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愚公移山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始龀(chèn)
焦渴(kě)
箕畚(běn)
匆匆忙忙(cōng)
B.新鲜(xián)
清澈(chè)
万仞(rèn)
喜出望外(wàng)
C.荷担(hè)
膝盖(qī)
穷匮(kuì)
端端正正(duān)
D.孀妻(shuāng)
河畔(pàn)
迄今
(qì)
煽风点火(shàn)
2.下列关于《愚公移山》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生动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B.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一些生动的细节。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3.下列各句中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改变)。《愚公移山》
B.素(白色)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C.月色入户(窗户),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困于心,衡(同“衡”,梗塞,不顺)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告之于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而山不加增
博闻而强识
C.以残年余力
以顺为正者
D.虽我之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推动科学技术更好的发展与普及,我们今晚还将特别举行“网易科学之夜”。(将“举行”改为“举办”)
B.河北邯郸市涉县后池村因为义务上山修路,依靠双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在“后池村”后面加上“居民”)
C.在持续的高温笼罩中,使空调用电需求持续增大,北京、天津、山东等多地电网负荷刷新了历史记录。(删去“多地”)
D.我国的蘑菇种类繁多,分布在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都可以采到。(删去“分布”)
8.下列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杠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两种装土石的工具
C.寒暑易节
易:更替
D.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9.“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运用这种句式的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10.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1.下面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寡妇小孩都不如。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12.给下列各句选择正确的译句。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_____)
A.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
B.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北岸。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____)
A.于是率领子孙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B.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3)帝感其诚。(____)
A.天帝感到了他的诚心。
B.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三、字词书写
13.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万仞(_____)
惩(_____)
穷匮(______)
荷(______)担
孀妻(______)
始chèn
(_______)
箕běn(______)
kuí(______)父
lǒng(_______)断
1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冀州(______)
山北之塞(______)
出入之迂(______)
荷担者(______)
孀妻(______)
始龀(______)
穷匮(______)
亡以应(______)
一厝朔东(______)
雍南(______)
四、句子默写
15.按要求填空。
(1)《愚公移山》的体裁是_____,出自《列子》,这则故事反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而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16.填空。
《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说明了________
的道理。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_____________)
(2)聚室而谋(______________)
(3)杂然相许(______________)
(4)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_)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______________)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______________)
18.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六、课内阅读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1.文中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描写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22.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
23.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阅读文言文《愚公移山》,完成各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杂然相许(___________)
(2)汝之不惠(_______)
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6.比较寓言中的愚公事迹,说说你对链接材料里的“当代愚公精神”的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21日来到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察看林场风貌,听取武威市防沙治沙情况汇报和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介绍。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大事来抓,建设美丽中国。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27.这两段文字出自《_____》(书名),这部著作中有很多寓言,比如我们学过的《_____》等。
28.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杂然相许
②焉置土石
③始龀
④山之一毛
29.请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30.选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出一种,并指出其作用。
31.“愚公移山”结局,山并不是愚公直接移走的,但为什么他移山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依然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日新月异的当代,是否已经不需要愚公精神了?请写出理由。
阅读《愚公移山》,回答后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春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惩:(______)
(2)荷:
(______)
3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大家支持的具体表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聚室而谋曰(_______)
(2)汝之不惠(_______)
36.翻译下面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38.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阅读《愚公移山》,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且焉置土石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止有剩骨
C.汝心之固/顽固不化
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40.翻译下面句子。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1.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C.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D.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胜利,矛盾获得了解决,作为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增强了艺术效果。
42.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要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D.操蛇之神闻之
已而之细柳营
44.把“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成现代汉语。
4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目的是交代故事背景,也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众人纷纷表示赞同,唯有他的妻子认为处理土石是个难题,众人则提出了运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的对策。
C.作者有意在人物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吓坏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河曲智叟亡以应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D.帝感其诚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7.把“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成现代汉语。
4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聚集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一家人对此意见不一,他的妻子就坚决反对,认为缺乏可行性。
B.移山的工作很辛苦,敲石头,挖泥土,装在箕畚里,挑到渤海边;而且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C.河曲智叟阻止愚公移山,愚公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绝,而山不会增高加大,人力终将征服自然。
D.作者将文中两个主要人物命名为“愚公”和“智叟”,一“愚”一“智”,形成对比,耐人寻味。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惩山北之塞
(2)始龀
(3)一厝朔东
5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焉置土石?
(2)甚矣,汝之不惠!
5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愚公和智叟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B.首段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写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衬托愚公的高大形象。
C.愚公有造福千万人和子孙后代的远大抱负,有率子孙“毕力平险”的实际行动。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了愚公的宏伟抱负,这是一种封建迷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愚公移山》)
5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_________
(2)杂然相许
许:__________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___________
(4)汝心之固
固:__________
5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54.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55.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西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其春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此,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婚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娘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列子·汤问》)
5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操蛇之神闻之 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57.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8.寓言的情节设计是为寓意服务的。如果把结局设计为愚公和他的子孙们经过世代努力终于移山成功,跟借助神力搬走大山这一结局相比,哪一个更好?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愚公移山(节选)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9.解释加点字。
(1)杂然相许(_______)
(2)曾不若孀妻弱子(_______)
6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1.对“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中的“笑”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自愧不如、推崇赞叹的笑。
B.这是自命不凡、阴险狡诈的笑。
C.这是自作聪明、讥讽嘲笑的笑。
D.这是自我解嘲、真诚善意的笑。
七、对比阅读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②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成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③,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选自《愚人食盐》)
(注释)①适。到……去;②益,增加;③味败:口味败坏。
62.请解释下列加点字。
(1)杂然相许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甚矣,汝之不惠
(4)遂自念曰
6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6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体现出愚公移山的信心。
B.文章善用对比的手法。妻子与智叟语言对比,表现了妻子的担忧、关心和智叟的讽刺;孀妻弱子与智叟对比,表现了孀妻弱子的热情和智叟的冷漠。
C.阴阳,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阴,以山北水南为阳。“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北岸。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的肯定和颂扬。
65.(甲)文中“愚公”的“愚”和(乙)文中“愚人”的“愚”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④一钵⑤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之鄙有二僧》)
(注)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恃:凭借。④瓶:水瓶。⑤钵:和尚用盛饭食的器皿。
66.结合语境,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苦于
B.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C.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语言
D.越明年
明年:第二年
6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惧其不已也
其一贫,其一富
B.而山不加增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以残年余力
以告富者
D.吾欲之南海
已而之细柳军
6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69.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7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
①惩山北之塞
②汝之不惠
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④吾欲之南海
71.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72.(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第24课
愚公移山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始龀(chèn)
焦渴(kě)
箕畚(běn)
匆匆忙忙(cōng)
B.新鲜(xián)
清澈(chè)
万仞(rèn)
喜出望外(wàng)
C.荷担(hè)
膝盖(qī)
穷匮(kuì)
端端正正(duān)
D.孀妻(shuāng)
河畔(pàn)
迄今
(qì)
煽风点火(shàn)
【答案】A
【详解】
B.新鲜(xiān);
C.膝盖(xī);
D.煽风点火(shān);
故选A。
2.下列关于《愚公移山》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生动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B.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一些生动的细节。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C项表述错误,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意在突出愚公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决心。
3.下列各句中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答案】D
【详解】
A.句意是: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正确的停顿: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句意是: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正确的停顿: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句意是:河湾上的智叟讥笑着阻止他干这件事,说。正确的停顿: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句意是: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正确的停顿: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故选D。
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改变)。《愚公移山》
B.素(白色)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C.月色入户(窗户),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困于心,衡(同“衡”,梗塞,不顺)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C
【详解】
月色入户(门),欣然起行:月色照入门户,高兴的起来行走。故C错误,选C。
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B项应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项应为“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项应为“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故选A。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告之于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而山不加增
博闻而强识
C.以残年余力
以顺为正者
D.虽我之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答案】D
【解析】
【详解】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项中两个“于”分别为“向”“到”的意思;B项中两个“而”分别表转折关系和并列关系;C项中两个“以”分别为“凭借”“把”的意思;D项中两个“之”都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故选D。
7.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推动科学技术更好的发展与普及,我们今晚还将特别举行“网易科学之夜”。(将“举行”改为“举办”)
B.河北邯郸市涉县后池村因为义务上山修路,依靠双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在“后池村”后面加上“居民”)
C.在持续的高温笼罩中,使空调用电需求持续增大,北京、天津、山东等多地电网负荷刷新了历史记录。(删去“多地”)
D.我国的蘑菇种类繁多,分布在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都可以采到。(删去“分布”)
【答案】C
【详解】
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C项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此题属于主语残缺。删去“在、中”或“使”即可。
8.下列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杠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两种装土石的工具
C.寒暑易节
易:更替
D.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箕畚”在这里是词类活用,用箕畚的意思。
9.“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运用这种句式的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句子的深刻含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此句运用的是顶针的修辞,表现了愚公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的远大抱负。
10.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D.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A.正确。
11.下面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寡妇小孩都不如。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B.此句的“虽”是即使的意思。故此句翻译为:即使我死了。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二、填空题
12.给下列各句选择正确的译句。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_____)
A.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
B.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北岸。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____)
A.于是率领子孙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B.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3)帝感其诚。(____)
A.天帝感到了他的诚心。
B.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答案】1)A
(2)B
(3)B
【详解】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1)“阴”指的是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故选A。(2)“子孙荷担者三夫”指的是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故选B。(3)这句话中的“感”意思是“被……所感动”,故选B。
三、字词书写
13.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万仞(_____)
惩(_____)
穷匮(______)
荷(______)担
孀妻(______)
始chèn
(_______)
箕běn(______)
kuí(______)父
lǒng(_______)断
【答案】rèn
chéng
kuì
hè
shuāng
龀
畚
魁
陇
【解析】
试题分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仞”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陇”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1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冀州(______)
山北之塞(______)
出入之迂(______)
荷担者(______)
孀妻(______)
始龀(______)
穷匮(______)
亡以应(______)
一厝朔东(______)
雍南(______)
【答案】jì
sè
yū
hè
shuānɡ
chèn
kuì
wú
cuò
yōnɡ
【详解】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荷”在这里读四声;“厝”注意通假字音。“孀”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四、句子默写
15.按要求填空。
(1)《愚公移山》的体裁是_____,出自《列子》,这则故事反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而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1)寓言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
试题分析:(1)(2)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3)(4)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迂”“豫”“叟”“反”等字词的书写。
五、语言表达
16.填空。
《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说明了________
的道理。
【答案】列子·汤问
寓言
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_____________)
(2)聚室而谋(______________)
(3)杂然相许(______________)
(4)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_)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______________)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______________)
【答案】
(1)阻塞
(2)家
(3)纷纷地
(4)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5)肩负、扛
(6)指草木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荷”在这里读作hè,是动词,抗、肩负的意思。
18.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答案】略
【解析】此题为主观题型,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愚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显示出了愚公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体现出他的鼠目寸光。
六、课内阅读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1.文中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描写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22.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
23.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答案】
19.(1)苦于(2)顽固
20.(1)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21.
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
语言(动作)
22.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23.合乎题意即可。
【分析】
19.
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惩:苦于。
(2)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固:顽固。
20.
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1)汝,你们;毕,竭尽;平,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铲平;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指,一直。(2)穷匮,穷尽;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何苦,即“苦何”,宾语前置,愁什么。
21.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选文第一段交代了移山的原因,移山的目标,移山遇到的困难和具体行动,选文第二段则写智叟对愚公移山行为的嘲讽和怀疑,以及愚公认为自己必定会成功的态度。这里形成对比的主要是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2)结合“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可知有语言描写,结合“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知有动作描写,故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22.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明确思路:愚公移山的意义;和其意义相似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两则名称。(1)愚公移山的意义: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2)和其意义相似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有:铁杵磨针,大禹治水。
23.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明确思路:在题干的两个观点里选一个,最好选择和文本的观点一致的;陈述理由;语言要流畅。示例一:我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故事里愚公移山的举动看似不可能,可是其实是一种夸张的表现手法,生活中有许多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要我们去面对,而愚公的行为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勇敢面对,持之以恒的去努力,我们未必会如愚公一般有神明相助,但是努力本身已经是生命最大的收获,勇敢本身已经是存在的最好证明,生命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韧性。示例二:我认为愚公真愚,智叟是真聪明。假设故事的设定是真的,那么愚公最应该做的事是举家搬迁,留存全家之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而不是在老头子的坚持下与顽石耗到底。如果故事的设定是为了说理,其实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很多时候只坚持直行克服未必是好的选择,有时绕过一个弯,改换一下思路,困难就不再是困难,人生需要勇气,更需要灵活变通。
参考译文: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阅读文言文《愚公移山》,完成各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杂然相许(___________)
(2)汝之不惠(_______)
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6.比较寓言中的愚公事迹,说说你对链接材料里的“当代愚公精神”的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21日来到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察看林场风貌,听取武威市防沙治沙情况汇报和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介绍。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大事来抓,建设美丽中国。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
【答案】
24.
赞同
同慧,聪明
25.(1)苦于山北的阻塞,出来进去绕远。
(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6.愚公坚持挖山,改天换地;文中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建成绿色长城。他们身上体现的愚公精神是有坚定信念、远大志向,咬定目标,不畏艰难、持之以恒,苦干实干的精神。
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克服困难,毫不动摇地坚持干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分析】
24.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惠”同“慧”,聪明;“许”是多义词,这里是“赞许”的意思。
25.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惩(苦于)、塞(阻塞)、迂(绕远)”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易(交换,改变)、始(才)、反(同‘返’)”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6.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1)《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告诉人们:要取得成功,就要克服困难,下定决心,坚持不懈。链接材料里的“六老汉”三代人为了治沙造林,充分发扬了“远大志向、坚定信念、不畏艰难、持之以恒”愚公精神,才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
(2)从现阶段看,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要成使我们的国家变得繁荣富强,也必须坚定信念、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干下去,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在今天依然还是需要发扬愚公精神的。据此分析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27.这两段文字出自《_____》(书名),这部著作中有很多寓言,比如我们学过的《_____》等。
28.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杂然相许
②焉置土石
③始龀
④山之一毛
29.请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30.选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出一种,并指出其作用。
31.“愚公移山”结局,山并不是愚公直接移走的,但为什么他移山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依然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日新月异的当代,是否已经不需要愚公精神了?请写出理由。
【答案】
27.
列子
《两小儿辨日》或者《杞人忧天》
28.①赞同;②哪里;③换牙;④草木。
29.①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②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0.对比或者语言描写。通过智叟和愚公的对比(辩论),揭示了本则寓言的哲理,既突出了愚公的可贵精神,同时深化了主题思想。
31.虽然愚公移山的事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但却反映了当时的劳动人民“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改变大自然的雄伟气魄,所以流传至今。
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我们固然不会用那么原始笨拙的方式“移山”,但愚公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它让我们能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解析】
27.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这两段文字出自《列子》或《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我们学过的有《两小儿辨日》《杞人忧天》等。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又名《冲虚经》,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是道家重要典籍。
28.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①句意: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许:赞同。
②句意: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焉:哪里。
③句意: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④句意:山上的一根草木。毛:草木。
29.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句中重点词语:易,交换。始,才。反,同“返”,往返。
②句中重点词语:亡,同“无”,没有。应,回答。
30.
本题考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比如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语言描写。“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31.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第一问,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意志。虽然愚公移山的事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但借愚公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当时人们有着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宏伟抱负。愚公精神,堪称中华民族的一粒精神火种,所以流传至今。
第二问,示例:我们要学习和发扬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精神。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点睛】
译文: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阅读《愚公移山》,回答后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春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惩:(______)
(2)荷:
(______)
3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大家支持的具体表现。
【答案】
32.
惩:苦于
荷:肩负,扛
33.(1)你也太不聪明了!(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地步。
34.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时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众人献计献策解决运送土石的问题;邻居家的小孩跑来帮忙。
【分析】
32.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1)句意: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苦于。
(2)句意: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荷:肩负,扛。
33.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的意思:
(1)甚:太、非常;汝:你;之:助词,无实义。惠:通“慧”,聪明。
(2)之:助词,无实义;固:顽固;彻:改变。
34.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文中“杂然相许”可知,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时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从“其妻献疑曰”、“杂曰”等句子可知,众人献计献策解决运送土石的问题;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可知,还有邻居家的小孩跑来帮忙。
【点睛】
参考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聚室而谋曰(_______)
(2)汝之不惠(_______)
36.翻译下面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38.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答案】
35.
家
“惠”同“慧”,聪明。
36.(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37.B
38.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分析】
35.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室,古今异义词,家;惠,通假字,同“慧”,聪明。
36.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以,凭借;曾,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丘,土堆。如……何,对(拿、能)……怎样。(2)汝,你;心,思想;固,顽固;彻,通;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37.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B.错误。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故选B。
38.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愚公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有远大的抱负,是“大智若愚”。“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接着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愚公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有深刻认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使愚公的形象更加突出。
【点睛】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阅读《愚公移山》,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且焉置土石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止有剩骨
C.汝心之固/顽固不化
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40.翻译下面句子。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1.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C.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D.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胜利,矛盾获得了解决,作为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增强了艺术效果。
42.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答案】
39.C
40.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句式通顺即可)
41.B
42.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合理即可)
【分析】
39.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语气助词/哪里;
B.阻止/只;
C.都是“固执”的意思;
D.愁/使……痛苦;
故选C。
40.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加增,增高加大。苦,愁。
41.
B.有误,愚公的妻子没有反对移山,她只是担心。故选B。
42.
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阐述。结合内容,围绕着“愚公移山体现了坚忍不拔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愚公移山精神,体现了在困难面前,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要藐视困难,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去战胜困难。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强调这种精神,就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提倡这种精神。
【点睛】
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要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D.操蛇之神闻之
已而之细柳营
44.把“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成现代汉语。
4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目的是交代故事背景,也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众人纷纷表示赞同,唯有他的妻子认为处理土石是个难题,众人则提出了运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的对策。
C.作者有意在人物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吓坏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答案】
43.B
44.我与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45.D
【分析】
43.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且:将要/况且;
B.虽:即使/即使;
C.苦:愁/使……痛苦;
D.之:代词,这件事/动词,去,往;
故选B。
44.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重点词有:汝,你们;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汉阴,汉水南岸。
45.
D.“吓坏了天帝”错误。“帝感其诚”是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故选D。
【点睛】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河曲智叟亡以应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D.帝感其诚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7.把“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成现代汉语。
4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聚集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一家人对此意见不一,他的妻子就坚决反对,认为缺乏可行性。
B.移山的工作很辛苦,敲石头,挖泥土,装在箕畚里,挑到渤海边;而且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C.河曲智叟阻止愚公移山,愚公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绝,而山不会增高加大,人力终将征服自然。
D.作者将文中两个主要人物命名为“愚公”和“智叟”,一“愚”一“智”,形成对比,耐人寻味。
【答案】
46.B
47.示例:凭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48.A
【分析】
46.
A.且:将近/况且;
B.亡:都是通“无”,“没有”的意思;
C.固:顽固/必,一定;
D.诚:诚心/真正,确实;
故选B。
47.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以(凭借)、曾(连……都)、毛(草木)、如……何(把……怎么样)”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8.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可以看出,妻子并不是反对移山,只是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所以选项A中的“坚决反对”的理解是错误的。
【点睛】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惩山北之塞
(2)始龀
(3)一厝朔东
5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焉置土石?
(2)甚矣,汝之不惠!
5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愚公和智叟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B.首段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写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衬托愚公的高大形象。
C.愚公有造福千万人和子孙后代的远大抱负,有率子孙“毕力平险”的实际行动。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了愚公的宏伟抱负,这是一种封建迷信。
【答案】
49.(1)苦于
(2)换牙
(3)放置、安放
50.(1)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2)你也太不聪明了!
51.D
【详解】
1.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苦于。
②句意:刚刚换牙。龀,换牙。
③句意: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厝,放置,安放。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
①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安放。
②甚,严重;惠:通“慧”,聪明;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3.D.“这是一种封建迷信”错误。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故选D。
【点睛】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换牙,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愚公移山》)
5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_________
(2)杂然相许
许:__________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___________
(4)汝心之固
固:__________
5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54.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55.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答案】
52.
(1)苦于
(2)赞同
(3)肩负、扛
(4)顽固
53.(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你太不聪明了。
54.
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
语言
动作
55.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意思对即可)
【分析】
52.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惩:苦于。
(2)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许:赞同。
(3)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荷:肩负、扛。
(4)你的心真顽固。固:顽固。
53.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易:换;反,同“返”,返回;汝:你;焉:语气助词;甚:严重,太;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54.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人物描写方法。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从“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等内容可知,将愚公率领子孙们锲而不舍挖山的魄力之举与智叟冷嘲热讽、质疑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55.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文章内容分析其内在含义。开路的本义是开拓道路,联系《愚公移山》原文“北山愚公长息曰:‘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等内容,从对愚公的语言、行动描写中可知,这里的“开路”指做事要有恒心,要不艰难险阻;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等。
【点睛】
译文: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西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其春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此,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婚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娘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列子·汤问》)
5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操蛇之神闻之 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57.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8.寓言的情节设计是为寓意服务的。如果把结局设计为愚公和他的子孙们经过世代努力终于移山成功,跟借助神力搬走大山这一结局相比,哪一个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案】
56.D
57.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58.示例一:借助神力移山更好。理由:①说明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侧面表现了愚公移山的
诚心和坚定的意志(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②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现实中按照愚公的办法靠人力移山,根本不可能成功,所以只能借助于神力,这种富有想象力和浓厚神话色彩的结尾,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示例二:设计为愚公子孙后代移山成功更好。理由:①前文写愚公不肯接受妻子的质疑和智叟的劝说,坚持认为依靠子子孙孙的力量可实现移山,结尾却设计成借助神力移走了两座大山,这实际上否定了愚公的执着,不利于表现对愚公移山精神的赞美(只有将结尾设计为靠人力成功移山,才能证明愚公的坚持是正确的);②有助于表现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表达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分析】
56.
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理解。
A.动词:居住/动词:停留;
B.形容词:顽固/动词:巩固;
C.动词:愁/使动用法:使……苦恼;
D.动词:听说/动词:听说;
故选D。
57.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抓住句中关键词进行翻译,还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本题中重点词有:遂:于是;荷:扛;夫:成年男子;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58.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开放性问题,选哪种都可以。重点是理由要充分。分析结尾的好处,可从结尾与情节、结尾与人物形象以及结尾与主题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例如:神力帮助的结局更好。在情节上分析,愚公面对“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又只用“箕畚、担子”等简陋工具,人力开采,是不可能实现搬山这样的工作的。在人物形象方面,“帝感其诚”说明愚公金诚所至,“命夸娘氏二子负二山”侧面表现出愚公的坚持不懈。在主题上,通过天神帮助寄托了当时人们想要改造大自然的愿望。若选愚公子孙后代移山成功更好,理由也可从这三方面进行。虽然大山被天神移走,这也说明了愚公之前的坚持其实可能是个错误,不利于表现愚公精神
而若是改成愚公子孙靠自己的力量搬山成功,更能表现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表达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点睛】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愚公移山(节选)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9.解释加点字。
(1)杂然相许(_______)
(2)曾不若孀妻弱子(_______)
6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1.对“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中的“笑”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自愧不如、推崇赞叹的笑。
B.这是自命不凡、阴险狡诈的笑。
C.这是自作聪明、讥讽嘲笑的笑。
D.这是自我解嘲、真诚善意的笑。
【答案】
59.
许:赞同、答应
若:比得上、及
60.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61.C
【分析】
59.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许,赞同。若,一词多义,比得上。
60.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易,交换。节,季节。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61.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根据河曲智叟的语言分析其“笑”的含义。“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由此分析,“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中的“笑”是嘲笑,是轻蔑。智叟显得既傲慢又武断,自作聪明,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故选C。
【点睛】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七、对比阅读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②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成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③,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选自《愚人食盐》)
(注释)①适。到……去;②益,增加;③味败:口味败坏。
62.请解释下列加点字。
(1)杂然相许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甚矣,汝之不惠
(4)遂自念曰
6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6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体现出愚公移山的信心。
B.文章善用对比的手法。妻子与智叟语言对比,表现了妻子的担忧、关心和智叟的讽刺;孀妻弱子与智叟对比,表现了孀妻弱子的热情和智叟的冷漠。
C.阴阳,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阴,以山北水南为阳。“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北岸。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的肯定和颂扬。
65.(甲)文中“愚公”的“愚”和(乙)文中“愚人”的“愚”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
【答案】
62.(1)许(赞同)
(2)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3)惠(“惠”通“慧”,聪明)
(4)遂(于是,就)
63.(1)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2)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过了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深受其害。
64.C
65.愚公移山不惧艰险,面对质疑和嘲讽无所畏惧,所以愚公的“愚”是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执著信念;而“愚人”则是在朋友家吃饭时发现菜中加了盐才美味,回去后过度食盐导致味觉变坏。从中可以看出,“愚人”的“愚”是不懂得把握分寸,过犹不及。
【分析】
62.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
(1)句意: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许:赞同。
(2)句意: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3)句意:你简直太愚蠢了!惠:“惠”通“慧”,聪明。
(4)句意:就自言自语道。遂:于是,就。
63.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其:在“如什么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2)皆:都。然:这样。非唯:不仅。
64.
C.“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阴,以山北水南为阳”错误。应是“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南岸。故选C。
65.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甲文中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他不怕困难。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他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延续,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愚者实智。译文中“愚人”在朋友家吃饭时发现菜中加了盐才好吃,回去后一直不停地吃盐,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可据此作答。
【点睛】
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有一天到朋友家里去,主人和这位客人(一起)吃饭。这位客人嫌弃(这些菜都)淡了一点,都没有味道。主人已经听到了(他的话),于是加入了盐。愚笨的人尝了之后,特别好吃,就自言自语道:“菜这么好吃,是因为放了盐。”黄昏时回到家,母亲已备好了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取出盐,对此感到有点奇怪,只看到自己儿子唯独吃盐不吃饭菜。母亲问:“怎么可以这样呢?”他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一直不停地吃盐,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的事情都一样,过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④一钵⑤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之鄙有二僧》)
(注)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恃:凭借。④瓶:水瓶。⑤钵:和尚用盛饭食的器皿。
66.结合语境,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苦于
B.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C.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语言
D.越明年
明年:第二年
6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惧其不已也
其一贫,其一富
B.而山不加增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以残年余力
以告富者
D.吾欲之南海
已而之细柳军
6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69.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66.C
67.D
68.(1)凿石头挖泥土,用簸箕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2)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穷)和尚吗?
69.示例:愚公不愚蠢,他挖山体现的是一种锲而不舍,不放弃,有毅力,有长远打算的精神,从他不愿绕山开路,而愿意去挖山,也能看出愚公不逃避问题。他想要挖山的本质,也是为他人着想,但他挖山的行为却不值得借鉴。(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66.
C.贫者语于富者曰,语:对……说。故选C。
67.
A.代词,他们/其中;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介词,凭借/连词,来;
D.动词,到/动词,到。
故选D。
68.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箕畚: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是赋分点;(2)句中的“顾(难道)、鄙(边境)、哉(吗)”几个词是赋分点。
69.
开放性试题。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作答。本文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可从积极的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看法。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看,这种挖山的行为又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