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题(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题(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5 08:54:2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检测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
姓名:
考号:
.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三峡两岸重峦(luán)叠障,隐天蔽(bì)日,景色好不壮观。
B.《神奇的汉字》节目通过妙趣横生的汉字游戏和详细生动的汉字讲解,对汉字追本朔(sù)源,演译了中国文化的精髓(suí)。
C.“唐代是诗的时代。”唐诗流派众多,名家倍出,佳作迭(dié)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diān)峰。
D.《富春山居图》用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把浩渺(miǎo)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lín)漓尽致。
【解析】A.障—嶂;B.朔—溯,译—绎,髓(suǐ);C.倍—辈。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伏尔泰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______战胜暴力,以______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______战胜顽固,以______战胜愚昧。
微笑   嘲笑   真理   坚毅       
B.微笑   嘲笑   坚毅   真理
C.嘲笑
微笑
真理
坚毅
D.嘲笑
微笑
坚毅
真理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2分)
A.赣深高铁建成通车后,赣州到深圳的通行时间将比原来缩短一倍以上。
B.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稳居全国前列。
C.我们不停不歇,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速度,快速疾驰向前。
D.要改变学习的状态,就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切忌不要打“疲劳战”。
【解析】A.搭配不当,“缩短”不能与倍数搭配;C.成分赘余,将“快速”删去;D.否定不当,删去“切忌”或“不要”。
4.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D)(2分)
平原上的油菜花,那无边无际的金黄,像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诗,随着风的轰轰烈烈的旋律,一直奏响到与蓝天相接的地方。________你看,一层层梯田把一道道金黄从山洼托向山腰,好似在青山之间挂上了一幅金色的油彩。在这金黄之中,又涂抹着一片片粉墙黛瓦,舞动着一条条银练般的小溪,灵动中透着妩媚,斑斓中浸着诗意。
A.平原的油菜花,比起山区的油菜花是另一番景象。
B.比起平原来,山区的油菜花娇小柔美,素雅稚嫩。
C.平原的油菜花,与山区的油菜花比较起来,有一种壮阔之美。
D.比起平原来,山区的油菜花又是另一番景象。
5.某中学文学社拟举行“为抗疫者赠言”活动,下面赠言最适合群体的一项是
(A)
(2分)
A.着黄衫,未曾辜负白衣天使;怀纯良,始终温暖逆行英雄。
B.雷厉风行,开拓人工肝技术;大医仁心,冲锋新冠状疫情。
C.耄耋之年,依然冒死犯险境;科学求是,始终悬壶济危世。
D.为歌,“天路”引领雪域天堂;从善,爱心点亮美好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①
白居易
邯郸驿②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③。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年)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那时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②驿: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出差的官员中途歇息的地方。③远行人:指诗人自己。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首句点明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由于冬至日是唐朝重要的节日,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B.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景,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C.第三句写诗人对家中人深夜久坐的想象,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还围坐在灯前的情景。
D.末句主要写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返乡,也表现了诗人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不能回家的无赖和伤感。
【解析】末句“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返乡”说法错误,表现家人对远游之人的牵挂和怀念。
7.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2分)
作者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10分)
二十二日,晨起,风止雨霁。上午,同静闻①出瞻岳门,越草桥,过绿竹园。桃花历乱,柳色依然,不觉有去住②之感。入看瑞光不值,与其徒入桂花园,则宝珠盛开,花大如盘,殷红密瓣,万朵浮团翠之上,真一大观。徜徉久之,不复知身在患难中也。望隔溪坞内,桃花竹色,相为映带③,其中有阁临流,其巅有亭新构,阁乃前游所未入,亭乃昔时所未有缀④。急循级而入,感花事之芳菲,叹沧桑之倏忽。登山踞巅亭,南瞰湘流,西瞻落日,为之怃然。乃返过草桥,再登石鼓。由合江亭东下,濒江观二竖石。乃二石柱,旁支以石,上镌对联,一曰:“临流欲下任公钓。”一曰:“观水长吟孺子歌。”非石鼓也。两过此地,皆当落日,风景不殊,人事多错,能不兴怀!
(选自《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五》)
【注释】①静闻:与后文的“瑞光”都是人名。②去住:离开和停留的意思。③映带:景物互相衬托。④亭乃昔时所未有缀:意思是亭子在昔时还没有建立起来。缀,点缀。
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越( 跨过 )
(2)值( 遇见 )
(3)临( 靠近,面对 )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徜徉久之,不复知身在患难中也。
安闲自在地游玩了很久,(竟然)不再觉得身在忧患之中啊!
(2)阁乃前游所未入。
楼阁是先前游玩时没有进去过的。
10.概述短短一日内作者的游览经历,以及观览了哪些景色。(3分)
过绿竹园见桃红柳绿;入桂花园内看宝珠盛开;远望隔溪坞内的美丽景象;登山顶亭内俯瞰湘流、瞻望落日;登石鼓山观二竖石及所刻对联。
(三)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写春水初生,勾勒出西湖早春轮廓的句子是:“__孤山寺北贾亭西__,__水面初平云脚低__。”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的句子是:“__征蓬出汉塞__,__归雁入胡天__。”
(3)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游鱼细石__,__直视无碍__。”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15题。(20分)
寂寞林公
胡文彬
①五月的福州,赤日炎炎。我辗转于长街短巷,无心看它的繁华与热闹,反复打听的只是两个人的故居和纪念馆,一是林公则徐,一是林公觉民。然而,问酒店白领,茫然;问汽车司机,摇头;问商店店员,不晓;问过往行人,更是不知。于是,我像无头苍蝇似的坐着公共汽车沿主要街道搜寻。皇天不负有心人,位于澳门路16号的林则徐纪念馆终于让我化焦灼为惊喜!
②始建于1905年的林文忠公祠,现为林则徐纪念馆。红墙,木楼,江南式园林,倒也清幽。里面展出林则徐的生平业绩、字画著作。我怀着无限敬意一一瞻仰了树德堂、御碑亭及弥漫着书香气的展室,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字字力透纸背。厚厚的林则徐文集,灵动飘逸的林公手迹——“清风明月不用一钱,静坐读书各得半日”,天赋才华。林则徐本可以做一个闲雅从容的艺术家,是历史的风雨、民族的灾难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③静极了的树德堂里光线幽暗,眼睛好一会才适应。我睁大眼睛仰望肃穆端坐的林公塑像,感受着他的苦痛,他的如墙如山的沉默,沉默的外表里翻卷着岁月的波光与血光,凝重与沉重。御碑亭里三石碑高耸,载着咸丰皇帝在林公身后所作的高度评价。想到他身前本是经天纬地的民族英雄,却遭遇罪臣命运;想到他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充军的边塞之地,殚精竭虑,造福一方百姓;想到世界的进步,竟常常是以牺牲优秀者为代价,不禁悲从中来。
④大惑不解的是,与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观者如潮的情形相比,林则徐纪念馆却门可罗雀。寥寥无几的几个外地人匆匆浏览,其中一个中年男子刚走到拱形的门洞下,手机响了,于是对着林公的祠堂肆无忌惮地大声呵斥着。卖门票的老人睡眼蒙眬,庭院里的空气冷清得令人寒颤。显然,昔日英雄林则徐,已渐渐被许多人冷落淡忘。寂寞林公,150多年前,可是声震寰宇叱咤风云之人,一面迎着海风猎猎飘扬的大纛,以他为鉴曾验证过人性的深度、爱国的情怀与生命的壮美啊!
⑤心事重重地走出林则徐纪念馆,我到处打听林觉民的故居,终不能如愿,找不到任何标志,有人竟像看稀有动物似的从头到脚打量我。我寻找林觉民,不仅因为他是我崇拜的才女林徽因的叔叔,他的故居后来是冰心的祖屋,还因为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一位被两广总督张鸣岐惊为天人、直呼“真奇男子也”的血性男子汉,一位有情有义的大丈夫。这位在日本攻读哲学四年、满腹经纶的福州青年,发现要拯救危如累卵的祖国,哲学是无力的,只有仗剑而起,以死报国。广州起义中他腰部中弹,力竭被捕。在刑堂上,热血男儿林觉民慷慨陈词,痛斥腐败,吁请救国救民。人生的最后一个舞台,他的表演是何等的精彩!我多想亲眼看看他24岁就义前写在一方手帕上的《与妻书》真品:“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此文选入中学课本,因此,据说参观他故居的主要是学生。林公觉民的形象已淡出成人世界,独自寂寞在岁月深处。
⑥黯然间心有不甘地再询问林则徐墓、严复墓,回答没对外开放。偌大一座孔庙呢,空空如也,据说等待装修。
⑦如果只有赚钱的热闹,而没有文化的繁荣,没有拥戴崇仰民族精英的风尚,富贵气有了,世俗气有了,可雅气没了,文气没了,此乃大不幸也。
⑧但愿我的所闻所叹只是管窥一豹,杞人忧天。(选文有改动)
12.阅读第①~③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凝重”“沉重”的感受。(5分)
①民众对历史英雄的淡忘;②林则徐的民族精神使“我”肃然起敬;③感受到民族英雄承受的苦痛,经历的磨难;④由林则徐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事,想到世界的进步常常以牺牲优秀者为代价。
13.联系林则徐、林觉民的业绩,谈谈你对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5分)
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往往历经磨难,牺牲自己推动社会进步,用其精神教育后人。表达了对优秀人物的崇敬和对其遭遇的痛惜之情。林则徐推行禁烟,功勋巨大,却遭遇罪臣命运;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被捕牺牲,献出年仅24岁的生命。
14.品味语言。(6分)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怀着无限敬意一一瞻仰了树德堂、御碑亭及弥漫着书香气的展室,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教科书。
该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且高度评价了林则徐纪念堂具有的教育意义,同时表达出对林则徐民族精神的崇敬之情。
(2)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有人竟像看稀有动物似的从头到脚打量我。
“打量”本义是仔细地察看,这里指人们对“我”打听林觉民故居一事感到奇怪。可见人们对民族英雄的陌生、淡忘,流露出“我”对这种现象的忧虑。
15.结合全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①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英雄的崇敬、赞美之情;②表达了对民族英雄被民众淡忘的悲伤、痛惜之情;③表达了对当今社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担忧;④表达了作者希望社会能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学习、传承。
(二)(2021·长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7题。(10分)
【材料一】①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点是多元交汇。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步汇合为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
②中国农业文化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它们大体以长城为界,在地区上相互分立,在经济上却相互依存。农耕文化始终居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被农耕文化融合。在农耕文化内部,又有北方的旱地的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其形成以秦岭、淮河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基础,其发展有赖于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中唐以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
③中国农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本质上是人们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克服不利因素而创造的农艺。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汇农业体系的产物。各地区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和发展。精耕细作传统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与封建地主制有关。在这种制度下,自耕农和佃农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们只能采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这也就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重要原因。
(选自《中国古代农业》,商务印书馆,有改动)
【材料二】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1996年,中国农业部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走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记录。目前该计划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
000公斤、1
100公斤。2020年11月,由该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
500公斤大关。《自然》杂志发文,认为中国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在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选自《长沙晚报》,有改动)
【材料三】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的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需要有一批从事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与研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中国人手中”。
(选自《穿越时空的价值印记》,有改动)
16.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D )(4分)
A.中国农业文化经过多元交汇,最终汇合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
B.随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合交流,游牧文化已被农耕文化替代。
C.南方水田文化一直在中国农业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
D.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需走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传统相结合的道路。
17.立志学农的小文同学想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请你结合上面材料,向她简单介绍。(6分)
示例: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从长远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要有粮食种植方面专家的参与,这样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四、名著阅读(10分)
18.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
它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位叫尼摩的船长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诺第留斯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
B.《五猖会》中,“父亲”严厉而尽责,他能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支持。
C.老舍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骆驼祥子》创造性地运用了北京市民的口语,给通俗朴素的文字增添了“亲切、恰当、活泼的味儿”,使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小说的地方特色。
D.《红星照耀中国》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记录了作者的行程见闻。在叙事中,作者使用第一人称,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书中,增加了真实感。
19.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了中共领导儿时回忆的情况时,认识到了毛泽东的叛逆性。其实,中共领导中早时就有叛逆和革命精神的不止一个。请结合原著内容,再写出一个人物的叛逆或革命精神的表现。(3分)
徐海东。上学时他受到地主或商人子弟欺负时,就跟他们打架;在窑厂当工人时,他准备以罢工反对厂主克扣工钱置办赔礼道歉的酒席。
20.你怎样理解著名新闻记者白修德对《红星照耀中国》的书评“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4分)
白修德用形象的比喻肯定了《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作品的巨大成就。以“发现新大陆”作比,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第一次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斯诺是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
五、写作(50分)
21.请以“尴尬——別样的生活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检测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
姓名:
考号:
.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三峡两岸重峦(luán)叠障,隐天蔽(bì)日,景色好不壮观。
B.《神奇的汉字》节目通过妙趣横生的汉字游戏和详细生动的汉字讲解,对汉字追本朔(sù)源,演译了中国文化的精髓(suí)。
C.“唐代是诗的时代。”唐诗流派众多,名家倍出,佳作迭(dié)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diān)峰。
D.《富春山居图》用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把浩渺(miǎo)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lín)漓尽致。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伏尔泰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______战胜暴力,以______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______战胜顽固,以______战胜愚昧。
微笑   嘲笑   真理   坚毅       
B.微笑   嘲笑   坚毅   真理
C.嘲笑
微笑
真理
坚毅
D.嘲笑
微笑
坚毅
真理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赣深高铁建成通车后,赣州到深圳的通行时间将比原来缩短一倍以上。
B.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稳居全国前列。
C.我们不停不歇,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速度,快速疾驰向前。
D.要改变学习的状态,就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切忌不要打“疲劳战”。
4.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平原上的油菜花,那无边无际的金黄,像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诗,随着风的轰轰烈烈的旋律,一直奏响到与蓝天相接的地方。________你看,一层层梯田把一道道金黄从山洼托向山腰,好似在青山之间挂上了一幅金色的油彩。在这金黄之中,又涂抹着一片片粉墙黛瓦,舞动着一条条银练般的小溪,灵动中透着妩媚,斑斓中浸着诗意。
A.平原的油菜花,比起山区的油菜花是另一番景象。
B.比起平原来,山区的油菜花娇小柔美,素雅稚嫩。
C.平原的油菜花,与山区的油菜花比较起来,有一种壮阔之美。
D.比起平原来,山区的油菜花又是另一番景象。
5.某中学文学社拟举行“为抗疫者赠言”活动,下面赠言最适合群体的一项是


(2分)
A.着黄衫,未曾辜负白衣天使;怀纯良,始终温暖逆行英雄。
B.雷厉风行,开拓人工肝技术;大医仁心,冲锋新冠状疫情。
C.耄耋之年,依然冒死犯险境;科学求是,始终悬壶济危世。
D.为歌,“天路”引领雪域天堂;从善,爱心点亮美好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①
白居易
邯郸驿②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③。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年)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那时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②驿: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出差的官员中途歇息的地方。③远行人:指诗人自己。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点明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由于冬至日是唐朝重要的节日,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B.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景,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C.第三句写诗人对家中人深夜久坐的想象,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还围坐在灯前的情景。
D.末句主要写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返乡,也表现了诗人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不能回家的无赖和伤感。
7.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2分)
_
_
_
_
_
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10分)
二十二日,晨起,风止雨霁。上午,同静闻①出瞻岳门,越草桥,过绿竹园。桃花历乱,柳色依然,不觉有去住②之感。入看瑞光不值,与其徒入桂花园,则宝珠盛开,花大如盘,殷红密瓣,万朵浮团翠之上,真一大观。徜徉久之,不复知身在患难中也。望隔溪坞内,桃花竹色,相为映带③,其中有阁临流,其巅有亭新构,阁乃前游所未入,亭乃昔时所未有缀④。急循级而入,感花事之芳菲,叹沧桑之倏忽。登山踞巅亭,南瞰湘流,西瞻落日,为之怃然。乃返过草桥,再登石鼓。由合江亭东下,濒江观二竖石。乃二石柱,旁支以石,上镌对联,一曰:“临流欲下任公钓。”一曰:“观水长吟孺子歌。”非石鼓也。两过此地,皆当落日,风景不殊,人事多错,能不兴怀!
(选自《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五》)
【注释】①静闻:与后文的“瑞光”都是人名。②去住:离开和停留的意思。③映带:景物互相衬托。④亭乃昔时所未有缀:意思是亭子在昔时还没有建立起来。缀,点缀。
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越( 
 )
(2)值( 
 )
(3)临( 
 )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徜徉久之,不复知身在患难中也。
_
_
(2)阁乃前游所未入。
_
_
10.概述短短一日内作者的游览经历,以及观览了哪些景色。(3分)
_
_
_
_
(三)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写春水初生,勾勒出西湖早春轮廓的句子是:“

。”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的句子是:“

。”
(3)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15题。(20分)
寂寞林公
胡文彬
①五月的福州,赤日炎炎。我辗转于长街短巷,无心看它的繁华与热闹,反复打听的只是两个人的故居和纪念馆,一是林公则徐,一是林公觉民。然而,问酒店白领,茫然;问汽车司机,摇头;问商店店员,不晓;问过往行人,更是不知。于是,我像无头苍蝇似的坐着公共汽车沿主要街道搜寻。皇天不负有心人,位于澳门路16号的林则徐纪念馆终于让我化焦灼为惊喜!
②始建于1905年的林文忠公祠,现为林则徐纪念馆。红墙,木楼,江南式园林,倒也清幽。里面展出林则徐的生平业绩、字画著作。我怀着无限敬意一一瞻仰了树德堂、御碑亭及弥漫着书香气的展室,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字字力透纸背。厚厚的林则徐文集,灵动飘逸的林公手迹——“清风明月不用一钱,静坐读书各得半日”,天赋才华。林则徐本可以做一个闲雅从容的艺术家,是历史的风雨、民族的灾难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③静极了的树德堂里光线幽暗,眼睛好一会才适应。我睁大眼睛仰望肃穆端坐的林公塑像,感受着他的苦痛,他的如墙如山的沉默,沉默的外表里翻卷着岁月的波光与血光,凝重与沉重。御碑亭里三石碑高耸,载着咸丰皇帝在林公身后所作的高度评价。想到他身前本是经天纬地的民族英雄,却遭遇罪臣命运;想到他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充军的边塞之地,殚精竭虑,造福一方百姓;想到世界的进步,竟常常是以牺牲优秀者为代价,不禁悲从中来。
④大惑不解的是,与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观者如潮的情形相比,林则徐纪念馆却门可罗雀。寥寥无几的几个外地人匆匆浏览,其中一个中年男子刚走到拱形的门洞下,手机响了,于是对着林公的祠堂肆无忌惮地大声呵斥着。卖门票的老人睡眼蒙眬,庭院里的空气冷清得令人寒颤。显然,昔日英雄林则徐,已渐渐被许多人冷落淡忘。寂寞林公,150多年前,可是声震寰宇叱咤风云之人,一面迎着海风猎猎飘扬的大纛,以他为鉴曾验证过人性的深度、爱国的情怀与生命的壮美啊!
⑤心事重重地走出林则徐纪念馆,我到处打听林觉民的故居,终不能如愿,找不到任何标志,有人竟像看稀有动物似的从头到脚打量我。我寻找林觉民,不仅因为他是我崇拜的才女林徽因的叔叔,他的故居后来是冰心的祖屋,还因为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一位被两广总督张鸣岐惊为天人、直呼“真奇男子也”的血性男子汉,一位有情有义的大丈夫。这位在日本攻读哲学四年、满腹经纶的福州青年,发现要拯救危如累卵的祖国,哲学是无力的,只有仗剑而起,以死报国。广州起义中他腰部中弹,力竭被捕。在刑堂上,热血男儿林觉民慷慨陈词,痛斥腐败,吁请救国救民。人生的最后一个舞台,他的表演是何等的精彩!我多想亲眼看看他24岁就义前写在一方手帕上的《与妻书》真品:“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此文选入中学课本,因此,据说参观他故居的主要是学生。林公觉民的形象已淡出成人世界,独自寂寞在岁月深处。
⑥黯然间心有不甘地再询问林则徐墓、严复墓,回答没对外开放。偌大一座孔庙呢,空空如也,据说等待装修。
⑦如果只有赚钱的热闹,而没有文化的繁荣,没有拥戴崇仰民族精英的风尚,富贵气有了,世俗气有了,可雅气没了,文气没了,此乃大不幸也。
⑧但愿我的所闻所叹只是管窥一豹,杞人忧天。(选文有改动)
12.阅读第①~③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凝重”“沉重”的感受。(5分)
_
_
_
_
_
_
_
_
13.联系林则徐、林觉民的业绩,谈谈你对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5分)
_
_
_
_
_
_
_
_
14.品味语言。(6分)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怀着无限敬意一一瞻仰了树德堂、御碑亭及弥漫着书香气的展室,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教科书。
_
_
_
_
(2)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有人竟像看稀有动物似的从头到脚打量我。
_
_
_
_
15.结合全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_
_
_
_
_
_
_
_
(二)(2021·长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7题。(10分)
【材料一】①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点是多元交汇。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步汇合为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
②中国农业文化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它们大体以长城为界,在地区上相互分立,在经济上却相互依存。农耕文化始终居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被农耕文化融合。在农耕文化内部,又有北方的旱地的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其形成以秦岭、淮河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基础,其发展有赖于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中唐以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
③中国农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本质上是人们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克服不利因素而创造的农艺。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汇农业体系的产物。各地区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和发展。精耕细作传统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与封建地主制有关。在这种制度下,自耕农和佃农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们只能采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这也就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重要原因。
(选自《中国古代农业》,商务印书馆,有改动)
【材料二】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1996年,中国农业部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走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记录。目前该计划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
000公斤、1
100公斤。2020年11月,由该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
500公斤大关。《自然》杂志发文,认为中国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在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选自《长沙晚报》,有改动)
【材料三】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的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需要有一批从事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与研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中国人手中”。
(选自《穿越时空的价值印记》,有改动)
16.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4分)
A.中国农业文化经过多元交汇,最终汇合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
B.随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合交流,游牧文化已被农耕文化替代。
C.南方水田文化一直在中国农业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
D.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需走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传统相结合的道路。
17.立志学农的小文同学想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请你结合上面材料,向她简单介绍。(6分)
_
_
_
_
_
_
_
_
四、名著阅读(10分)
18.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
它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位叫尼摩的船长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诺第留斯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
B.《五猖会》中,“父亲”严厉而尽责,他能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支持。
C.老舍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骆驼祥子》创造性地运用了北京市民的口语,给通俗朴素的文字增添了“亲切、恰当、活泼的味儿”,使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小说的地方特色。
D.《红星照耀中国》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记录了作者的行程见闻。在叙事中,作者使用第一人称,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书中,增加了真实感。
19.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了中共领导儿时回忆的情况时,认识到了毛泽东的叛逆性。其实,中共领导中早时就有叛逆和革命精神的不止一个。请结合原著内容,再写出一个人物的叛逆或革命精神的表现。(3分)
_
_
_
_
20.你怎样理解著名新闻记者白修德对《红星照耀中国》的书评“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4分)
_
_
_
_
_
_
_
_
五、写作(50分)
21.请以“尴尬——別样的生活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