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4 12:49: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检测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
姓名:
考号:
.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托尔斯泰虽然个头矮小,长相平平,但他目光犀(xī)利,像一把锃(zèng)亮的钢刀。
B.每逢骤雨猝(cù)至,他们就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因烟窒(chì)熄。
C.我家是佃(diàn)农,生活坚苦,母亲用她的辛勤劳禄换来了我们的衣食无忧,即使到了老年,也不辍(chuò)劳作。
D.解剖(pāo)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带着眼镜,挟(jiá)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解析】B.窒(zhì),熄—息;C.坚—艰,禄—碌;D.剖(pōu),带—戴,挟(xié)。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______。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______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______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______。
感激   涂改   脱漏   纠正       
B.激动   涂改   遗漏   纠正
C.感激
添改
遗漏
订正
D.感激
添改
脱漏
订正
3.(2021·泰安)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2分)
A.中国哲学自始就关注人,其体系中的学以成人,不仅是成就全面发展的人格,更多的是成就一种技艺。
B.《全唐诗》作为一本唐诗合集,编校于清代康熙年间,收录了约二千二百余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集。
C.研制团队采用了主动悬架设计并开展了内场下陷脱困,通过主动悬架构型的变化,实现了“祝融号”的抬轮和蠕动。
D.从面对现实、面向未来的层面出发,中美双方确认了各自政府的优先事项、彼此的红线及可能的合作领域。
4.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2分)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过来说,______
,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A.不善交际不是一种缺陷
B.善于交际多么令人羡慕
C.不善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
D.交往能力不是很重要
5.为了解学生远程学习情况,某班班委设计了“调查问卷”。下面问题设计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A.网课学习的效率  
B.网课学习的时长
C.作业完成的质量
D.网课学习的地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村 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①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②,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③叶落胭脂色,荞麦④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⑤似吾乡。
【注释】①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②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③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④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红色三棱状。⑤原树:原野上的树。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颈联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和“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的春色描绘得五彩斑斓,有色有香。
C.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的拳拳思乡之情。
【解析】B.是山野秋色而不是春色。
7.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赏析这两句诗妙在何处。(2分)
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10分)
灵壁张氏园亭记(节选)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②。蒲苇莲芡③,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汴水。②岩阜:假山。③芡:水生植物。
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倦( 感到疲倦 )
(2)凡( 总共 )
(3)忍( 忍心 )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
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
(2)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
10.本文结尾部分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透露出作者寄情山水、随缘自适、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三)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王绩在《野望》中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的句子是:__牧人驱犊返__,__猎马带禽归__。
(2)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中以一问一答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的句子是:__岂不罹凝寒__?__松柏有本性__。
(3)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觉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__高峰入云__,__清流见底__。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2021·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15题。(20分)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①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②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
③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④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⑤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⑥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⑦贵族是什么?不是世代因袭的爵位,也不是显赫的权势,真正的贵族,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有一腔实现理想信仰的热血,有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⑧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面前,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⑨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⑩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12.具体分析文章第⑧~⑨段所展现的方志敏的形象。(6分)
文章第⑧~⑨段通过回忆读《清贫》的感悟,想象方志敏拒绝逃生、最后被俘,并在敌人刺刀面前临危不惧,冷嘲热讽的情景,以及联想《牛虻》中亚瑟被执行枪决的情节,展现了方志敏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形象。
13.结合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谈谈你对“高贵的清贫”的理解。(5分)
①高贵的清贫,是指放弃了富裕的物质生活,追求精神上高贵的清贫。②高贵的清贫,是指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为了明天不再清贫的清贫。
14.梳理文中所使用的材料,简要分析文章选材的特点。(5分)
文章围绕中心“高贵的清贫”选取了一系列材料,如:探访故居、听朋友介绍、回顾所知故事、描述所见照片、回忆读书感悟、联想小说人物等,材料丰富多样,有代表性。
15.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4分)
示例:此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贵族是什么”的问题,强调了“真正的贵族”的含义,增强了语言气势。
(二)(2021·怀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7题。(10分)
【材料一】多条技术路线并举是我国新冠疫苗研发的布局,目前已有灭活和病毒载体两条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获批上市。
新冠疫苗有的打三针,有的打两针,有的打一针,这是因为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特性不同。但其目的只有一个:保障效果和安全性。
虽然制备方法、接种程序上各不相同,但目前投入接种的在接种方式(上臂三角肌注射)、年龄范围(18周岁及以上)、安全性和最终免疫效果(均满足世卫组织和我国药品审评中心CDE的保护效力要求)方面几乎是一致的。
【材料二】近期中国内地出现疫情散发病例,疫苗接种意愿也随之上升。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28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60
299.1万剂次。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疫苗接种有两个保护效果:第一,是对疫苗接种的个体产生的保护效果;第二,在人群当中,当接种的个体达到一定比例时就能够形成对群体的保护,这个叫做群体免疫概念。群体免疫对不同的传染病所需要的接种率的临界值是不一样的,传染性越强,需要接种的比例就越高,像新冠,它需要接种率达到人群的70%、80%,才能产生群体保护效果。
【材料三】第74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于2021年5月24日召开。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在大会上发言,呼吁各方团结抗疫,确保疫苗、诊断试剂等公共产品公平可及,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多位与会国代表感谢中国援助抗疫。塞内加尔、塞拉利昂、东帝汶等国代表感谢中国援助的新冠疫苗,并称新冠疫苗作为强有力的疫情应对工具,可以帮助各国控制疫情、恢复经济。墨西哥、乌干达、尼日尔等国代表称,中国在抗疫进程中为他们提供了巨大支持,不仅分享了最初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还推动了这些国家的新冠疫苗接种进程。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4分)
A.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制采用多种技术路线,已投入接种的疫苗其安全性、有效性都是相对可靠的。
B.虽然新冠疫苗在制备方法、接种程序上不尽相同,但在接种方式,免疫效果方面都完全是一致的。
C.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因此要形成有效的群体免疫屏障,需要实现更高的新冠疫苗接种率。
D.世界各国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无法独善其身,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要各界各国的参与。
【解析】原文表述是“几乎是一致的”。
17.依据材料三,请说说中国在全球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哪些做法体现了大国担当?(6分)
呼吁各方团结抗疫;援助多国抗疫疫苗;分享最初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
四、名著阅读(10分)
18.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五猖会》里讲到作者在故乡看大戏,戏里的无常颇具人情味。阿嫂死了儿子,十分悲伤,无常同情阿嫂,放其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阎王捆打四十鞭。
B.《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虽然给人的普遍印象是好吃懒做、偷奸耍滑,但在“智激美猴王”中却表现出了忠勇善良又不失机智聪明的一面。
C.《海底两万里》描绘了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下海、自由翱翔的梦想。
D.《红星照耀中国》中提到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如一家被灭口66人,让作者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徐海东;觉得别人唱歌花费太多时间的电气专家朱作其。
【解析】应为《无常》。
19.(2021·绍兴)为献礼建党百年,班级开展了《红星照耀中国》综合性学习,小组打算制作微纪录片《周恩来》。有同学不理解下面这一剧本选材,提出了疑问:介绍“造反者”周恩来,为什么要拍摄他的家庭背景?请你结合作品帮助释疑。(3分)
【家庭背景】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甚至真的喜爱现代文学!),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造反者》)
首先,这是周恩来真实的家庭背景,能体现微纪录片(纪实作品)的真实性。其次,与《红星照耀中国》中许多革命者出身贫苦不同,周恩来是一个“书生出生的造反者”,知识与信仰完全一致。为民族解放而背弃封建官僚阶级,能体现他革命决心的坚定。书中另外写到他成功发动上海工人起义,特意点明他是个大资产阶级家庭的子弟,同工人阶级素无接触,以此突出他的革命决心和领导能力。
20.《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4分)
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过桥。
五、写作(50分)
21.请以“感动在心中荡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检测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
姓名:
考号:
.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托尔斯泰虽然个头矮小,长相平平,但他目光犀(xī)利,像一把锃(zèng)亮的钢刀。
B.每逢骤雨猝(cù)至,他们就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因烟窒(chì)熄。
C.我家是佃(diàn)农,生活坚苦,母亲用她的辛勤劳禄换来了我们的衣食无忧,即使到了老年,也不辍(chuò)劳作。
D.解剖(pāo)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带着眼镜,挟(jiá)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______。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______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______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______。
感激   涂改   脱漏   纠正       
B.激动   涂改   遗漏   纠正
C.感激
添改
遗漏
订正
D.感激
添改
脱漏
订正
3.(2021·泰安)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哲学自始就关注人,其体系中的学以成人,不仅是成就全面发展的人格,更多的是成就一种技艺。
B.《全唐诗》作为一本唐诗合集,编校于清代康熙年间,收录了约二千二百余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集。
C.研制团队采用了主动悬架设计并开展了内场下陷脱困,通过主动悬架构型的变化,实现了“祝融号”的抬轮和蠕动。
D.从面对现实、面向未来的层面出发,中美双方确认了各自政府的优先事项、彼此的红线及可能的合作领域。
4.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过来说,______
,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A.不善交际不是一种缺陷
B.善于交际多么令人羡慕
C.不善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
D.交往能力不是很重要
5.为了解学生远程学习情况,某班班委设计了“调查问卷”。下面问题设计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网课学习的效率  
B.网课学习的时长
C.作业完成的质量
D.网课学习的地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村 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①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②,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③叶落胭脂色,荞麦④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⑤似吾乡。
【注释】①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②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③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④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红色三棱状。⑤原树:原野上的树。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颈联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和“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的春色描绘得五彩斑斓,有色有香。
C.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的拳拳思乡之情。
7.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赏析这两句诗妙在何处。(2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10分)
灵壁张氏园亭记(节选)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②。蒲苇莲芡③,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汴水。②岩阜:假山。③芡:水生植物。
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倦( 
 )
(2)凡( 
 
)
(3)忍( 
 )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
.
(2)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
10.本文结尾部分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
(三)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王绩在《野望》中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的句子是:


(2)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中以一问一答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的句子是:


(3)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觉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2021·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15题。(20分)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①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②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
③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④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⑤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⑥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⑦贵族是什么?不是世代因袭的爵位,也不是显赫的权势,真正的贵族,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有一腔实现理想信仰的热血,有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⑧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面前,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⑨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⑩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12.具体分析文章第⑧~⑨段所展现的方志敏的形象。(6分)
13.结合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谈谈你对“高贵的清贫”的理解。(5分)
14.梳理文中所使用的材料,简要分析文章选材的特点。(5分)
15.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4分)
(二)(2021·怀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7题。(10分)
【材料一】多条技术路线并举是我国新冠疫苗研发的布局,目前已有灭活和病毒载体两条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获批上市。
新冠疫苗有的打三针,有的打两针,有的打一针,这是因为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特性不同。但其目的只有一个:保障效果和安全性。
虽然制备方法、接种程序上各不相同,但目前投入接种的在接种方式(上臂三角肌注射)、年龄范围(18周岁及以上)、安全性和最终免疫效果(均满足世卫组织和我国药品审评中心CDE的保护效力要求)方面几乎是一致的。
【材料二】近期中国内地出现疫情散发病例,疫苗接种意愿也随之上升。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28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60
299.1万剂次。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疫苗接种有两个保护效果:第一,是对疫苗接种的个体产生的保护效果;第二,在人群当中,当接种的个体达到一定比例时就能够形成对群体的保护,这个叫做群体免疫概念。群体免疫对不同的传染病所需要的接种率的临界值是不一样的,传染性越强,需要接种的比例就越高,像新冠,它需要接种率达到人群的70%、80%,才能产生群体保护效果。
【材料三】第74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于2021年5月24日召开。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在大会上发言,呼吁各方团结抗疫,确保疫苗、诊断试剂等公共产品公平可及,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多位与会国代表感谢中国援助抗疫。塞内加尔、塞拉利昂、东帝汶等国代表感谢中国援助的新冠疫苗,并称新冠疫苗作为强有力的疫情应对工具,可以帮助各国控制疫情、恢复经济。墨西哥、乌干达、尼日尔等国代表称,中国在抗疫进程中为他们提供了巨大支持,不仅分享了最初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还推动了这些国家的新冠疫苗接种进程。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制采用多种技术路线,已投入接种的疫苗其安全性、有效性都是相对可靠的。
B.虽然新冠疫苗在制备方法、接种程序上不尽相同,但在接种方式,免疫效果方面都完全是一致的。
C.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因此要形成有效的群体免疫屏障,需要实现更高的新冠疫苗接种率。
D.世界各国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无法独善其身,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要各界各国的参与。
17.依据材料三,请说说中国在全球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哪些做法体现了大国担当?(6分)
四、名著阅读(10分)
18.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猖会》里讲到作者在故乡看大戏,戏里的无常颇具人情味。阿嫂死了儿子,十分悲伤,无常同情阿嫂,放其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阎王捆打四十鞭。
B.《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虽然给人的普遍印象是好吃懒做、偷奸耍滑,但在“智激美猴王”中却表现出了忠勇善良又不失机智聪明的一面。
C.《海底两万里》描绘了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下海、自由翱翔的梦想。
D.《红星照耀中国》中提到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如一家被灭口66人,让作者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徐海东;觉得别人唱歌花费太多时间的电气专家朱作其。
19.(2021·绍兴)为献礼建党百年,班级开展了《红星照耀中国》综合性学习,小组打算制作微纪录片《周恩来》。有同学不理解下面这一剧本选材,提出了疑问:介绍“造反者”周恩来,为什么要拍摄他的家庭背景?请你结合作品帮助释疑。(3分)
【家庭背景】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甚至真的喜爱现代文学!),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造反者》)
20.《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4分)
五、写作(50分)
21.请以“感动在心中荡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