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9-14 13:5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1.5.4全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浙教版
八年级上
新知导入
A
B
C
D
E
F
已知,AB=DE
,∠A=∠D,
请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F.
∠C=∠F
如图: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
已知:∠A=∠A′,∠B=∠B′,AC=A′C′
求证:△ABC≌△A′B′C′
证明:∵∠A=∠A′, ∠B=∠B′
又∠A+∠B+∠C=180°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同理∠A′+∠B′+∠C′=180°

∠C=∠C′.
在△ABC和△A′B′C′中
 ∠A=∠A′

AC=A′C′
∠C=∠C′

△ABC≌△A′B′C′(ASA.)
A
B
C
B’
A’
C’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4):
A
B
C
D
E
F
几何语言:
在△ABC和△DEF中,

∠C=∠F
∠A=∠D,
AB=DE


△ABC≌△DEF(AAS)
有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ASA)
(AAS)
A
B
C
D
E
F
A
B
C
D
E
F
“ASA”与
“AAS”的不同
例6
点P是∠BAC的平分线上的一点,PB⊥AB

PC⊥AC,
说明PB=PC
的理由.
P
A
B
C

∴△APB
≌△APC
(AAS)
∴PB=PC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解:∵PA是∠BAC的平分线(已知)
∴∠PAB=∠PAC
(角平分线的定义)
∵PB⊥AB,PC⊥AC
(已知)
∴∠ABP=∠ACP=90°
在△APB与△APC中,
∠PAB=∠PAC
∠ABP=∠ACP
AP=AP
(公共边)
例题讲解
课堂达标
如图,AD是△ABC的中线,过C,B分别作AD及AD的延长线的垂线CF,BE.
求证:BE=CF.
A
B
C
D
E
F
要证明BE=CF,可根据中线及垂线的定义和对
顶角的性质来证明△BDE和△CDF全等.
导引:
∵AD是△ABC的中线,∴BD=CD.∵CF⊥AD,
BE⊥AE,∴∠CFD=∠BED=90°.
在△BDE和△CDF中,

∴△BDE≌△CDF(
AAS
)∴BE=CF.
证明:
∠CFD=∠BED
∠CDF=∠BDE
BD=CD
A
B
C
D
E
F
课堂达标
知识讲解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A
B
C
P
∵点P是∠BAC的平分线上的一点,
且PB⊥AB

PC⊥AC,
∴PB=PC(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几何语言
例7
已知:如图,AB∥CD
,PB和PC分别平分∠ABC和
∠DCB,AD过点P,且与AB垂直
.
求证:PA=PD
A
B
C
D
P
导引:
由AB//CD,AD丄AB,可得AD丄CD,则PA,PD
的长分别是点
P到AB,CD的距离.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知,它们与点P到BC的距离相等.
因此,
可先作出点P到BC的垂线段
.
E
例题讲解
证明:
如图
,
作PE丄BC于点E.
∵AB//CD(已知),
∴∠BAD
+
∠CDA
=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D丄
AB(已知),

∠BAD
=90°(垂直的定义).


CDA
=
180°-

BAD=
180°-90°
=
90°.

AD丄CD(垂直的定义).

PB平分∠
ABC
(已知),
∴PA=PE(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同理,PD=PE.
∴PA=PD.
A
B
C
D
P
E
课堂小结
1.
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
2.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课堂练习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
两角对应相等,且一条边也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
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
有两个角与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B
(2)
如图,已知BD⊥AC于点D,CE⊥AB
于点E,BD=EC,
则△ABD
≌△ACE,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
)
A.
ASA
B.
SAS
C.
AAS
D.
以上都不对
1.
选择题
C
A
B
C
D
E
课堂练习
如图所示,M是∠AOB的平分线OM上的一点,ME⊥OB,
且ME=2
cm,则M到OA的距离MD=

2cm
(2)
如图,AB与CD相交于点O,且∠A=∠B,AC=BD,那
么△ACO≌
,理由是

(3)如图,△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点
D,CD=4cm,则点D到AB的距离为

△BDO
AAS
2.
填空题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A
B
E
D
O
M
A
B
C
D
O
A
B
C
D
4cm
课堂练习
解:∵∠B+∠BAD=∠1+∠CDE,∠B=∠1,
∴∠BAD=∠CDE.
在△ADB和△DEC中,

∴△ADB≌△DEC(AAS).
∠BAD=∠CDE
∠B=∠C
AD=DE
3.
如图,在△ABC中,∠B=∠C,点D,E分别在BC,AC边
上,且∠1=∠B,AD=DE
.
求证:△ADB≌△DEC.
导引: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出∠BAD=∠CDE.
A
B
D
C
E
1
课堂练习
4.
如图,BD为∠ABC的平分线,AB=CB,点P在BD上,
PM⊥AD于点M,PN⊥CD于点N,说明PM=PN的理由.
导引: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先证△ABD≌△CBD,
从而推出∠ADB=∠CDB.
解:∵BD平分∠ABC,
∴∠ABD=∠CBD.
又∵AB=CB,BD=BD,
∴△ABD≌△CBD(SAS).
∴∠ADB=∠CDB.
又∵PM⊥AD,PN⊥CD,
∴PM=PN.
A
B
C
D
P
M
N
课堂练习
5.
如图,已知△ABC≌△A1B1C1,AD,A1D1分别是△ABC
和△A1B1C1的高.求证:AD=A1D1.
导引:
要证AD=A1D1,只需证明AD与A1D1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
等,比如放在△ABD与△A1B1D1中.已知△ABC≌△A1B1C1,
相当于已知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在证明的过
程中,可根据需要,选取其中一部分相等关系.
A
B
C
D
B1
D1
C1
A1
解:∵△ABC≌△A1B1C1,∴AB=A1B1,∠B=∠B1.
∵AD,A1D1分别是△ABC,△A1B1C1的高线,
∴∠ADB=∠A1D1B1=90°.
在△ABD和△A1B1D1中,

∴△ABD≌△A1B1D1(AAS).∴AD=A1D1.
∠B=∠B1.
∠ADB=∠A1D1B1
AB=A1B1
A
B
C
D
B1
D1
C1
A1
课堂练习
6.
如图,线段AC与线段BD交于点O,连结AB,BC,CD.
若∠A=∠D,AB=DC,求证:∠1=∠2.
解:在△AOB和△DOC中,

∴△AOB≌△DOC(AAS).
∴OA=OD,OB=OC.
∴OA+OC=OD+OB,即AC=DB.
在△DCB和△ABC中,

∴△DCB≌△ABC(SAS).∴∠1=∠2.
∠AOB=∠DOC
∠A=∠D
AB=DC
AC=DB
AB=DC
∠A=∠D
A
B
C
D
O
1
2
作业布置
作业本
课本作业题3.4.5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