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施行
少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性本善
施仁政
行王道
民贵君轻
孟子的思想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研读课文,根据注释加以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1攻之而2不胜:环,围。而1:表顺
接;而2,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讨论:这一层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强调了“地利”重要性。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2、这一层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这一层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
威:威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亲戚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古义:内亲外戚
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
译文: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从治理国家方面,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问题互研:【一】
“人和”与本层所说的“得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讨论
1、划出本层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4、本层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5、本层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总结全文,
深化论点
问题互研【二】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答:本文先摆出观点,然后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说明战争需要人和;接着从理论上进行论证,类推出治国也需要人和;最后,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的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
{
进攻
——
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
——
地利不如人和
→
↓
类推
{
}
战争需要“人和”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
治国需要“人和”
↓
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结构图解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仁政”
举例
道理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战争
治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小结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你知道孟子的有关故事或语录吗?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孟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杼
孟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用剪刀剪断织好的布。孟子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安宁,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免于祸害。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人如果荒废了生产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自己的修养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强盗小偷就只能做奴隶劳役了!”孟子吓了一跳,自此,孟子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休息,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的人。
项羽的巨鹿之战
韩信的背水一战
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人心齐,泰山移
众人拾柴火焰高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课
堂
练
习
1.指出下列
“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2)环而攻之而不胜(
)
3)委而去之(
)
4)寡助之至(
)
5)亲戚畔之(
)
助词“的”
代词,指代“小城”
代词,代那座城池
动词“到”
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
2.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
1)亲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通___
4)困于心,衡于虑
__通___
畔
叛
曾
增
拂
弼
衡
横
3.指出下列加色词语的古今义。
1)池非不深也
古___
今____
2)委而去之
古___
今____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___
今___
护城河
池塘
放弃
委任
界限,限制
地域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正确的翻译是(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A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