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唐诗五首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sù)
晴初霜旦(dàn)
飞漱其间(sù)
水皆缥碧(piǎo)
B.解衣欲睡(jiě)
能与其奇者(yū)
竹柏影(bǎi)
泠泠作响(líng)
C.亦未寝(qǐn)
夕日欲颓(tuí)
素湍绿潭(tuān)
鸢飞戾天(lì)
D.林寒涧肃(jiàn)
藻、荇交横(xìng)
都护(dōu)
属引凄异(zhǔ)
【答案】C
【详解】
考查对汉字字音的辨析。A项,“漱”应读“shù”。B项,“与”应读“yù”。D项,“都”应读“dū”。
2.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牧人驱(qǖ)犊返,猎马带禽(qín)归。
B.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àn)然。
C.渡远荆(jīng)门外,来从楚(chǔ)国游。
D.几处早莺(yīng)争暖树,谁家新雁(yàn)啄春泥。
【答案】C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驱”应读“qū”。B项,“燕”应读“yān”。D项,“雁”应为“燕”。
3.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皋薄暮望,徙(xǐ)倚欲何依。
B.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qī)萋鹦鹉洲。
D.萧关逢候骑(qí),都护在燕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D项注音有误,“骑”应读jì。
4.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皋(gāo)
千载(zài)
燕然(yān)
鹦鹉洲(yīng)
B.落晖(huī)
萋萋(qī)
属国(shǔ)
荆门外(jì)
C.驱犊(dú)
日暮(mù)
萧关(xiāo)
带禽归(qíng)
D.采薇(wēi)
征蓬(péng)
崔颢(hào)
没马蹄(mò)
【答案】D
【详解】
A.载zǎi;
B.荆jīng;
C.禽qín;
故选D。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皋(gāo)
燕然(yān)
征蓬(péng)
B.徙倚(xǐ)
汉塞(sài)
白沙堤(tī)
C.驱犊(dú)
萧关(xiāo)
贾亭西(jiǎ)
D.萋萋(qī)
采薇(wēi)
啄春泥(zhuó)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字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B项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白沙堤应读dī。
6.下列诗句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C.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B项书写无误。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A:辉—晖;C:燕—雁;D:荫—阴。
7.下列作品与作者、作者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野望》─王维—唐代
B.《黄鹤楼》—崔颢—唐代
C.《渡荆门送别》—李白—唐代
D.《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
【答案】A
【详解】
A.有误。正确搭配:《野望》—王绩—唐代。故选A。
8.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徙倚欲何依(徘徊)
B.芳草萋萋鹦鹉洲(草木茂盛的样子)
C.仍怜故乡水(可怜)
D.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答案】C
【详解】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C“怜”是“喜爱”的意思。
9.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答案】D
【详解】
考查对句子停顿的划分。D项错误,正确断句应为“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问边”交待了此行的目的和到达的地点,表明此诗缘何而作。
B.颔联“征蓬出汉塞”一句,诗人借蓬草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
C.颈联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了刻画,描绘出边陲壮阔雄奇的景象。
D.尾联写诗人到了边塞,见到了侦察兵和都护,圆满完成了此次出使的使命。
【答案】D
【详解】
D.“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诗人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我):首将正在燕然前线。可知“见到了侦察兵和都护,圆满完成了此次出使的使命”理解错误。故选D。
11.选出对《钱塘湖春行》赏析有误的一项。(
)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交代诗人游踪,从大处落笔,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写莺争暖树,燕啄新泥,“早”与“新”也表现出此为早春景象。
C.颈联写乱花盛放,缤纷一片,由颔联的早春,转入了此联对暮春情景的描写。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澜。“最爱”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答案】C
【分析】
【详解】
C.根据“渐欲”一词可知此时春花尚未盛放,“浅草”表明草才露出地面,这是早春之景。“乱花盛放,缤纷一片”“暮春情景”表述有误。故选C。
12.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答案】B
【详解】
B.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因此季节是春天。故选B。
13.下列对诗作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答案】D
【详解】
D.
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这样称呼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并不是“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所以D项错误。
14.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展现出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用两幅画面展现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的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C
【详解】
C.《渡荆门送别》的颈联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故选C。
15.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点题,交待游踪。从大处落笔,写出春水初涨,云脚低垂,湖面开阔之景。
B.颔联和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不同角度写了钱塘湖早春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色。
C.黄莺抢占“暖树”,生怕赶不上;新燕正啄“新泥”,忙碌而兴奋。这两句诗着意描写莺莺燕燕的动态,整首诗歌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D.尾联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直接描写,内容详细地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答案】D
【详解】
D.尾联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热爱之情。故选D。
16.理解与鉴赏下列诗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
全诗以一个“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B.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野望》)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写出了牛羊在暮色中,焦急地等待牧人带领回家的情形。
C.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
写出诗人虽然像“征蓬”一样,身不由己地出关劳军,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答案】B
【详解】
B.“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的意思是: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故选B。
17.下列对各首古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鹤楼》一诗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叙仙人乘鹤的传说,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幻的;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抒发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的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B.“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完全为湖光山色所陶醉,从而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情。
C.《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D.《使至塞上》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诗中所写景物具有婉约的特点,诗人很善于将自然景物融入到诗的意境中来。
【答案】D
【详解】
D.《使至塞上》中所写景物有“大漠”“长河”等,具有边塞特色,广阔而雄伟,“婉约”说法不准确。故选D。
二、字词书写
18.文学常识填空。
(1)王绩,字(______),唐代诗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_____)”。
(2)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______),号(______)。与(______)合称“王孟”,有“(______)”之称。
(3)李白,字(______),号(______),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______)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4)白居易,字(______),晚年又称(______),唐代大诗人。有“(______)”之称。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答案】无功
东皋子
摩诘
摩诘居士
孟浩然
诗佛
太白
青莲居士
杜甫
乐天
香山居士
诗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19.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____)
薄暮(____)
xǐ(____)倚
驱dú(____)
采wēi(___)
崔颢(____)
千载(____)
燕然(____)
征蓬(_____)
【答案】gāo
bó
徙
犊
薇
hào
zǎi
yān
péng
【解析】
字音:根据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注意“gāo”不要写成“hāo”,“徙”不要写成“徒”。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则诗歌,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0.这首诗作于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征蓬”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佳作。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他,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飞出了汉家的边塞,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答案】
20.
出使
远行的人(诗人自己)
21.D
【分析】
20.
本题考查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与掌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诗题“使至塞上”意思是出使到边塞。据此可知“使”是“出使”的意思,“征蓬”是“飘飞的蓬草”的意思,这里是诗人用蓬草漂泊不定来比喻自己远行万里。
21.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而不是蕴涵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故选D。
22.品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请说一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妙在何处?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江水拟人化,一个“送”字赋予江水以人的浓厚感情,故乡水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深深的依恋。
【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注意从修辞、内容、诗歌情感三个角度切入即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意思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怜”的意思是怜爱,是人所有的情感,所以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3.有人说颈联中的“渐”“才”二字极富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
2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23.示例一:“渐”字意思是“逐步,逐渐”,这里化静为动,将草从中缤纷盛开的鲜花一下子写活了,表现了西湖早春的生机盎然。
示例二:“才”字的意思是“刚刚够”,这里情景交融,既点明了“早春”的时令、又体现了诗人对春草的怜惜之情,富有情趣。
24.本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盛景的喜爱以及春游西湖的喜悦心情
【分析】
23.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句意: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4.
本题考查情感理解。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青山绿水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钱塘湖春行》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的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具体体现在:第二联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第三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产生迷乱的感觉。这一联是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对景物的描写更是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
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已归。
25.(甲)诗“早莺”“新燕”点出早春时节,(乙)诗则以“________”等点出________时节,都表达出热爱春天的感情。
26.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乙)诗中的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春景之美?请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答案】
25.
落花飞(或:春已归)
暮春
26.修辞手法:拟人、夸张表达效果:诗人用拟人修辞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等;用夸张修辞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解析】
25.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诗歌内容。由“落花飞、春已归”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之情。
26.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以及作用。头两句写绿树繁茂,野鸟啁啾,春风吹拂,杂花乱飞,一派醉人的风光。“乌歌花舞”是拟人修辞,后面写“明日酒醒春已归”,无论如何不可能一觉醒来春归,所以是夸张修辞。“鸟歌花舞太守醉”生动表现了春色迷人、生机盎然。“明日酒醒春已归”表达了作者感慨春色迷人,春日短暂的心绪,写出了惜春之意,暗含对春光的留恋。
诗歌鉴赏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7.这首诗的作者___________,初中阶段还曾学过他的诗歌____________。
28.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交代了诗人的行程,用语简洁而深切。
C.颔联所写景色优美奇幻,颈联更显开阔宏大。
D.尾联照应诗题“送别”,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收尾。
【答案】
27.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
28.C
【详解】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行路难》等。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的画面是: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展现的画面是: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所写景色优美奇幻。C选项理解颠倒了,故选C。
29.品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案】示例: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广阔的原野处渐渐消失,浩浩荡荡的江水,(仿佛)流入广阔无际的原野。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描写。描写诗句要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来。此诗颔联抓住山连绵起伏的特点,运用想象写出江水仿佛流入广阔无际的原野。如,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浩浩荡荡的江水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小题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0.请你描述首联和颔联的画面。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答案】
30.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31.C
【分析】
30.考查描绘画面。解答此题应在翻译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例如: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31.C.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所以“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错误。
故选C。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32.诗人乘舟顺江而下,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水在辽远无际的原野上奔流,浩浩荡荡。
33.诗人用拟人手法,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作者远行,从四川一直送到荆门外,从对面写来,更加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分析】
32.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绘。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诗句原意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33.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的把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3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全诗视野开阔,抒情真挚,起承转合,富于变化,为历代咏黄鹤楼诗作的绝唱。
B.前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抒写诗人对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颈联写诗人想象登楼时所见的明丽之景:晴空下的大江对岸,汉阳川上的树木历历可见,而江中的鹦鹉洲上长满了茂密的春草,呈现出一派芳草萋萋的景象。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
D.尾联紧承前三联,因景生情,融情于景,以“愁”字收篇,用“日暮”“烟波”之景烘托诗人的归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和思乡之情。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解答此题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快速确立筛选信息的范围;第二步,比较分析各种相关信息,并准确辨析信息的正误。C项有误,颈联实写诗人登楼时所见的明丽之景,并非想象。故选C。
35.古诗鉴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的一、二句,写诗人来到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表现了黄莺在春天里歌唱,燕子在飞进飞出地搭窝,看着它们,人们倍感生命的美好。
C.五、六句中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钱塘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有关钱塘湖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勃勃。
【答案】C
【详解】
C.有误。“没马蹄”写出了春草刚抽出嫩芽,还没有长得丰茂,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
故选C。
3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属国”是古代官名典属国的简称,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使者身份。
B.颈联描写边疆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画面感强。
C.尾联萧关为人名,都护为官名,交代了因都护勒守燕然山,萧关未能遇上都护。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不可多得的边塞诗之名作。
(2)请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1)C
(2)诗人以“蓬”、“雁”自比,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C有误,萧关是地名,而不是人名。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这样写表达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点睛】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7.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
38.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37.“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38.“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着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
【解析】
37.考查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要在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联系最后两句诗的诗意可知,来给自己送别的是家乡的江水,这江水对作者依依不舍,一直把他送到了荆门之外。明写江水送自己,实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8.考查诗歌的炼字。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说静止的山能随着平野而消失,这是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9.这首诗叙述了什么?
40.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39.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
40.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解析】
3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全诗内容深入分析。这是一首边塞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
40.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理解能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作者选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营造了“苍茫”的意境。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抒发了作者孤寂的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1.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4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41.最爱(爱)
42.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解析】
41.作者按照自己游览西湖的游踪构思全诗,写了初春的景物有:“水面”、“早莺”、“新燕”、“花草”等。诗人观察细致描写细腻,无不透露出对西湖春景的喜爱之情。其中“最爱”一词最能体现诗人的这种情感。
4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理解诗歌大意,抓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进行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意思是: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这两句诗写是诗人所看见的莺和燕的行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与活力。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3.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4.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莺、新燕、浅草是最能体现西湖早春特征的景物。
B.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
C.颈联中“渐欲”和“才能”表现了花与草初开与初长的动态效果,很好地突出了早春生机勃勃的特点。
D.尾联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此地的喜爱之情。
【答案】
43.白居易;通过描写西湖生机勃勃的春景,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早春美好景色的无比喜爱和赞美之情。
44.D
【解析】
43.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作者是白居易。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对美好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的优美诗歌来。
44.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西湖东面的美景不能让我满足,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诗人只是简单提及了白沙堤,并没有详细地浓墨重彩地描写它的美丽景色。故选D。
古诗词阅读,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5.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46.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_________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5.
记叙
地点
目的
46.
拟人
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写自己故乡的热爱和依恋。
【解析】
45.“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意思是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是对自己行踪的记叙,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46.“故乡水”“送行舟”,赋予水人的情感和动作,属于拟人,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7.在空格中填上相应的诗句。
48.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从意境、修辞、语言等任何一个角度赏析颈联。
【答案】
4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8.例:这两句诗用对偶的手法,描绘了一副壮丽的山河图。一个“直”字,写出了沙漠里渺无人烟的广袤意境;一个“圆”字,把落日的浑圆柔和描写得惟妙惟肖。
【解析】
47.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文学常识要记住作者、作品等。本题中注意“孤、直”的写法。
48.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赏析诗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关键词;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五、揭示其蕴含的哲理。
语言角度: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修辞角度:这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一静一动,静中有动,一见一听,错落有致。将清幽的环境与恬淡的心情和谐统一,是写景的千古名句。这种手法描绘了塞外风光的奇特壮丽,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意境角度:这两句用两个画面“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描绘了边疆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大漠无垠,沙丘连绵,横向展开;狼烟点燃,袅袅升腾,纵向直立,给死寂的沙漠增添了生机。一横一纵,画面景色活跃。烟“孤”漠“大”,互为映衬,孤烟更加醒目,沙漠更显广袤。“直”字点出沙漠无风。两句诗让人感受到戈壁黄昏静谧死寂的气氛。此处强调落日“圆”,是因为夕阳光弱,可以直视,“圆”给人印象深刻。再者,大漠之上一览无余,残照如轮,更为突出。两句诗写尽沙漠向晚苍凉静穆的壮美。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9.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____
50.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1.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案】
49.最爱(爱)
50.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51.示例: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分析】
4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其中的“最爱”一词就表现了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50.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和感情的理解。先要通读全诗,结合诗句意思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春意的景物的词,分析诗词中的画面,体会蕴含的作者的感情。“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意思是: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写的景物有:孤山寺、贾公亭、湖水、云。“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意思是:几处早出的黄茑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写的景物有: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思是: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写的景物有:乱花、浅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意思是: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写的景物有:绿杨、白沙堤。从各句中筛选出能体现春意的景物之词即可。最后一句中的“最爱”一词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5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赏析诗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关键词;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五、揭示其蕴含的哲理。本句可以抓体现初春景物特点的词语,如“乱花”、“浅草”、“渐欲”、“才能”,生动的写出了西湖早春的景物特点,突出了春的发展变化和勃勃生机。也可以抓动词,比如本诗中的“争”字,从其描写的场面和突出诗人的精神状态两方面来分析。“争”字写出初春早莺尚少,准确地描绘出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2.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川所作。一个“____”字,化静为动,表现两岸静止的群山与开阔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景象。江面上,有飞天明镜般的月亮。天空中,有______般的壮丽云霞。
53.《黄鹤楼》和《渡荆门送别》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和本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答案】
52.
“随”字
有海楼(海市蜃楼)般的壮丽云霞
53.思乡之情。崔颢在日暮时分直接发问家乡在哪里,并用江面迷蒙的景象渲染思乡之愁,直抒胸臆;李白不说自己思乡,却说故乡水多情不远万里送别自己,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
【解析】
5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第一问,结合题干“表现两岸静止的群山与开阔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景象”可锁定答题范围是颈联,颈联中的“随”字化静为动,写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解答第二问,结合题干中的“江面上,有飞天明镜般的月亮”可锁定答题范围是颔联,结合颔联的“云生结海楼”可知写了天空中的海楼般的壮丽云霞。
53.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从《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句诗中的“乡关”二字及《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一句诗中的“故乡水”可看出抒发了他们的思乡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诗的意思是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作者直接问故乡在哪儿,然后直接回答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这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句诗的意思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是说故乡之水对自己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别行舟,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到了故乡身上,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完成小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55.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54.示例: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55.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或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解析】
5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注意一下几方面:1、正确理解句子意思;2、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3、语言生动,恰当运用修辞、形容词等;4、注意字数限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际,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在对画面进行描述时,要抓住“尽”描述出两岸青山随着小舟的行进消失了,抓住“荒”字描述江水流入广阔无边的原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四字体现出来。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据此进行描绘即可。
55.本题考查赏析修辞和理解诗歌感情。赏析修辞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尾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56.古诗阅读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
【答案】记叙
地点
目的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方式和诗句内容的掌握。《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诗的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意思是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表达方式属于记叙,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声韵和谐。
B.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C.首联颔联从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写世事难料之感概,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D.颈联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的原野之景,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58.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天净沙·秋思》中与其意境相同的诗句是什么?
【答案】
57.D
58.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
57.D.有误,应该是由晴川草树的景象转到渺不可知的感觉,“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错误。
故选D。
58.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写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萌生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漂泊他乡,诗中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深秋的傍晚景象,诗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可知这时诗人的感情是悲凉的、孤寂的,也是充满思乡之情的。
59.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征蓬”“归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心中无限孤寂飘零之感。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是“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第13课
唐诗五首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sù)
晴初霜旦(dàn)
飞漱其间(sù)
水皆缥碧(piǎo)
B.解衣欲睡(jiě)
能与其奇者(yū)
竹柏影(bǎi)
泠泠作响(líng)
C.亦未寝(qǐn)
夕日欲颓(tuí)
素湍绿潭(tuān)
鸢飞戾天(lì)
D.林寒涧肃(jiàn)
藻、荇交横(xìng)
都护(dōu)
属引凄异(zhǔ)
2.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牧人驱(qǖ)犊返,猎马带禽(qín)归。
B.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àn)然。
C.渡远荆(jīng)门外,来从楚(chǔ)国游。
D.几处早莺(yīng)争暖树,谁家新雁(yàn)啄春泥。
3.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皋薄暮望,徙(xǐ)倚欲何依。
B.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qī)萋鹦鹉洲。
D.萧关逢候骑(qí),都护在燕然。
4.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皋(gāo)
千载(zài)
燕然(yān)
鹦鹉洲(yīng)
B.落晖(huī)
萋萋(qī)
属国(shǔ)
荆门外(jì)
C.驱犊(dú)
日暮(mù)
萧关(xiāo)
带禽归(qíng)
D.采薇(wēi)
征蓬(péng)
崔颢(hào)
没马蹄(mò)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皋(gāo)
燕然(yān)
征蓬(péng)
B.徙倚(xǐ)
汉塞(sài)
白沙堤(tī)
C.驱犊(dú)
萧关(xiāo)
贾亭西(jiǎ)
D.萋萋(qī)
采薇(wēi)
啄春泥(zhuó)
6.下列诗句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C.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7.下列作品与作者、作者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野望》─王维—唐代
B.《黄鹤楼》—崔颢—唐代
C.《渡荆门送别》—李白—唐代
D.《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
8.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徙倚欲何依(徘徊)
B.芳草萋萋鹦鹉洲(草木茂盛的样子)
C.仍怜故乡水(可怜)
D.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9.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问边”交待了此行的目的和到达的地点,表明此诗缘何而作。
B.颔联“征蓬出汉塞”一句,诗人借蓬草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
C.颈联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了刻画,描绘出边陲壮阔雄奇的景象。
D.尾联写诗人到了边塞,见到了侦察兵和都护,圆满完成了此次出使的使命。
11.选出对《钱塘湖春行》赏析有误的一项。(
)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交代诗人游踪,从大处落笔,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写莺争暖树,燕啄新泥,“早”与“新”也表现出此为早春景象。
C.颈联写乱花盛放,缤纷一片,由颔联的早春,转入了此联对暮春情景的描写。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澜。“最爱”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12.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13.下列对诗作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14.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展现出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用两幅画面展现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的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5.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点题,交待游踪。从大处落笔,写出春水初涨,云脚低垂,湖面开阔之景。
B.颔联和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不同角度写了钱塘湖早春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色。
C.黄莺抢占“暖树”,生怕赶不上;新燕正啄“新泥”,忙碌而兴奋。这两句诗着意描写莺莺燕燕的动态,整首诗歌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D.尾联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直接描写,内容详细地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16.理解与鉴赏下列诗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
全诗以一个“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B.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野望》)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写出了牛羊在暮色中,焦急地等待牧人带领回家的情形。
C.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
写出诗人虽然像“征蓬”一样,身不由己地出关劳军,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17.下列对各首古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鹤楼》一诗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叙仙人乘鹤的传说,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幻的;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抒发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的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B.“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完全为湖光山色所陶醉,从而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情。
C.《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D.《使至塞上》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诗中所写景物具有婉约的特点,诗人很善于将自然景物融入到诗的意境中来。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字词书写
18.文学常识填空。
(1)王绩,字(______),唐代诗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_____)”。
(2)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______),号(______)。与(______)合称“王孟”,有“(______)”之称。
(3)李白,字(______),号(______),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______)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4)白居易,字(______),晚年又称(______),唐代大诗人。有“(______)”之称。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19.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____)
薄暮(____)
xǐ(____)倚
驱dú(____)
采wēi(___)
崔颢(____)
千载(____)
燕然(____)
征蓬(_____)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则诗歌,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0.这首诗作于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征蓬”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佳作。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他,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飞出了汉家的边塞,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22.品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请说一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妙在何处?
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3.有人说颈联中的“渐”“才”二字极富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
2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
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已归。
25.(甲)诗“早莺”“新燕”点出早春时节,(乙)诗则以“________”等点出________时节,都表达出热爱春天的感情。
26.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乙)诗中的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春景之美?请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7.这首诗的作者___________,初中阶段还曾学过他的诗歌____________。
28.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交代了诗人的行程,用语简洁而深切。
C.颔联所写景色优美奇幻,颈联更显开阔宏大。
D.尾联照应诗题“送别”,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收尾。
29.品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小题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0.请你描述首联和颔联的画面。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怀?请简要分析。
3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全诗视野开阔,抒情真挚,起承转合,富于变化,为历代咏黄鹤楼诗作的绝唱。
B.前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抒写诗人对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颈联写诗人想象登楼时所见的明丽之景:晴空下的大江对岸,汉阳川上的树木历历可见,而江中的鹦鹉洲上长满了茂密的春草,呈现出一派芳草萋萋的景象。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
D.尾联紧承前三联,因景生情,融情于景,以“愁”字收篇,用“日暮”“烟波”之景烘托诗人的归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和思乡之情。
35.古诗鉴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的一、二句,写诗人来到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表现了黄莺在春天里歌唱,燕子在飞进飞出地搭窝,看着它们,人们倍感生命的美好。
C.五、六句中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钱塘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有关钱塘湖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勃勃。
3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属国”是古代官名典属国的简称,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使者身份。
B.颈联描写边疆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画面感强。
C.尾联萧关为人名,都护为官名,交代了因都护勒守燕然山,萧关未能遇上都护。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不可多得的边塞诗之名作。
(2)请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7.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
38.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9.这首诗叙述了什么?
40.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1.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4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3.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4.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莺、新燕、浅草是最能体现西湖早春特征的景物。
B.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
C.颈联中“渐欲”和“才能”表现了花与草初开与初长的动态效果,很好地突出了早春生机勃勃的特点。
D.尾联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此地的喜爱之情。
古诗词阅读,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5.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46.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_________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7.在空格中填上相应的诗句。
48.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从意境、修辞、语言等任何一个角度赏析颈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9.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____
50.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1.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2.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川所作。一个“____”字,化静为动,表现两岸静止的群山与开阔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景象。江面上,有飞天明镜般的月亮。天空中,有______般的壮丽云霞。
53.《黄鹤楼》和《渡荆门送别》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和本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完成小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55.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6.古诗阅读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声韵和谐。
B.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C.首联颔联从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写世事难料之感概,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D.颈联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的原野之景,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58.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天净沙·秋思》中与其意境相同的诗句是什么?
59.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