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梦回繁华 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梦回繁华 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1 21:57:11

文档简介

第21课
梦回繁华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考定
活跃
骨骼
摩肩接踵
B.拓展
擅长
坐阵
梦回繁华
C.桥梁
扫墓
神采
一幅画卷
D.漕运
经典
亲睐
细致入微
【答案】C
【详解】
A.
“考定”应写作“考订”;
B.
“坐阵”应写作“坐镇”;
D.
“亲睐”应写作“青睐”;
故选C。
2.(2017年中考湖北省鄂州卷)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互动百科”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但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互动百科”被曝光成“最大虚假广告垃圾站”。
B.鄂州市积极实施“校园足球计划”,大力培养了该市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
C.历史伟人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其思想和人格的不朽,而不是无证可考的坊间情事。
D.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答案】A
【详解】
B.搭配不当,应把“培养”改为“提高”;
C.句式杂糅。“之所以”与“的原因”杂糅;
D.两面对一面,应在“提高”前边加上“能否”。
故选A。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B.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C.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言,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
“中国名片”。
D.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答案】C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的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C项的成语使用有误,“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用在这里形容“讲述”不恰当,应用“绘声绘色”。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几串噼里啪啦的鞭炮,窗外春寒料峭,屋内暖意融融,一整年打拼的疲惫能在这一瞬被治愈。
B.主播小阿雷经常长途跋涉到偏远地区捐助,为孤贫老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怀。
C.一块巨型电子屏幕上缓缓铺陈开来的《清明上河图》受到了观众的交口称赞。
D.汪曾祺的出版热潮至今络绎不绝,全集出版只是这个热潮的一部分。
【答案】D
【详解】
A.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使用恰当;
B.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使用恰当;
C.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使用恰当;
D.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用在这里属于用错对象,可将“络绎不绝”改为“源源不绝”;
故选D。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进新建的学校的实验大楼,我真是大开眼界。(语序不当,第一分句改为“走进学校新建的实验大楼”)
B.他的文章写得非常精彩,可是为了精简字数,不得不对文章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略加”重复,删掉其中一个)
C.环境的影响,癌症患者日益增多,并向中青年段年龄者伸出魔爪。(“日益”不能修饰“增多”)
D.他以瑰丽的语言,优美的表达技巧,在文章中表达了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修饰语不当,“优美”不能修饰“表达技巧”。)
【答案】C
【解析】
【详解】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语病修改的能力。语病修改的内容,主要出现在语法、逻辑、和修辞三个方面。常有错误为搭配不当、自相矛盾、结构混乱、成分残缺等。该题选项C“日益”可以修饰“增多”。该句错误的原因是“伸出”的主语是“癌症患者”,属于动宾搭配不当。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春寒料峭,但热火朝天的人们还是额头冒汗。
B.里应外合,国无宁日的清朝末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C.每年的今天,从全国各地特意来韶山参观的人都络绎不绝。
D.冬天的海南,游人如织,彼此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答案】B
【解析】
【详解】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要注意词语的本意、比喻义及其适用对象、场合、习惯;了解词语的来源,还要把握词语的多义现象,使用时辨析好它的意义选择意项,不能望文生义。本题中的词语“里应外合”指的是外面攻打,里面接应。这与句子语境表达不吻合,应该改为“内忧外患”。
7.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列数字)
B.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比较)
C.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打比方)
D.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打比方)
【答案】D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D项,没有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据此,答案为D。
8.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有误一项是(

A.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B.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C.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D.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掌握和运用情况。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此题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C项的标点使用有误,应该把“等”字移到引号的外边。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节日的公园里,游人摩肩接踵,十分拥挤。
B.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春寒料峭。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仰慕已久的鲁迅故居。
C.每过环形的山谷,东张西望,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
D.即使是站姿方向这样很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一次击球的失败,即平常人们所说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东张西望,向四处张望。形容心神不安地到处看。
点睛:运用成语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能肢解其含义;3、注意成语语义的大小、适用范围,不要界限不清;4、注意把握成语的感彩,不要褒贬失当;5、注意把握成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不要“一概而论”。
10.下列词语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春寒料峭
直截了当
淋漓尽致
不记其数
B.好高骛远
殚精竭虑
络绎不绝
阴谋诡计
C.梦寐以求
刚愎自用
按步就班
摩肩接踵
D.逆来顺受
脍灸人口
无精打彩
细致入微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常用汉字的能力。A不记其数—不计其数;B正确;C按步就班—按部就班;D脍灸人口—脍炙人口
无精打彩—无精打采。故答案为B。
1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汴梁(biàn)
绢本(juān)
瀚林(hàn)
田畴(chóu)
B.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竿(wéi)
C.擅长(shàn)
料峭(qiào)
踏青(tà)
簇拥(cù)
D.枢杻(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对字音和字形的识记。A瀚林—翰林;B遒劲(jìn)的正确读音是
[qiú
jìng];
D纤夫(xiān)的正确读音是[qiàn
fū];C正确。故答案为C。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科技大讲堂的活动现场,充满了孩子们求知与探索的热情。
B.目前,城市免费WiFi“智慧桂林”的热点数已逾9000个左右。
C.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是因为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
D.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使同学们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答案】C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句缺少主语。可以把“孩子们”放到“充满”的前面;B句“逾”和“左右”矛盾,去掉其中一个即可;D项介词“通过”和“使”滥用,导致句子主语的缺失,去掉其中一个即可。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红五月”读书活动期间,语文老师就如何“读好书”的话题说长道短,让我们受益匪浅。
B.贺州客家围屋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众多游客,我们不得不叹服建造者的别具匠心。
C.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我们的爱国情怀会油然而生。
D.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答案】A
【详解】
A“说长道短”指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不符合句意。故选A。
14.北京有许多老字号常以对联来突显产品或经营特色。以下对联依次对应“一得阁”“同仁堂”“全聚德”“张一元”这些老字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香酥嫩脆鲜全聚,德寿康宁福满弘
②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
③同气同声济世济民,仁心仁术医国医人
④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
A.④②③①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②④①③
【答案】B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对联内容的理解能力。要知道这些老字号经营的商品,结合对联内容匹配。“一得阁”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以生产墨汁而闻名,所以与“②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匹配;“同仁堂”是对中医药传统的献礼,也是对中医药事业的见证,所以与“③同气同声济世济民,仁心仁术医国医人”匹配;“全聚德”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是我国第一例服务类中国驰名商标,全聚德烤鸭肉质鲜美,适合许多人吃,所以与“①香酥嫩脆鲜全聚,德寿康宁福满弘”匹配;“张一元”是张一元茶庄的品牌名,所以与“④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匹配。故选B。
15.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线,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
B.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C.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蒿盘索。
D.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智入微。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界线”改为“界限”。C“握蒿”改为“握篙”。D“细智入微”改为“细致入微”。
16.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B.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进而转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C.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D.《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后边的“,”号应该改为“:”号,表提示。
二、填空题
17.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_______)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_________)
(3)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______)
(4)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_______)
【答案】(1)列数字
(2)举例子、作比较
(3)打比方
(4)引资料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的辨识。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要对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理解,依据特点来各种说明方法。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8.请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并概括其主要特征。
19.课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
厘米,横525厘米。
(2)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21.第3段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2.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
18.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
19.本文主要使用了逻辑顺序,第四自然段使用了空间顺序,
这样写,由表及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20.(1)列数字,使用准确的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2)引用,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1.比喻。把《清明上河图》比喻为“一部乐章”,把画面开卷处比喻为慢板.柔板,把画面中段比喻为快板.紧板,把后段比喻为尾声,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引出下文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说明。
22.《清明上河图》创作的时期,正是北宋统治者覆灭前内忧外患的时期,所以这幅画在北宋遗民的眼中有特殊的意义,让他们回首故土,仿佛又回到北宋曾经的繁华,内心有一种怀念故土的沧桑之感。标题醒目,既能吸引读者,又准确地揭示出了《清明上河图》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
【分析】
18.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理解。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到底在说明什么。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本文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毫无疑问是《清明上河图》。至于其特征可以通过抓关键语段或语句的方法来把握。这篇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特点的总体归纳,从中不难找出表达特征的句子“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来。
19.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顺序及其作用的理解。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先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在分段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去判断说明顺序。该文开头写《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再写画卷整体外观,进而写画卷开端处、中段、后段和对作品的整体评价,全篇使用的是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安排可以使行文思路清楚,层次严谨。
20.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题(1)从”纵25.5
厘米,横525厘米”可见说明方法当然是列数字。其具体作用可以从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明事物的大小方面来理解。题(2)从“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可见,说明方法是引用,其具体作用可以从增强说服力方面进行作答。
21.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修辞的使用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能更好的体现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可见是一个比喻句,再结合上文阅读可知,“慢板、柔板”比喻的是画面开卷处,“快板、紧板”比喻画面中段,把后段比喻为尾声。结合下文来看,比喻句的使用,自让而然的引出下文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说明。
2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好的文章标题或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或成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或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或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或是吸引读者兴趣等等。该文以“梦回繁华”为题,内涵更为丰富,在作答时除了考虑吸引读者之外,更应该结合时代背景来把握作者融入的情感。
【点睛】
说明文既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到底在说明什么。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说,放在一篇文章的开头或者在一个段落的前面,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另外,借助于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有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的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阅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阅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总之,要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
拓展阅读
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绝响
董强
刘峰
群山涌动、重峦叠嶂、碧波万顷、绵亘千里,一幅江山层林尽染的宏阔画卷,引来无数观赏者比肩接踵排队数小时只为一睹真迹。2017年9~12月,《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往日深藏宫内被帝王把玩的稀世珍品,在故宫博物院内面向公众展示仅仅4次。那么,这幅与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齐名的不朽之作,究竟蕴含了多少魅力?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之作,王希孟创作此画时年仅18岁。政和三年(1113),在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下,王希孟仅用半年时间就告罄杀青,后世称誉此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卷,青绿设色,全画长约1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千里江山图》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青绿山水画技法,工笔细腻.意境悠远,力求在青绿色中寻求变幻,谋求古意与创新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画貌。卷作秉持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疑,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千里江山图》整幅画卷展现出一幅完整的千里江山壮阔美景,山水间点缀有屋舍村落、桥梁渡口、寺观塔刹、楼阁亭榭等,绘有行旅、幽居、捕鱼、观瀑、游玩等各式人物场景。画作在布局上采用三段式构图法,在章法中穿插有三个主要段落,每段又有起承转合的变化,自然衔接之处蕴含“起伏、缓急、高下、虚实、明暗”等各种形式,极富节奏感,形态错落有致。全卷将景物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之间或长桥相连,或流水沟堑,远观则山水连为一体,近看则独木成林,意图烘托“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全卷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等创作手法,旨在突破时空局限,将“浓郁厚重与轻淡空灵”“严实紧凑与疏松敞阔”等不同节奏融会贯通,并巧借“岗阜幽壑、飞瀑激流、亭台水榭、寺观庄院”等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王希孟用七大组群山构图,每组都将主峰和诸多辅峰组合起来,宛若一座座仙岛矗立于江畔。七组群山泾渭分明,正如北宋宫廷山水画家郭熙所言,“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以君臣上下也”,恰似高潮迭起、亢奋优雅的协奏曲,节奏感十分鲜明。
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此种染料,色阶丰富,经久不褪,色泽鲜丽而不浮艳,一片绿郁葱葱.苍翠欲滴之感。王希孟以淡色渲染晴空和水面,在山涧和巉岩处露出绢本底色,显现出宿雨之后的曙色,欣愉之感油然而生。
全卷设定在初夏雨霁之晨的时节,画中瀑布高悬,溪山泉涌,鱼肚白晨,满山吐翠,显露出一场被暴雨洗礼过后的万千景象。晨起的人们开始忙碌,山下的人们开始劳作,平江待渡、亭桥观流、扬帆远航、双舟起网、江上渔隐,还有樵夫下山、看管水车、空堂独坐、洒扫庭除、客堂清话,将优游闲适的乡村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画中人物仅有毫厘之别,皆用矿物颜料和白粉点缀,颇为鲜明突出。卷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立轴,视觉冲击强烈。霎那间,长桥卧波、林峦书院、山坞楼观、松涛藏扉、栈道悠远、草桥通幽、柳浪渔家、高台望川、临溪草阁、平沙泊舟由静生动,展现出《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
2018年03期《百科知识》有删改
23.请说出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24.请说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卷,青绿设色,全画长约1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2)卷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立轴,视觉冲击强烈。
25.赏析加点词语
(1)卷作秉持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疑,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2)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
26.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千里江山图》的魅力。
【答案】
23.本段通过《千里江山图》引起的社会反应,既写出了《千里江山图》的重要地位,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4.(1)列数字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千里江山图》的形状;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千里江山图》在整个中国画史上的地位。
(2)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比作了“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立轴”,不仅写出了画师的画技高超,而且突出了《千里江山图》的特点。
25.(1)“最”,说明了《千里江山图》在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中的代表性和地位。
(2)“主要”说明《千里江山图》所用颜料除了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还有其他的颜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6.《千里江山图》工笔细腻.意境悠远,不仅在青绿色中寻求变幻,还实现了古意与创新的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布局讲究起承转合,注重形态错落有致,节奏协调鲜明,达到了“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润色采用大青绿手法,增加了画面的色泽美。
【分析】
23.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理解。理解段落作用,首先要理解段落的内容,然后结合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文章第一段主要写《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突出画作重要地位的同时,激发了读者兴趣,也为下文描述做了铺垫。
24.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该题(1)的说明方法除了列数字外,注意还有作比较,在比较中突出了其在整个中国画史上的地位。该题(2)的说明方法是打比方,在表达其作用时,不要忽略了对画师技艺的赞叹。
25.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其中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因此研究体会这些词如何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解答题(1)时,要从《千里江山图》在山水画中的代表性和地位方面考虑。解答题(2)时,要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面来考虑。
26.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关键性、概括性、提示性语言。仔细阅读这篇文章,答案可以从文章的第③④⑤⑥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来概括即可。
27.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正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倶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1)概括课文选段的内容。
(2)指出下面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3)为什么本段说漕船穿过拱桥是全画的高潮部分?
(4)下面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5)下面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对文章起到了什么作用?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6)在文中划分选段的层次。
【答案】(1)选段介绍说明了《清明上河图》开卷处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的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汴梁市区的街道风景。
(2)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拱桥的结构特点和外形精美的特点。
(3)因为此处的画面非常具有动感,生动描绘了船夫们的一系列动作,让观图者体会到了当时的紧张气氛。
(4)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桥上、岸边和过往行人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漕船过桥时的热闹景象。
(5)句子采用了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6)第一层:“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第二层:“圃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第三层:“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对文章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从“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这几句话就可以概括出问题的答案。
(2)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运用。辨析说明方法首先要全面掌握说明方法的分类及各种说明方法的语言标志。从“结构精美,宛如飞虹”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拱桥造型的精美。
(3)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此处的画面让观图者体会到了当时的紧张气氛,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4)此题考查学生对侧面描写的辨析以及对其作用的分析。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这里运用侧面描写,烘托出漕船过桥时的热闹景象。
(5)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词语的妙用注意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动词和拟人化的词语,语境来赏析词语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即可。句子采用了四字短语,语言典雅,意味深长。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6)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以及划分层次的能力。这个文段分别从《清明上河图》开卷处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的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汴梁市区的街道风景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可以据此划分层次。
天星桥和其他地方一样,还是跑不脱石美、水美、树美,但是它却硬能化平淡为神奇,将几个最普通的音符谱成了一首天上的仙乐。
石头哪里没有?但这里的石头总要变出个样,变出别一种形,别一种神,像一个曲子的变奏,熟悉中透着新鲜,叫你有一种感觉到却说不出的激动。比如石的表面经常会隆起一簇簇的皱褶。它本是个铜头铁脑、生硬冰凉的东西,却专向柔弱多情方面取貌摄形,如裙裾之褶,如秋水之纹,如美人蹙眉,如枯荷向空。这种强烈的反差,在你心里揉搓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美感,你忍不住要叫,要喊。难怪国画中有一种表现法叫“”法。再说它的形,也实在不俗,它决不肯媚身媚脸地去像什么,是什么。反而,它什么也不像。什么也不是,在你头脑的储存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构图。比如一座山石,大约有城里的一座高楼那么大,侧面看它却薄得像一本书,或者干脆是一张纸。硬是挺立在那里,水从脚下绕,藤在身上爬。它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就是美。脚下的、头上的,还有那些在坡上、沟里随意抛掷的石头,都要美出个样儿;你可以伸手随意抚摸崖边一块突出的石,那就是一朵凝固的云。有时你走过一座小桥,这桥身是一块整石,但你怎么看也是一段枯了多年的树。有时路边或山根的石头连成灰蒙蒙一片,那就是一群抵角的山羊,前弓后绷,吹胡子瞪眼,跃然目前。
天星桥景区的前半部是石在水中。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的影。有的山平光如洗,在水里是一面立着的镜子;有的中裂一缝,在水里就是一道飞来的剑影。而在这很多但并不太高的群峰之间则是365块踏石,游人踩着这些石头,鞋底贴着水面,在绿波上荡漾。当你看着水里的青山倒影时,也就惊奇地发现了自己什么时候也变得这样美。因为这石的数目暗合了一年的天数,所以在这里总会有一块正是你的生日,此园就名“数生园”。你站在生日石上可以体会一下降世以来这最美丽的一天。景区的中部是两座对峙的山峰,相距数十米之遥,他们各探出一只手臂呼唤对方。但就在相差一拳之远时,臂长莫及,徒唤奈何。这时一块巨石从天而降,上大下小,正好卡在其间,于是两手以石相连,成一座云中石桥,千年万年,苍松杂树扎根其上,枯藤野花牵挂其旁。石头能变到这等花样,也算是中外奇观。你站在桥景区的名字大概就是因它而取,就像我们一本散文集取名,就拣其中最得意的一篇。
(有删改)
28.天星桥的“石”美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9.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30.第二段“比如一座山石,大约有城里的一座高楼那么大,侧面看它却薄得像一本书,或者干脆是一张纸。”一句中加点词“大约”能否去掉?请简述理由。
31.桥,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并给人以美感。现实生活中有“梁样、浮桥、吊桥、立交桥”,人们还赋予“桥”更多含义并造出了不少新词,如“商桥、书桥、鹊桥、汉语桥”等。请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汉语桥”进行解说,不少于20字
【答案】
28.石美在:①能变出别的形态,具有神韵。②它不世俗,不肯媚身媚脸的像什么,是什么。③各俱情态,能化平淡为神奇。④与水相互映衬。到处错落有致。
29.举例子、打比方。举例子:举了石的表面经常会隆起一簇簇的皱褶这一个例子。说明了天星桥的石头变出了个样,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打比方:把石头的皱褶比作裙裾之褶,秋水之纹,美人蹙眉,枯荷向空。生动形象的写出天星桥石的形态与神韵。使读者清析的了解的石的形变更具体、生动、形象。
30.不能去掉。因为大约是大概的意思,如去了就成了肯定的说法,“有城里的一座高楼那么大”。这与原句表达的意思不一样。所以不能去掉。这也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1.“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已成为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与世界各国青年中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是由孔子学院举办的中文比赛,分为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汉语桥-在华留学生中文比赛和汉语桥-商务汉语大赛。
【解析】
2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取。通读全文,找出“石”美在哪里,根据第二段“但这里的石头总要变出个样,变出别一种形,别一种神”“再说它的形,也实在不俗,它决不肯媚身媚脸地去像什么,是什么”,石头各个具有情态各有特点,第三段说道“石在水中”,然后根据下文描写可知石头与水搭配美;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2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举了石的表面经常会隆起一簇簇的皱褶这一个例子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如……如……”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然后按照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格式,结合内容解答即可。
30.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方法:①表态(删还是不删)。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④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3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中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的认识以及对“汉语桥”的理解。作诠释是说明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作用是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根据作诠释的特点,利用“汉语桥”是为中国与世界搭建的沟通的桥梁,据此解答,流畅通顺即可。
神州第一味
刘英敏
  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此亦豆腐之谓乎?
  ②认识中国,可从豆腐找到绝佳切入口。儒释道左右中国几千年。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这,首先因豆腐的发明者是道者。中国文化史上地位很高的《淮南子》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淮南子》。豆腐先是道者的长寿膏丹,后来传入民间。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刘安乃汉高祖刘邦之孙。豆腐因而有了庙堂、江湖和红尘三者的机缘。故,国人上上下下,神州东西南北,莫不深爱之。
  ③若说豆腐为道家之味,则红烧肉为法家之味,大蒜炒肉为儒家之味,苦瓜肉丁为墨家之味吧。红烧肉不能日日吃(犹如治国不能长期用法家),其它的,但食无妨。豆腐之味有容乃大,因其“几乎无味”,所以左右逢源:加点肉末,则具儒家韵味;油豆腐烧肉,别有法家风貌;白水煮豆腐,深得佛家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块霉豆腐可为穷人下一餐饭,一桌豆腐宴可为主人壮脸面。豆腐干豆腐丝霉豆腐臭豆腐乃至水豆腐或者豆浆……士农工商兵家戏子三教九流均可在那儿找到胃的知音,正如西方人在“啃得急”、汉堡包以及可乐中寻到胃的伴侣。据说西方人也开始兴做豆腐,不一味地“啃得急”了——心放慢而食热豆腐也,以至于英文多了个新词“TOFU”(豆腐)。我想,这不仅仅因豆腐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之实用大优点,更因“豆腐得味,远胜燕窝”的至味和内中所藏的东方生活趣味与哲理吧。
  ④豆腐的温柔朴善,源自她的“娘”——黄豆的良善仁厚。黄土地,黄豆子。五谷之一的“菽”(大豆),中国是最早的栽培者。《诗经·小雅·小宛》云:“中原有菽。”读之,思古之幽,五内俱热。豆子、豆腐为国粹。玉米、红薯等许多粮食作物传自外邦。菽,总让我们亲切。“煮豆燃豆萁”的心酸,“种豆南山下”的向往,“菽水承欢”的亲情,“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农家乐……这些,很中国。菽,实在有中国人的朴茂含蓄,予多取少,没有麦之芒,不像高粱那样张扬……它营养丰富,以至于军粮(含军马饲料)也少不了它。但它却不需多少肥料,因为自备了根瘤菌,可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素而自产肥料并改良土壤。许多粮食用来做酒,大豆却“不参加这类派对”,甘心平凡,大智若愚。如此良善之“娘”,其“后代”能不好吗?豆腐“之前”的水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水豆腐“之前”的豆浆,外活泼内仁和,如史湘云。豆浆配油条,乃乾与坤、阴与阳、水与火、刚与柔……之配,因其含如许高度之哲理,方成就“油条加豆浆”之美味。豆浆和牛奶,国人宜豆浆。牛奶有游牧文明的冲动野力;豆浆具农耕文明的隐忍良善。豆腐呢,好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豆干像晴雯,性韧味厚。油豆腐,可比附一下王熙凤。霉豆腐像刘姥姥……
  ⑤“旋乾磨上流琼液,煮月档中滚雪花。”——唐诗的如此意境当永随国人。“才闻香气已先贪,白褚油封由小餐。滑似油膏挑不起,可怜风味似淮南。”(清·李调元《豆腐乳》),如此滋味当长存人间。“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清·胡济苍《豆腐》),如此精神美味应永存天地间!
  ⑥啊,豆腐,识君之味,百味可解!
32.本文一次介绍了豆腐的相关知识,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上天空。
豆腐之源→

→豆腐之韵
33.从实用角度看,国人乃至西方人喜爱豆腐的原因是什么?
34.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据说西方人也开始兴做豆腐,不一味地‘啃得急’了——心放慢而食热豆腐也,以至于英文多了个新词“TOFU”(豆腐)”中“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菽,实在有中国人的朴茂含蓄,予多取少,没有麦之芒,不像高粱那样张扬……”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5.文末说:“识君之味,百味可解。”结合全文,你从作者的说明中识到豆腐的哪两种味道?
【答案】
32.豆腐之味;豆腐之性。
33.因其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的特点。
34.(1)不能,“据说”是指没有确切的根据,表示“西方人也开始兴做豆腐”的说法是不十分确定的,删去则过于肯定,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作比较,通过小麦的锋芒和高粱的张扬来突出菽的朴茂含蓄的特点。
35.“几乎无味”的豆腐原味(或豆腐之味);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家之味(或“东方生活趣味与哲理)。
【分析】
3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梳理并筛选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联系上下文、主旨句、关键句等,去分析归纳要点。本文介绍了豆腐的相关知识,分别是豆腐之源、豆腐之昧、豆腐之性、豆腐之韵。
3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的要求,联系上下文、关键句等,去分析归纳要点。从文章的第三段最后一句“我想,这不仅仅因豆腐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之实用大优点,更因‘豆腐得味,远胜燕窝’的至味和内中所藏的东方生活趣味与哲理吧”可以得出:国人乃至西方人喜爱豆腐的原因是它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的特点。
点睛:筛选要点,归纳概括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相关内容,验证答案。
3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在说明文中,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第一句中的“我想”表明这只是作者的推测,没有科学的依据,去掉就成了肯定的语气,与客观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语句是将“菽”与小麦的锋芒和高粱的张扬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菽”的朴茂含蓄,予多取少的特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把XX和XX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3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文中对豆腐味道的解说,加以理解概括。除了豆腐的原味之外,根据文中的句子:“豆腐之味有容乃大,因其‘几乎无味’,所以左右逢源;更因‘豆腐得味,远胜燕窝’的至味和内中所藏的东方生活趣味与哲理吧”,可得出答案。第21课
梦回繁华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考定
活跃
骨骼
摩肩接踵
B.拓展
擅长
坐阵
梦回繁华
C.桥梁
扫墓
神采
一幅画卷
D.漕运
经典
亲睐
细致入微
2.(2017年中考湖北省鄂州卷)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互动百科”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但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互动百科”被曝光成“最大虚假广告垃圾站”。
B.鄂州市积极实施“校园足球计划”,大力培养了该市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
C.历史伟人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其思想和人格的不朽,而不是无证可考的坊间情事。
D.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B.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C.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言,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
“中国名片”。
D.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几串噼里啪啦的鞭炮,窗外春寒料峭,屋内暖意融融,一整年打拼的疲惫能在这一瞬被治愈。
B.主播小阿雷经常长途跋涉到偏远地区捐助,为孤贫老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怀。
C.一块巨型电子屏幕上缓缓铺陈开来的《清明上河图》受到了观众的交口称赞。
D.汪曾祺的出版热潮至今络绎不绝,全集出版只是这个热潮的一部分。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进新建的学校的实验大楼,我真是大开眼界。(语序不当,第一分句改为“走进学校新建的实验大楼”)
B.他的文章写得非常精彩,可是为了精简字数,不得不对文章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略加”重复,删掉其中一个)
C.环境的影响,癌症患者日益增多,并向中青年段年龄者伸出魔爪。(“日益”不能修饰“增多”)
D.他以瑰丽的语言,优美的表达技巧,在文章中表达了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修饰语不当,“优美”不能修饰“表达技巧”。)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春寒料峭,但热火朝天的人们还是额头冒汗。
B.里应外合,国无宁日的清朝末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C.每年的今天,从全国各地特意来韶山参观的人都络绎不绝。
D.冬天的海南,游人如织,彼此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7.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列数字)
B.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比较)
C.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打比方)
D.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打比方)
8.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有误一项是(

A.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B.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C.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D.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节日的公园里,游人摩肩接踵,十分拥挤。
B.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春寒料峭。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仰慕已久的鲁迅故居。
C.每过环形的山谷,东张西望,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
D.即使是站姿方向这样很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一次击球的失败,即平常人们所说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10.下列词语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春寒料峭
直截了当
淋漓尽致
不记其数
B.好高骛远
殚精竭虑
络绎不绝
阴谋诡计
C.梦寐以求
刚愎自用
按步就班
摩肩接踵
D.逆来顺受
脍灸人口
无精打彩
细致入微
1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汴梁(biàn)
绢本(juān)
瀚林(hàn)
田畴(chóu)
B.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竿(wéi)
C.擅长(shàn)
料峭(qiào)
踏青(tà)
簇拥(cù)
D.枢杻(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科技大讲堂的活动现场,充满了孩子们求知与探索的热情。
B.目前,城市免费WiFi“智慧桂林”的热点数已逾9000个左右。
C.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是因为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
D.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使同学们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红五月”读书活动期间,语文老师就如何“读好书”的话题说长道短,让我们受益匪浅。
B.贺州客家围屋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众多游客,我们不得不叹服建造者的别具匠心。
C.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我们的爱国情怀会油然而生。
D.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14.北京有许多老字号常以对联来突显产品或经营特色。以下对联依次对应“一得阁”“同仁堂”“全聚德”“张一元”这些老字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香酥嫩脆鲜全聚,德寿康宁福满弘
②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
③同气同声济世济民,仁心仁术医国医人
④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
A.④②③①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②④①③
15.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线,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
B.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C.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蒿盘索。
D.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智入微。
16.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B.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进而转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C.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D.《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17.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_______)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_________)
(3)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______)
(4)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8.请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并概括其主要特征。
19.课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
厘米,横525厘米。
(2)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21.第3段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2.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的内涵是什么?
拓展阅读
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绝响
董强
刘峰
群山涌动、重峦叠嶂、碧波万顷、绵亘千里,一幅江山层林尽染的宏阔画卷,引来无数观赏者比肩接踵排队数小时只为一睹真迹。2017年9~12月,《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往日深藏宫内被帝王把玩的稀世珍品,在故宫博物院内面向公众展示仅仅4次。那么,这幅与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齐名的不朽之作,究竟蕴含了多少魅力?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之作,王希孟创作此画时年仅18岁。政和三年(1113),在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下,王希孟仅用半年时间就告罄杀青,后世称誉此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卷,青绿设色,全画长约1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千里江山图》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青绿山水画技法,工笔细腻.意境悠远,力求在青绿色中寻求变幻,谋求古意与创新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画貌。卷作秉持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疑,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千里江山图》整幅画卷展现出一幅完整的千里江山壮阔美景,山水间点缀有屋舍村落、桥梁渡口、寺观塔刹、楼阁亭榭等,绘有行旅、幽居、捕鱼、观瀑、游玩等各式人物场景。画作在布局上采用三段式构图法,在章法中穿插有三个主要段落,每段又有起承转合的变化,自然衔接之处蕴含“起伏、缓急、高下、虚实、明暗”等各种形式,极富节奏感,形态错落有致。全卷将景物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之间或长桥相连,或流水沟堑,远观则山水连为一体,近看则独木成林,意图烘托“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全卷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等创作手法,旨在突破时空局限,将“浓郁厚重与轻淡空灵”“严实紧凑与疏松敞阔”等不同节奏融会贯通,并巧借“岗阜幽壑、飞瀑激流、亭台水榭、寺观庄院”等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王希孟用七大组群山构图,每组都将主峰和诸多辅峰组合起来,宛若一座座仙岛矗立于江畔。七组群山泾渭分明,正如北宋宫廷山水画家郭熙所言,“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以君臣上下也”,恰似高潮迭起、亢奋优雅的协奏曲,节奏感十分鲜明。
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此种染料,色阶丰富,经久不褪,色泽鲜丽而不浮艳,一片绿郁葱葱.苍翠欲滴之感。王希孟以淡色渲染晴空和水面,在山涧和巉岩处露出绢本底色,显现出宿雨之后的曙色,欣愉之感油然而生。
全卷设定在初夏雨霁之晨的时节,画中瀑布高悬,溪山泉涌,鱼肚白晨,满山吐翠,显露出一场被暴雨洗礼过后的万千景象。晨起的人们开始忙碌,山下的人们开始劳作,平江待渡、亭桥观流、扬帆远航、双舟起网、江上渔隐,还有樵夫下山、看管水车、空堂独坐、洒扫庭除、客堂清话,将优游闲适的乡村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画中人物仅有毫厘之别,皆用矿物颜料和白粉点缀,颇为鲜明突出。卷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立轴,视觉冲击强烈。霎那间,长桥卧波、林峦书院、山坞楼观、松涛藏扉、栈道悠远、草桥通幽、柳浪渔家、高台望川、临溪草阁、平沙泊舟由静生动,展现出《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
2018年03期《百科知识》有删改
23.请说出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24.请说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卷,青绿设色,全画长约1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2)卷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立轴,视觉冲击强烈。
25.赏析加点词语
(1)卷作秉持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疑,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2)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
26.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千里江山图》的魅力。
27.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正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倶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1)概括课文选段的内容。
(2)指出下面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3)为什么本段说漕船穿过拱桥是全画的高潮部分?
(4)下面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5)下面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对文章起到了什么作用?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6)在文中划分选段的层次。
天星桥和其他地方一样,还是跑不脱石美、水美、树美,但是它却硬能化平淡为神奇,将几个最普通的音符谱成了一首天上的仙乐。
石头哪里没有?但这里的石头总要变出个样,变出别一种形,别一种神,像一个曲子的变奏,熟悉中透着新鲜,叫你有一种感觉到却说不出的激动。比如石的表面经常会隆起一簇簇的皱褶。它本是个铜头铁脑、生硬冰凉的东西,却专向柔弱多情方面取貌摄形,如裙裾之褶,如秋水之纹,如美人蹙眉,如枯荷向空。这种强烈的反差,在你心里揉搓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美感,你忍不住要叫,要喊。难怪国画中有一种表现法叫“”法。再说它的形,也实在不俗,它决不肯媚身媚脸地去像什么,是什么。反而,它什么也不像。什么也不是,在你头脑的储存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构图。比如一座山石,大约有城里的一座高楼那么大,侧面看它却薄得像一本书,或者干脆是一张纸。硬是挺立在那里,水从脚下绕,藤在身上爬。它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就是美。脚下的、头上的,还有那些在坡上、沟里随意抛掷的石头,都要美出个样儿;你可以伸手随意抚摸崖边一块突出的石,那就是一朵凝固的云。有时你走过一座小桥,这桥身是一块整石,但你怎么看也是一段枯了多年的树。有时路边或山根的石头连成灰蒙蒙一片,那就是一群抵角的山羊,前弓后绷,吹胡子瞪眼,跃然目前。
天星桥景区的前半部是石在水中。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的影。有的山平光如洗,在水里是一面立着的镜子;有的中裂一缝,在水里就是一道飞来的剑影。而在这很多但并不太高的群峰之间则是365块踏石,游人踩着这些石头,鞋底贴着水面,在绿波上荡漾。当你看着水里的青山倒影时,也就惊奇地发现了自己什么时候也变得这样美。因为这石的数目暗合了一年的天数,所以在这里总会有一块正是你的生日,此园就名“数生园”。你站在生日石上可以体会一下降世以来这最美丽的一天。景区的中部是两座对峙的山峰,相距数十米之遥,他们各探出一只手臂呼唤对方。但就在相差一拳之远时,臂长莫及,徒唤奈何。这时一块巨石从天而降,上大下小,正好卡在其间,于是两手以石相连,成一座云中石桥,千年万年,苍松杂树扎根其上,枯藤野花牵挂其旁。石头能变到这等花样,也算是中外奇观。你站在桥景区的名字大概就是因它而取,就像我们一本散文集取名,就拣其中最得意的一篇。
(有删改)
28.天星桥的“石”美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9.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30.第二段“比如一座山石,大约有城里的一座高楼那么大,侧面看它却薄得像一本书,或者干脆是一张纸。”一句中加点词“大约”能否去掉?请简述理由。
31.桥,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并给人以美感。现实生活中有“梁样、浮桥、吊桥、立交桥”,人们还赋予“桥”更多含义并造出了不少新词,如“商桥、书桥、鹊桥、汉语桥”等。请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汉语桥”进行解说,不少于20字
神州第一味
刘英敏
  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此亦豆腐之谓乎?
  ②认识中国,可从豆腐找到绝佳切入口。儒释道左右中国几千年。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这,首先因豆腐的发明者是道者。中国文化史上地位很高的《淮南子》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淮南子》。豆腐先是道者的长寿膏丹,后来传入民间。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刘安乃汉高祖刘邦之孙。豆腐因而有了庙堂、江湖和红尘三者的机缘。故,国人上上下下,神州东西南北,莫不深爱之。
  ③若说豆腐为道家之味,则红烧肉为法家之味,大蒜炒肉为儒家之味,苦瓜肉丁为墨家之味吧。红烧肉不能日日吃(犹如治国不能长期用法家),其它的,但食无妨。豆腐之味有容乃大,因其“几乎无味”,所以左右逢源:加点肉末,则具儒家韵味;油豆腐烧肉,别有法家风貌;白水煮豆腐,深得佛家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块霉豆腐可为穷人下一餐饭,一桌豆腐宴可为主人壮脸面。豆腐干豆腐丝霉豆腐臭豆腐乃至水豆腐或者豆浆……士农工商兵家戏子三教九流均可在那儿找到胃的知音,正如西方人在“啃得急”、汉堡包以及可乐中寻到胃的伴侣。据说西方人也开始兴做豆腐,不一味地“啃得急”了——心放慢而食热豆腐也,以至于英文多了个新词“TOFU”(豆腐)。我想,这不仅仅因豆腐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之实用大优点,更因“豆腐得味,远胜燕窝”的至味和内中所藏的东方生活趣味与哲理吧。
  ④豆腐的温柔朴善,源自她的“娘”——黄豆的良善仁厚。黄土地,黄豆子。五谷之一的“菽”(大豆),中国是最早的栽培者。《诗经·小雅·小宛》云:“中原有菽。”读之,思古之幽,五内俱热。豆子、豆腐为国粹。玉米、红薯等许多粮食作物传自外邦。菽,总让我们亲切。“煮豆燃豆萁”的心酸,“种豆南山下”的向往,“菽水承欢”的亲情,“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农家乐……这些,很中国。菽,实在有中国人的朴茂含蓄,予多取少,没有麦之芒,不像高粱那样张扬……它营养丰富,以至于军粮(含军马饲料)也少不了它。但它却不需多少肥料,因为自备了根瘤菌,可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素而自产肥料并改良土壤。许多粮食用来做酒,大豆却“不参加这类派对”,甘心平凡,大智若愚。如此良善之“娘”,其“后代”能不好吗?豆腐“之前”的水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水豆腐“之前”的豆浆,外活泼内仁和,如史湘云。豆浆配油条,乃乾与坤、阴与阳、水与火、刚与柔……之配,因其含如许高度之哲理,方成就“油条加豆浆”之美味。豆浆和牛奶,国人宜豆浆。牛奶有游牧文明的冲动野力;豆浆具农耕文明的隐忍良善。豆腐呢,好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豆干像晴雯,性韧味厚。油豆腐,可比附一下王熙凤。霉豆腐像刘姥姥……
  ⑤“旋乾磨上流琼液,煮月档中滚雪花。”——唐诗的如此意境当永随国人。“才闻香气已先贪,白褚油封由小餐。滑似油膏挑不起,可怜风味似淮南。”(清·李调元《豆腐乳》),如此滋味当长存人间。“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清·胡济苍《豆腐》),如此精神美味应永存天地间!
  ⑥啊,豆腐,识君之味,百味可解!
32.本文一次介绍了豆腐的相关知识,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上天空。
豆腐之源→

→豆腐之韵
33.从实用角度看,国人乃至西方人喜爱豆腐的原因是什么?
34.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据说西方人也开始兴做豆腐,不一味地‘啃得急’了——心放慢而食热豆腐也,以至于英文多了个新词“TOFU”(豆腐)”中“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菽,实在有中国人的朴茂含蓄,予多取少,没有麦之芒,不像高粱那样张扬……”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5.文末说:“识君之味,百味可解。”结合全文,你从作者的说明中识到豆腐的哪两种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