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二)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二)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3 15:2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八上语文第二单元检测题(二)(含答案和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不辍(chuò)?
和蔼(ǎi)?
?
勉强(qiáng???
榨油(zhà)
B.周济(jì)???祖籍(jì??
韶关(sháo)???蛮横(hèng)
C.规律(lù)???妯娌(zhóu)?
?慰勉(wèi)???
溺死(nì)
D.佃农(diàn)?
仪陇(lǒng)??
豌豆(wān)???
衙门(yá)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典型???
幻稚???
仪器???
冻僵
B.炼制???
棚屋???
沸腾???
熟悉
C.氛围???
咽喉???
沉淀???
神密
D.残渣???
领域???
笼罩???
清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客厅里,各省劳模正襟危坐地等待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B.王小波是当代较有影响的作家,他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入木三分。
C.“趵突腾空”为“济南八景”之首,泉水日夜喷涌,络绎不绝。
D.学校深恶痛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4.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将领会到列夫?托尔斯泰、居里夫人等名人的光辉形象。(将“领会”改为“领悟”。)
B.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共鸣。(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共鸣”互换位置。)
C.通过学习《美丽的颜色》,使我们懂得了执着、坚强对成功的重要。(删掉“通过”或“使”。)
D.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去掉“防止”或“不”。)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育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⑤⑥⑦①④③②
B.
④⑥⑦①③②⑤
C.
④①⑦⑥⑤③②
D.
⑤⑦⑥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B.
《回忆我的母亲》是我国开国元勋朱德的作品。该文在朴实平实的叙述中,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C.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D.
艾芙·居里是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的小女儿,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课文《美丽的颜色》就是选自其撰写其母的传记《居里夫人传》。
7.名著阅读(共4分)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
任务一:赏析选文,体会特点。(2分)
内容呈现
问题探究
???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
任选一项作答。A.结合“内容呈现”中加下划线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B.结合“内容呈现”的第①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任务二:表达观点,感受精神。(2分)
??《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8.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片土地;


9.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某同学的读书摘记,并完成任务。(8分)
[摘记一]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唯一乙位传染病学科的女院士。
[摘记二]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县夏履桥村。父亲因眼疾无法劳作,全家靠母亲卖山货维持生活。初二那年,正逄困难时期,母亲决定让她辍学。正当李兰娟准备离开学校的时候,班主任突然叫住了她,问:“你自己要不要读书?”13岁的李兰娟哽咽了:“我很想读书。”班主任没让她把行李拿回家,只是给她批了一个月的假回家帮忙。母亲拿倔强的李兰娟没有办法。一个月后,性格坚毅的李兰娟又回到学校,读完了初中。
[摘记三]2003年,“非典”(SARS)爆发,李兰娟迅速行动,有效控制浙江的疫情;2020年1月18日,她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武汉必须严格“封城”的重要建议;2020年的春节,73岁的李兰娟再次临危受命,参与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防控工作;2020年1月28日,李兰娟的实验室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
(1)假如你是校报记者,即将采访李兰娟院士。请你依据摘记,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并说明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什么?(4分)
?
?
(2)学校团委欲向广大师生发出“向李兰娟院士学习”的倡议。请你结合摘记内容,选取任一角度,按示例形式,代表团委发起倡议。(4分)
示例:从“2020年春节,73岁的李兰娟再次临危受命,参与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防控工作”角度,发起“爱国敬业,勇于担责”的倡议。
?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0-13题。(每题4分,共16分)
芬芳的蜡梅花
秦湄毳
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
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
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请帮助我解决。”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有些慌神,不由歪了一下身子,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咽炎愈来愈严重了。我今年30岁,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笑了……
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他们有些泄气,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能是疲软无效的“情感搭讪”。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我说,“是吗?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
⑤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
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
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
⑧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大声大气地说,“老师,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快挖没了,再晚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果然小胖的话属实。这是一片荒园,就“藏匿”在学校附近,很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本真的自然景色让我很动心,思忖着:哪天带学生来游一回。
⑨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我激动了,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我带路给老师摘蜡梅花去!”
⑩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香,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
?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
?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我想说,此刻,我陶醉。
(选自《散文·海外版》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0.本文回忆了“我”与学生交往的几个片段,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关内容。(4分)
“我”自称患有咽炎,_______________→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蜡梅花→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
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
(2)朗读下面这句话时,“彼此”一词用重音朗读,请简析理由。
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
1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用。(4分)
1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4分)
[甲]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
(秦湄毳《芬芳的蜡梅花》)
[乙]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魏巍《我的老师》)
(1)甲、乙两段文字共同的人物描写方法是什么?
(2)分别说说你对甲段中“小胖”和乙段中“我”的行为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17题。(每题4分,共16分)
父亲的麦粒
??那年夏天的一天,偏西的太阳热劲儿刚弱下来,父亲将饭碗一推,抹把汗,就喊娘到场里收麦子。凌乱的麦秸屑很有感情地揉进父亲泛黄的短发里。一晃,父亲在打麦场上忙乎了半月多,该颗粒归仓了。六月的阳光把父亲的背心烙在了身上,父亲洗澡时,脊背呈现出醒目的背心模样,白而发亮。
??父亲和我娘我哥齐上阵,摊开的一大场麦子很快变成一堆小麦山。麦山按捺不住地弥漫着麦香的热气。我娘拢了拢湿漉漉的乱发,瞅着麦山,脸上露出了疲劳后的笑容。
?
这时,父亲伸出左手弯腰抓起一把温热的麦子,用力握了一下,伸开手掌盯了一会儿,又用右手食指来回划拉几下。
??“干透了吧?”我娘问道。父亲没有搭腔,而是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入了口中。随着颚骨的上下晃动,嘴里发出了清晰的嘎嘣嘎嘣的脆响。
??“我要的就是麦粒嚼在嘴里的嘎嘣脆响!”父亲不容置疑地说。
??“装麦!”父亲将军般地命令。面对饱满的麦子,父亲的精气神儿也是永远饱满的。
??“麦收你爹看得最重。”我娘边往簸箕里搂麦,边说,“自从跟你奶奶分家另过,年年都是这样。”
??“麦子晒干了,不会生虫。”父亲边扎麦袋口边说,“交公粮时心里也踏实。”
??“我说多少遍了,从今年起,不再交公粮啦。”我强调说。
??“你以为你是皇上,说免皇粮就免了。”父亲头也不抬,接话道。其实,父亲很为有我这个师范毕业执了教鞭的儿子骄傲的。
??我娘不置可否地笑笑,那意思是责怪我想得倒美。
??我望望仅会歪歪扭扭写出自己名字的二老,无语了。无知者无过,只是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想借今年的饱满麦子,好好出一口去年在乡粮站交公粮时受的恶气。去年排队交公粮时,有人趁父亲去厕所,把一袋掺有土坷垃的麦子,调换给了父亲。面对坷垃秕子麦,父亲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他因此受到了大喇叭的广播批评。受了奇耻大辱的父亲回来就找村主任申冤。村主任笑笑,拍拍父亲的瘦肩膀,说公粮交掉不就好了,再争论还有意思嘛。父亲叹一声,气得夜饭也没吃就蒙头睡了。睡梦中还发癔症连喊:“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十多袋麦子规矩地躺在了架子车上。父亲还跟往年一样,要提前一晚上去乡粮站排队。我娘准备好的有葱花面饼还有过夜的铺当。
??这时,我看到村主任朝我们的麦场走来。我忙向村主任招手。村主任不会不知道政策,这回看愚顽的父亲还有什么话可说。我长出了一口气。
??“老陆,今年麦子咋样?”村主任走近了,瞅着父亲问道。
??“亩产一千一二百斤吧。”父亲笑答。父亲说着就解开一袋麦子,抓出一把,说:“来,村主任你看看。”
??村主任探头看看父亲手里的麦子,点点头。
??“嘎嘣响呢。”父亲说着就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入口中。很快,嘎嘣嘎嘣的响声就从父亲嘴里传出。我看到父亲咀嚼得很有耐心很卖力很幸福。父亲的那嘴钢牙好像就是为了麦粒生长的。最终父亲很满足地咽下那口麦面,说:“村主任,我再打开一袋你看看吧。”
??“不,就跟这麦粒一样瓷实。”村主任再次点点头,说,“村里最过硬的,就是老陆了。”
??“用这样的麦子交公粮,没问题吧?”父亲胸有成竹地问道。
??“交啥公粮?”村主任一愣,望我一眼,恍然明白了什么,笑道,“呵呵,你交公粮交上瘾了吧?你不知道今年起公粮免征了吗?”
?
父亲呆若木鸡。无疑,村主任的一番话在父亲看来显得惊天动地。
??“老陆,不交皇粮就违法的时代过去啦!”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主任显然也很激动。
??“村主任,你可不敢开这样的玩笑呀!”父亲盯着村主任,小心地说。
??“连我的话你也不信?电视上都播了呢。”村主任拍拍父亲的瘦肩膀,一本正经地说,“老陆,对去年交公粮的事还放不下吧?”
??“我真咽不下这口气。”父亲哽咽着说,“我的麦子粒粒嘎嘣脆响,交恁些年公粮了从没有过二样的。”
??“老陆,别恁较真了,都过去了。”村主任安慰道。
??“看看我的麦子哪粒不嘎嘣脆响?”父亲执拗地说,“那袋土坷垃秕子麦,打人的脸呀!”
??“好了,别伤心了。”村主任再次拍拍父亲的肩膀,说,“你就用这车麦子卖了钱,买辆三轮车吧。也一把年纪了,该省点力气了。”
??“听村主任的,买辆三轮车吧。”我娘忙说。我娘望村主任一眼,说:“没见过恁一根筋的,弄啥事就怕别人吃了亏。”
?
“呵呵,谁不知道老陆!”村主任笑说,“我说老陆呀,这就是变迁。可不能坐在福中不知福。”
??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
??我娘叹一声,偎坐在了父亲的身旁。
??我知道看电视怕费电的父亲封闭了自己。父亲有的是力气,不需花钱的取之不竭的力气。
??晚饭时,父亲破例喝了二两小酒,早早地睡了。半夜里,父亲的高声喊叫把我惊醒。父亲喊道:“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我娘摇摇头,轻推了父亲一把。父亲翻翻身,呼噜声再次响起。
??如今,年迈的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村主任和我就再也听不到父亲嚼麦粒时发出的嘎嘣嘎嘣的响声了。但那嘴却成了舌头的天下,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我牵着父亲不停哆嗦的手,知道他一直很纠结公粮咋突然不让交了呢,他的那嘎嘣嘎嘣的麦粒有多失望和忧伤呀!
14.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4分)
15.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4分)
?
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
16.请结合本文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4分)
17.本文以“父亲的麦粒”为题目,请联系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8-21题。(共10分)
刷子李
冯骥才
??①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待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各行各业,皆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久了,名字反倒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
②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个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
③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不信;行内的生气,也愣说不信。
?
④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父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⑤那天,曹小三头一次跟师父出去干活,到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曹小三才知道师父派头十足。照师父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⑥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好似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似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
⑦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烟袋,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父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
⑧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父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防不住还要扫一眼。
?
⑨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父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⑩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了。奇了!曹小三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你以为别人的名气全是虚的?那是你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
???曹小三做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能明白呢!
(选自《俗世奇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18.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19.品味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父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2)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防不住还要扫一眼。
20.文章的主人公是刷子李,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曹小三?(2分)
21.刷子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2分)
三.作文。(50分)
“谢谢”,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也是最温暖的词汇。谢谢亲人,朝夕陪伴,倾情以待谢谢挫折,激人奋进,促人成长;谢谢阳光,普照万物,宽厚无私……
请以“谢谢??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2)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文体要鲜明。
(3)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4)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5)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勉强”中的“强”的正确读音是“qiǎng”。B.“祖籍”中的“籍”的正确读音是“jí”。C.“规律”中的“律”正确读音是“lǜ”。
2.【答案】B
【解析】A.“幻”应为“幼”;C.“密”应为“秘”;D.“析”应为“晰”。
3.【答案】B
【解析】A.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不合语境,故A成语运用不正确。B.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符合语境,故B成语运用正确。?C.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不符合语境,故C成语运用不正确。D.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不符合语境,故D成语运用不正确。
4.【答案】A
【解析】A.有误,词语搭配不当,应把“领会”改为“欣赏”。
5.【答案】A
【解析】此题运用排除法,⑤为总起性语句,应排在最先,排除B、C;⑥与⑦的排序根据①可得,⑥(“深思”)在前,⑦(“遐想”)在后,即可判断句子的正确排序是⑤⑥⑦①④③②。故A正确,BCD错误。
6.【答案】C
【解析】C.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故C不正确。
7.【答案】(1)A.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B.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
(2)(示例一)“人”的角度
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示例二)“疯子”的角度
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过桥。
(示例三)“神”的角度
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答案】如果你是一缕清风
?
就吹走一阵炎热【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仿写语句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语言运用试题,答案不唯一。解答此类题,需要仔细观察例句,抓住例句的句式、修辞进行仿写,语言连贯即可。就本题而言,“你是一棵小草”“你是一朵鲜花”运用了含“是”字的暗喻句;就整句来看,应运用关联词“如果……就……”,以构成排比关系。仿写时只要围绕“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这一主题,做到语意连贯、比喻恰当、结构一致即可。比如:如果你是一缕清风,就吹走一阵炎热。
9.综合性学习(8分)
(1)①(提出问题)示例:您认为今天的成就和年少时期的求学波折有怎样的关系?
②设计(此问题)目的:通过李兰娟讲述成长经历和人生经验,我们可以得到指引,自我激励。(共4分,提问2分,设计目的2分,言之成理即可)
(2)示例:①从“李兰娟少年求学经历”角度,发起“面对困难,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的倡议;②从“李兰娟少年时‘很想读书’,后来事业有成”角度,发起“立志苦读,早日成才”的倡议;③从“性格坚毅的李兰娟又回到了学校,读完了初中”角度,发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倡议;④从“面对‘非典’(SARS)爆发,李兰娟迅速行动,有效控制浙江的疫情”角度,发起“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倡议;⑤从“李兰娟的实验室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等科学贡献,发起“努力学习,用知识报国”的倡议。(共4分,结合2分,倡议内容2分,言之成理即可)
10.学生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踏雪访梅
11.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比作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如同蜡梅花一般美丽可爱,表达了“我”对学生们的喜爱之情。
2)“彼此”是指“我”和孩子们,重音强调“彼此”。老师与孩子们已经走进彼此的内心,突出了老师和学生们情感的加深。
12.①芬芳的蜡梅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芬芳的蜡梅花象征着学生们美丽的心灵;③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揭示文章情感主旨,体现“我”与孩子们温暖的师生情;⑤关联主要情节,体现主要内容。
13.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甲文中的“抹、贴、按、写”以及乙文中的“迎、敲、笑”等词可以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甲文中的“仔细”以及乙文中的“狡猾的眼光”可以看出运用了神态描写。
2)甲段:小胖将原来的“恨”用力抹掉并改成了“爱”,表现出小胖内心的转变,体现出小胖内心对“我”的接受,突出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深。乙段:“我”面对老师假装发怒时,拿起石板一迎,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14.起因:去年父亲交公粮的时候被人换了掺有土坷垃的秕麦子,受到广播批评(被冤枉)。经过:今年父亲准备用品质好的麦子来交公粮,为自己平反名声(用好麦子来雪冤),却被告知公粮免征。结果:父亲一直到老都放不下被人冤枉这件事。
15.动作描写,“一屁股坐”“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这些动作生动地写出父亲得知不用交公粮,不能洗刷自己冤情后的无奈、失望(失落)、伤心、气愤(生气)的心情。
16.①夏天太阳的热劲儿刚弱下来,父亲就到场里收麦子(父亲在打麦场上忙乎了半月多),看出父亲的勤劳;②父亲严格把关他的麦粒(父亲一遍一遍地检查麦粒),看出父亲的认真,严谨;③父亲不愿意用差的麦子交公粮,怕别人吃亏,看出父亲的淳朴、老实;④父亲一直放不下交公粮被人冤枉的事情(父亲不断地重复着“那不是我的麦子”这句话),看出父亲很爱面子(较真、固执、执拗)。
17.“父亲的麦粒”是全文的线索,全文紧紧围绕着父亲与麦粒的故事展开,推动情节发展;“麦粒”也代表着父亲的面子,含蓄点明文章主旨(或:麦粒“嘎嘣脆响”也是父亲朴实、做事认真的精神象征)。
18.内容上,介绍背景,交代“刷子李”绰号的由来;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刷子李”人物的叙写。
19.(1)“搜索”是仔细寻找的意思,突出了曹小三求证刷子李是否真有传说中那手绝活的好奇心和认真劲儿。
(2)“扫一眼”指迅速偷看一眼,表现出曹小三生怕自己看错,想仔细确认但又担心被师父发现,想看不敢看的矛盾心理。
20.曹小三的活动是文章叙事的线索;通过写曹小三,侧面表现了刷子李真有绝活(写曹小三的心理活动,衬托了刷子李的绝活名副其实)。
21.有高超的技艺,他刷过的屋子,单坐着都赛升天一般美;自信、爱炫耀,他刷浆故意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没一个白点;派头十足,做事有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且身上如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包容徒弟,善于引导,及时解答徒弟的疑惑。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