易对西湖春色的喜爱之情。(甲)诗直接抒发,(乙)诗含蓄表达。
27.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3.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诗歌鉴赏
28.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后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9.诗中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的景物融为一体的?
30.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谈谈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32.王士祯评此诗颈联“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请赏析这二字的妙处。
阅读《黄鹤楼》,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3.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日景,颈联写远景,尾联写夜景。
B.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C.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D.全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对祖国风光的热爱之情。
34.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5.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6.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阅读《渡荆门送别》一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7.下列说法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绘景取胜,想象瑰丽,景象雄浑壮阔,整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B.首联点题,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叙述中交代地点和事由。
C.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昼夜美景,展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D.尾联不仅将“故乡水”拟人化,还用“怜”“送”二字表达诗人和故乡彼此的情意,直接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38.以本诗颔联为例,任选角度,具体说说该角度对你品味这首诗的帮助。(从节奏、押韵、对仗、炼字、写作手法等角度谈皆可。)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9.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描绘出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尾联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40.这首诗描绘了西湖早春的美景,请任选一联品析其是如何描绘早春特征的。
41.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诗篇
赏析
(甲)野望
(乙)新晴野望
“野望”之背景
王绩心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初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此诗就写于此时。
此诗写于唐代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之后,王维已过四十岁,人生态度有着比较明显的转变,过上了亦官亦隐的特殊生活。
“野望”之景物
景物
树、山、落日、牧人、牛群、骑着马的猎人、猎获的鸟兽
景物
(1)________________
景物特点
萧瑟,浓浓的秋意,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景物特点
(2)________________
“野望”之情感
表达了诗人忧郁惆怅、孤独寂寞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3)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颈联的画面。(不超过50字)
43.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这首诗在写景方面的特色。
44.诗歌的首联、颔联初看上来表意重复,无非是“已乘”“空余”,这是否淡化了诗歌的浪漫色彩。请从技巧和情感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5.“单车欲问边”中的“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使至塞上》,完成后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7.《使至塞上》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48.古代诗词中“雁”的意象非常丰富。诗人借“雁”或抒发思乡之情;或比拟自身,表达孤寂飘零之感;或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请你谈谈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的理解,并说明诗人借“雁”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9.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抒发诗人远离故土的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所传诵。
50.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52.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54.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5.颔联中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6.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7.此诗第一联中的“空”更多强调空间的虚无,有空荡之意;后一个“空”除了有空间感,还强调了_______的渺远,有空自徒然之意。两个“空”传达了诗人睹景所生______________之情。
58.此诗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尾联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其写法各有其妙,请结合诗句比较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9.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以内)
60.请自选角度赏析该诗尾联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1.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___________________,燕啄春泥,乱花迷眼,__________________。
62.对全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阅读下面古诗,品味离情,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63.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品析其中“香”字的意蕴。
64.这首古诗与李白的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都是借流水抒离情。你认为哪一首写得更好?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链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5.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66.诗人睹物生情,把自己比作“________
”和“
________”,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情感。
67.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8.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69.如果将颔联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谁家”换成“家家”好不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0.同为写春天的诗,两首诗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71.两首诗分别用哪些事物表现季节的特征?第13课
唐诗五首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东皋薄暮望(接近)
牧人驱犊返(小牛,诗中指牛群)
B.芳草萋萋鹦鹉洲(草木茂盛的样子)
白云千载空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C.长河落日圆(黄河)
萧关逢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D.江入大荒流(辽远无际的荒原)
几处早莺争暖树(温暖的树)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D项的解释有误,“暖树”指的是向阳的树。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东皋薄暮望(稀薄)
徙倚欲何依(徘徊)
B.晴川历历汉阳树(分明的样子)
芳草萋萋鹦鹉洲(乌云密布的样子)
C.长河落日圆(很长的河)
仍怜故乡水(喜爱)
D.来从楚国游(往)
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答案】D
【详解】
A.薄:迫近、接近。
B.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C.长河:指黄河。
故选D。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答案】C
【详解】
C.有误。正确划分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故选C。
4.下列对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B.颔联中“随”字化动为静,讲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入”字写出了江水脱离群山,向原野奔腾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和喜悦之情。
C.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天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展现了一幅壮阔的景象。
D.尾联中作者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不禁起了思乡之叹,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答案】B
【详解】
B.“化动为静”表述有误,应该是化静为动。故选B。
5.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首联写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关慰问将士。“属国”是诗人自称,“居延”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说明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B.“归雁”说明大雁向北飞,暗示诗人出使的季节是秋季,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直抒飘零之感和思归之情,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
C.颈联以传神的笔墨描写了大漠、烽烟、长河、落日等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象,笔力苍劲,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诗人长途跋涉,终于到达萧关,骑兵来报,言说都护已到了燕然前线,从侧面表现了战事的频繁,赞扬了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也表现了诗人的达观。
【答案】B
【详解】
B.大雁在春天往北回飞,故称“归雁”。“归雁入胡天”意思是像归雁一样飞入北方的天空。所以诗人出使的季节是春季。故选B。
6.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了西湖晚春的轮廓。
B.颔联描写莺燕,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
C.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这在颈联中也有所体现。
D.尾联表达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湖光山色中的喜悦心情。
【答案】A
【详解】
A.“晚春”表述错误,应该是“早春”。
故选A。
7.对王维《使至塞上》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答案】B
【详解】
B.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所以选项中“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有误。
故选B。
8.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首句字面写“问边”,实际写自己奔赴边关、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
B.颔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圆”与“直”二字用语逼真,极具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尾联借一个叫萧关的侦察兵报告长官正在燕然前线的话,流露出作者对不能见到都护的惆怅心情。
【答案】C
【详解】
A.诗人“问边”,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奔赴边关、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赏析有误;
B.“南飞的大雁”有误,应为“北归”的大雁。“画面静谧而温馨”有误,应为“画面苍凉而感伤”;
D.“一个叫萧关的侦察兵”有误,“萧关”是地名;
故选C。
9.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首联借仙人乘鹤的神话传说为寻常江楼罩上一层虚幻的神秘色彩。
B.颔联中“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C.颈联忽转写登楼所见朦胧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诗人也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中来。
D.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抒写了作者怀家思乡的深情。
【答案】C
【详解】
C.“颈联忽转写登楼所见朦胧之景”理解有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之明丽之景,阳光、绿树、芳草、沙洲,境界阔大,色彩鲜明。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故选C。
10.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不可名状的孤寂无依之感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写,注重于色彩,层层树林已经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该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牧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增添了静态的元素。
D.这首五言律诗透过对东皋秋景进行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情怀。
【答案】C
【详解】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故“增添了静态的元素”有误,应为“增添了动态的元素”。故选C。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望”字点题,“徙倚”即徘徊,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中间两联写景,描绘了薄暮时分的田园风光。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态、近景,侧重宏观描绘;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态、远景。二者搭配得恰到好处。
C.尾联抒发情感,由外物回归自身,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前贤寻找慰藉,放声高歌。
D.全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于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
【答案】B
【详解】
B.有误。颔联总写秋色,是远景;颈联转写牧人和猎马,是近景。
1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二字,勾画、渲染了一幅早春活泼生动的动态画面。
C.颈联写看到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景象,而浅浅的小草,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尾联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
【答案】C
【详解】
C.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由此可知“繁花盛开、花团锦簇”有误;
故选C。
13.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初春时节,旭日初升,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来到别称钱塘湖的西湖游春,登孤山寺,入贾亭,赏湖水,在白沙提上漫步赏花。
B.只见早起的莺儿抢占着向阳的树枝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几只刚刚飞来的燕子正在啄泥衔草建筑新巢。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春天已经重新来到西湖。
C.一路走来,平坦修长的白沙提是诗人最爱的西湖景致,这里头上绿树成荫,脚下绿草茵茵,处处繁花盛开,步行的、骑着马儿的游春的人们穿梭往来。
D.苏轼在诗中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白居易这首诗所描绘的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虽是生机盎然,更像是淡妆的西子。
【答案】C
【详解】
C.有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作者看到的是春花正在开放,小草刚刚没过马蹄,还不是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翠绿如茵的景象。故选C。
14.下面对《野望》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人物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颌联以工整的对仗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C.颈联写牧人和猎人傍晚归家,表现了作者安宁恬淡的心境。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答案】C
【详解】
C项,颈联,描绘了傍晚时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故“表现了作者安宁恬淡的心境的”理解是错误的。
15.对这首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晚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湖东景点多,诗人走也走不完,看也看不全,只能驻足观赏了。
【答案】B
【详解】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不是晚春。
C.本诗抒发的是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之情,没有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表述错误。
故选B。
16.对王绩的《野望》一诗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也抒发了思亲念乡情怀。
B.“徙倚欲何依”中的“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随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D.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答案】A
【详解】
A.错误,应是: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故选A。
17.请选出下列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宋地理学家,撰写《水经注》。
B.白居易,字乐天,号华阳隐居。《钱塘湖春行》是他写的七言律诗。
C.《红星照耀中国》通过埃德加·斯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D.《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创作的回忆性散文集,范爱农、藤野先生、虎妞都是其中的人物。
【答案】C
【详解】
A.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故A错误。
B.陶弘景,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故B错误。
D.虎妞是老舍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故D错误。
故选C。
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答案】B
【详解】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后四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实写,不是想象。故选B。
19.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答案】C
【详解】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改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故选C。
20.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周约有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它们分布在杭城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公共区域等地。(将“、公共区域等地”改为“等公共区域”)
B.坦桑尼亚信息服务部部长哈桑·阿巴西表示,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坦桑尼亚民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在句末加上“的重要途径”)
C.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逼得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删去“逼得”)
D.选择散养的父母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教育方式要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将“教育方式”改为“教育模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
D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此句为两面对一面。将第二个“要”改为“是否”即可。
【点睛】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也可从语法角度。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21.下列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雾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句的鉴赏能力。
D项,“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说法错误,作者借故乡之水对我的恋恋不舍,间接表达思乡之情。
22.下列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答案】C
【详解】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D为对偶;B为设问。故选C。
23.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颢,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黄鹤楼》。
B.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擅长五言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安石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D.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答案】B
【详解】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的评价。故选B。
2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野望》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B.《黄鹤楼》由崔颢创作,这首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C.《渡荆门送别》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表达了作者痛苦的难以割舍的思乡之情。
D.《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答案】C
【详解】
C.“痛苦的思乡之情”表述不准确。《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25.下面各项中对本课四首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野望》的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B.《黄鹤楼》的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的情感,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C.《使至塞上》中“直”“圆”二字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D.《钱塘湖春行》表达了诗人对暮春的喜爱,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爱”。
【答案】D
【详解】
从“早莺、新燕、春泥、暖树、乱花、浅草”等词可以看出,《钱塘湖春行》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而不是“暮春”。故选D。
26.阅读理解下面两首诗,对两首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A.“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出春天西湖的景象: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
B.“月点波心一颗珠”形容月亮的倒影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与周围的湖水、排排青松共同成为“画图”中的美景。
C.(甲)诗颈联中“渐欲”“才能”写出早春花草向荣的趋势;(乙)诗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描绘出湖畔农田的清新美丽。
D.两首诗都表达了白居易对西湖春色的喜爱之情。(甲)诗直接抒发,(乙)诗含蓄表达。
【答案】D
【详解】
D.有误。甲诗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诗中的“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都是直接抒发对西湖春色的喜爱之情。故选D。
27.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3.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诗人置身大漠,展现在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再加上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柱孤烟(狼烟)在升腾。所以这里描绘的是边疆大漠中壮阔雄奇的特有景象,而不是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此项理解是错误的。故选:B。
二、诗歌鉴赏
28.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后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作者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描绘了西湖早春生意盎然(春光明媚)的自然之景。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从题目可知,这首诗描写的西湖的春景,是围绕“行”字展开描绘的。诗歌选取的“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都是具有早春特点的典型事物,表现了春天的生意盎然。据此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西湖早春生意盎然的自然之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9.诗中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的景物融为一体的?
30.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29.前两联均是神话传说,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
30.表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惆怅)的情感。
【分析】
29.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首联从神话传说写起,仙人已乘黄鹤离去,此时只留下黄鹤楼。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只有白云千百年看来悠悠飘荡。“黄鹤一去不复返”一句连古接今,黄鹤离去不再回来既承接了首联仙人乘鹤离去,又引出下句白云千载以来的悠悠飘荡。既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又表现出世事茫茫之慨。
30.
本题考查赏析诗人感情。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前两联吊古,表达了诗人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又表现出世事茫茫之慨。第三联写自己于楼上远望之景,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谈谈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32.王士祯评此诗颈联“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请赏析这二字的妙处。
【答案】
31.作者通过描写途中所见的蓬草飘出汉家边塞,归雁飞人胡人天地的凄凉景象,借物喻人,抒发了自己被排挤出胡廷的孤寂飘零之情。(意思对即可)
32.“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的温暖苍茫之感。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出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而且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意思对即可)
【分析】
31.
考查赏析诗句。赏析诗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关键词;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五、揭示其蕴含的哲理。此句要求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描写了途中所见的蓬草飘出汉家边塞、归雁飞人胡人天地的凄凉景象,实际上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地,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2.
本题考查炼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一个“直”字,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阅读《黄鹤楼》,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3.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日景,颈联写远景,尾联写夜景。
B.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C.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D.全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对祖国风光的热爱之情。
34.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答案】
33.B
34.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写出两点即给满分)
【分析】
33.
A.
理解不正确。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近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夜景;
B.
理解正确;
C.
理解不正确。后四句是实写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浩渺烟波的景象;
D.
理解不正确。全诗抒发的是吊古怀乡之情;
故选B。
34.
考查景物描写手法。诗歌中常用的景物描写分析角度有:意境渲染角度、画面角度、动景与静景结合角度、虚实结合角度、声色结合角度、情景结合角度等。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也可这样分析:①全诗景中含情,意中有象,虚实结合,意境优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②写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诗中有画,具有高超的绘画美。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5.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6.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答案】
35.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
36.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谈其中任一点即可酌情给分)
【分析】
35.
本题考查诗词赏析中的炼字。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36.
本题考查对诗词意境与写作手法等的赏析。诗歌融情于景,“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添怅惘之情。诗歌调用了大量实在、物化的具体形象,又铺排了各种色彩,全诗读来像看一幅意境高远的画作,意境深远,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以及催人生愁的落日暮江,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描写草木,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诗歌写景层次分明,开篇就是仙人乘鹤的传说中,像一个画面,人去楼空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又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地势。紧接着颔联就开始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由近及远,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同时俯仰结合。与之相互映衬的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等,虚实结合。
阅读《渡荆门送别》一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7.下列说法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绘景取胜,想象瑰丽,景象雄浑壮阔,整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B.首联点题,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叙述中交代地点和事由。
C.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昼夜美景,展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D.尾联不仅将“故乡水”拟人化,还用“怜”“送”二字表达诗人和故乡彼此的情意,直接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38.以本诗颔联为例,任选角度,具体说说该角度对你品味这首诗的帮助。(从节奏、押韵、对仗、炼字、写作手法等角度谈皆可。)
【答案】
37.D
38.示例:“随”“入”两个动词用得好,不仅平仄相对,且与之后的“尽”“流”配合。山本是静止的,“随”字一出,将两岸群山化静为动,恰当描摹出坐在船上的诗人眼之所见,即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同时,用“入”字描摹出滚滚长江水朝着荒原奔流而去、和大地融为一体的磅礴气势。它们既帮助我体会到诗人乘船渡过荆门之后看见的壮阔景象,又让我体会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以及辽阔的视野、高远的境界。
【分析】
37.
D理解有误。尾联以“故乡水”相“送”,而诗人“怜”水,是借故乡水表达依依不舍的思乡情,这是间接抒情。故选D。
38.
考查诗歌的赏析。本题要求从节奏、押韵、对仗、炼字、写作手法等角度赏析。示例:“山”与“江”,“随”与“入”,“平野”与“大荒”,“尽”与“流”两两相对,构成工整的对仗,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随”与“入”又写出山的逐渐消失,江水的奔腾而去,用流动的视角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从意义上讲对仗使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节律感。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9.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描绘出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尾联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40.这首诗描绘了西湖早春的美景,请任选一联品析其是如何描绘早春特征的。
【答案】
39.C
40.【示例一】颔联:因为是初春,所以早莺尚少,只有“几处”;新燕不多,不知是“谁家”的。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把钱塘湖的早春景象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
【示例二】颈联:因为是初春,所以星星点点的花儿只是湖畔边上的“乱花”,刚刚能隐没马蹄的小草只是“浅草”。以“渐欲”“才能”状写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把钱塘湖的早春景象准确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分析】
39.
C项,此诗写的是早春的景色,作者看到的是春花正在开放,小草刚刚没过马蹄,不是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翠绿如茵的景象。
40.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应抓住题干的关键点“其是如何描绘早春特征的”进行赏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对早春景象的细致描写,应选择这两联进行分析。如颔联中可以从“早”“新”“争”“啄”这一系列动词来分析钱塘湖的早春景象;也可以从颈联的“渐欲”“浅草”“才能”分析诗中写的是早春景色。
41.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诗篇
赏析
(甲)野望
(乙)新晴野望
“野望”之背景
王绩心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初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此诗就写于此时。
此诗写于唐代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之后,王维已过四十岁,人生态度有着比较明显的转变,过上了亦官亦隐的特殊生活。
“野望”之景物
景物
树、山、落日、牧人、牛群、骑着马的猎人、猎获的鸟兽
景物
(1)________________
景物特点
萧瑟,浓浓的秋意,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景物特点
(2)________________
“野望”之情感
表达了诗人忧郁惆怅、孤独寂寞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3)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原野、郭门、渡头、村树、溪口、白水、碧峰、人。
示例:空气特别明净清新,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清幽明丽,生机勃勃;气氛热烈欢快,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示例: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详解】
第一空,考查对描写景物的提取。从诗句“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中很容易提取到景物:原野、郭门、渡头、村树、溪口、白水、碧峰、人。
第二空,考查对景物特点的总结。首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便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远近景色:远处,遥见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正因为空气洁净,增大了“望”中的透明度和深远度,才有可能如此清晰地看到郭门、渡头、村树、溪口。上句的“白”字和“明”字,非常准确地表现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河流溪涧比平时显得明亮夺目;下句的“碧”字和“出”字,也十分逼真地描绘了雨洗远山,格外碧绿,雨后空气清新,山背峰峦得以叠现。这两个意象画面都紧扣着雨后新晴的特点,因而生动、具体、逼真,在总体的静态中富于动感,意境清幽明丽,生机勃勃。尾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只是虚点一笔,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使人感受到农忙劳动的热烈欢快气氛,呼吸到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笔既丰富了诗的生活内容,又因动静映衬而使这幅诗中画整个活起来了。
第三空,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新晴野望》本首诗应当是作于公元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之后,作者当时已过四十岁。他的人生态度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过上了种亦官亦隐的特殊生活,集中创作了大量栖心于田园山水的诗篇。全诗描绘初夏时节,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田园风光,农民抓紧了雨过天晴的有利时机而突击耕种的情形。使新晴景象与农民劳作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景色优美且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颈联的画面。(不超过50字)
43.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这首诗在写景方面的特色。
44.诗歌的首联、颔联初看上来表意重复,无非是“已乘”“空余”,这是否淡化了诗歌的浪漫色彩。请从技巧和情感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42.示例: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43.示例:①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还有,如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44.作者采用的是回环唱叹的方式,通过一再向往,又一再落空的感慨,表达作者有所求而不得,有所待而不来的迷茫和惆怅,为下文写浓浓的思乡之情做铺垫。
【详解】
1.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示例: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注意字数的限制。
2.考查诗歌在写景方面的特色。一是虚实结合。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三是融情于景。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考查从技巧和情感赏析诗歌。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诗人是通过一再向往黄鹤,又一再落空,这种回环唱叹的方式,尽情地表达那种迷惘得好像有所求而不得,惆怅得好像有所待而不来的感受。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作铺垫。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5.“单车欲问边”中的“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45.“单”字写轻车简从,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孤独之情。
46.描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及对塞外风光的赞美之情。
【分析】
45.
本题考查炼字。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孤独,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6.
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与掌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作者选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及对塞外风光的赞美之情。
阅读《使至塞上》,完成后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7.《使至塞上》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48.古代诗词中“雁”的意象非常丰富。诗人借“雁”或抒发思乡之情;或比拟自身,表达孤寂飘零之感;或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请你谈谈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的理解,并说明诗人借“雁”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47.“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好处: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炊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48.诗人以“蓬草”“归雁”自喻,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难言的激愤抑郁之情和孤独飘零之感。
【分析】
47.
第一问: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说这二字极为“锤炼”,是因为这二字用笔极工,“直”与“圆”从视觉的角度入手,笔直的黄河,浑圆的落日,构成了大漠特有的壮观之美。说这二字极为“自然”,是因为这二字符合自然的真实场景,真实的还原了大漠上长河落日的壮美之景。
第二问: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可从诗句中蕴含的绘画之美来分析。首先,它的构图极富绘画之美。大漠无尽、孤烟笔直向上、长河蜿蜒流淌、落日悬于天边,空间广阔,富有层次。其次,它有讲究的线条。长烟笔直向上,为纵;长河蜿蜒向前,为横;落日悬于天边,为圆。线条简单,绘其形,蕴其意。最后,这两句诗富含绘画的色彩美。黄色的大漠、灰色的炊烟、红色的落日、泛着金光的黄河,色彩丰富,引人想象。
48.
考查赏析诗句。这两句意为:我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了大汉的边塞,又像北飞的大雁一样飞入了胡地的天空。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征蓬”与“大雁”,表现了作者的孤独飘零之感。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他名为出使,实为被排挤出朝廷。这两句诗里也包含着作者的抑郁难平之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9.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抒发诗人远离故土的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所传诵。
50.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案】
49.B
50.“愁”。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情。
【分析】
49.
B.
理解分析不正确。“萋萋”是草木茂盛的样子,“芳草萋萋鹦鹉洲”指鹦鹉洲上芳草繁茂。故选B。
50.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创作的背景来分析诗人感情。崔颢的《黄鹤楼》表达了作者想念自己的家乡却有家难归,为此充满迷离之愁绪,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所以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情。
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52.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答案】
51.C
52.选择图画一。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绘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表现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示例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示例三:“飞”字状写诗人出蜀入楚(见到宽广而平静的江面)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选择图画二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示例二:描绘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表现诗人喜悦心情。
【分析】
51.
C.有误。“直接表达”错误。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52.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从颈联中任选一句赏析即可。如“月下飞天镜”一句。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展现江岸辽阔,一幅“水中映月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又如“云生结海楼”一句。黄昏时分,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写出了诗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和喜悦的心情。
【点睛】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54.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答案】
53.B
54.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可谓“诗中有画”。
【分析】
53.
B.有误。应该是“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
54.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分析如何体现“诗中有画”,可以结合语境,找出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所用修辞的特点和写作背景,进行赏析。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意思是:月映江面,犹如明月飞镜;云霞多变,生成海市蜃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比作明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美丽景象,第一句可说是一幅水中映月图,第二句可说是天边云霞图,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点睛】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5.颔联中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6.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答案】
55.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56.“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丽的自然之景,而且而且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意思相近即可)
【分析】
55.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征蓬”“归雁”自况,写飘零之感。
56.此题考查炼字分析。“直”写出了碧天黄沙之间,一柱白烟直上云霄,表现了孤烟的苍劲、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的孤寂情绪,把景和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点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7.此诗第一联中的“空”更多强调空间的虚无,有空荡之意;后一个“空”除了有空间感,还强调了_______的渺远,有空自徒然之意。两个“空”传达了诗人睹景所生______________之情。
58.此诗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尾联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其写法各有其妙,请结合诗句比较赏析。
【答案】
57.
时间(历史)
失落(孤寂,惆怅,怅惘、伤感等)
58.这首诗尾联,情景交融,诗人借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以及越来越深的暮色,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而《渡荆门送别》尾联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分析】
57.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内容的理解、语言的鉴赏。这属于古诗中的“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诗中颔联“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空”除了有空间感,还强调了时间的渺远,“空”传达了诗人睹景所生的失落。
58.此题考查对比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乡愁,思乡不见乡。故此这首诗尾联,情景交融,诗人借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渡荆门送别》李白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9.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以内)
60.请自选角度赏析该诗尾联的妙处
【答案】
59.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随着小舟的前行逐渐展开,最后消失在广阔的原野。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真是一幅壮阔的景色啊!
60.①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②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分析】
59.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前句写船出三峡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已是平原旷野,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远远望去,仿佛流入辽阔的原野,显得天空辽阔,境界高远。
60.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炼字等方面任选一方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如:“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1.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___________________,燕啄春泥,乱花迷眼,__________________。
62.对全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答案】
61.
早莺争春(莺争暧树)
草没马蹄
62.C
【解析】
6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根据提示“一句一景”可知,概括每句内容。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依次写了春水初平、早莺争春、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的景色。
62.C.赏析不正确。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春花正在开放,小草刚刚没过马蹄,还不是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翠绿如茵的景象;故选C。
阅读下面古诗,品味离情,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63.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品析其中“香”字的意蕴。
64.这首古诗与李白的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都是借流水抒离情。你认为哪一首写得更好?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链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案】
63.一是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间情意的深厚。
64.示例1:《金陵酒肆留别》更好。诗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
示例2:《渡荆门送别》更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荆门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换,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深长。《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则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象不协调。
【解析】
63.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风吹柳花满店香”的意思是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这里的“香”首先有柳花淡淡的香味,突出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因为是酒店,所以“香”还会有酒香。联系作者的感情可知,作者与友人同在酒肆喝酒话别,所以这里的“香”还有二人之间友情深厚醇香之意。
64.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为开放类试题,可以认为本诗好,也可以认为《渡荆门送别》好。认为本诗好的理由可以分析末句得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水喻别意,从而把抽象的别意具象化,生动而富有新意。认为《渡荆门送别》好的理由可以围绕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先写景物的变化,由山地而进入平原,末句写故乡之水,自然表露出思乡之情,而本诗末句的“水”则出现的略显突兀来表述。
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5.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66.诗人睹物生情,把自己比作“________
”和“
________”,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情感。
67.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答案】
65.B
66.
征蓬
归雁
67.“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解析】
65.B.有误。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6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思是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看到“征蓬”和“归雁”,睹物生情,以“蓬”“雁”自比,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情感。
6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一个“直”字,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8.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69.如果将颔联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谁家”换成“家家”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68.C
69.不好。因为“几处”“谁家”说明早莺、新燕数量比较少,准确表现早春特点;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游春的欣喜之情。而改成“处处”“家家”则失去这样的表达效果。
【解析】
68.C.“花团锦簇”理解错误。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故选C。
69.此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鉴赏诗句可以按照如下方法:方法+效果+情感。解答时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词句。结合诗歌内容,颔联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谁家”换成“家家”不好。“几处”“谁家”说明早莺、新燕少,表现早春的特点,也流露出作者出游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和“家家”,就是仲春的景色了,也看不出作者初遇“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的欣喜之情。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0.同为写春天的诗,两首诗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71.两首诗分别用哪些事物表现季节的特征?
【答案】
70.韩愈的《晚春》描写的是暮春景色,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是初春景色。
71.韩愈的《晚春》,用百花盛开争芳斗艳,杨花、榆荚如雪般纷纷飘落,写出了暮春的特征。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则用“水面初平”、“争暖树”的早莺、“啄春泥”的新燕、“渐欲迷人眼”的乱花、“才能没马蹄”的浅草写出水初涨、日初暖、燕初回、花初开、草初萌的初春景色。
【解析】
70.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描写春天特点的句子分析。由题目“晚春”及内容“不久归”“杨花榆荚”可知,韩愈的《晚春》描写的是暮春景色;由“几处早莺”“谁家新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可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是初春景色。
71.韩愈的《晚春》,意思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于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所以是用百花盛开争芳斗艳,杨花、榆荚如雪般纷纷飘落,写出了暮春的特征。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因为是早春,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因为是早春,莺、燕还很少,所以是“几处”“争暖树”“谁家”“啄春泥”;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是“渐欲迷人眼”的乱花、“才能没马蹄”的浅草。据此分析哪些事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