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八年级
上
1.
新闻两则
导入新课
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导入新课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是毛泽东对自己一生最好的诠释。他将自己的理想、抱负、胸襟自然地融入到自己的诗词、文章之中,即使是写新闻,也写得文采纷呈,尽显韬略和胸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
利用所学新闻常识,分析本文新闻结构。
3.
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书法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毛泽东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作者简介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一方面构建长江防线,一方面大搞"和平"阴谋。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谈判破裂。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1日清晨,我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一击即溃。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背景链接
自主学习
锐不可当(
)
泄气(
)
督战(
)
歼灭(
)
要塞(
)
阻
è(
)
气势磅bó(
)
锐不可当:
泄气:
歼灭:
要塞:
业已:
摧枯拉朽:
1、自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dū
sài
xiè
jiān
dānɡ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当,抵挡。
泄劲。
消灭(敌人)。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已经。
比喻腐朽的势力被迅速摧毁。
遏
礴
2、自读课文,分析新闻的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自主学习
3、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时间:
1949年4月20日至4月22日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地点:
人物:
原因:
3、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经过和结果: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
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
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
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自主学习
4、思考:开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可否删去?为什么(有何作用)?
点拨:不能删去,是新闻的电头(也称消息头)。交代了
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突出了报道材料的真实性、及时性。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精读文本,分析结构
1、你从消息的标题中读出了怎样的信息
2.分析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全文的?
点拨:“百万大军”突出了我军队的数量之多,“横渡”表明渡江气势之大。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导语:从兵力、战线、战况三方面概述渡江战役的胜利成功。
人数之多(兵力)
(战线)之长
攻势之利
地点和事件结果
(战况)
精读文本,分析结构
3、说说主体可以分几个层次?
具体描述
渡江战况
中路军:
首战告捷
西路军:
锐不可当
东路军:
英勇突破
合作探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区域
时间
战况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合作探究
九江
江阴
安庆
江阴
安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35万)
(30万)
(35万)
九江
芜湖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区域
时间
战况
中路军
30万
安庆—芜湖
20日夜—
21日夜
全部渡过
西路军
35万
九江(不含)—安庆
21日17时—
22日22时
渡过2/3
东路军
35万
芜湖—江阴
21日17时—
22日22时
大部分
已渡过
合作探究
4、三路军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为什么这样安排?
—
点拨:作者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且渡江顺利,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的渡江战况接着中路军后说,合在一起,还可以议一议,分析原因,最后写东路军的激战,文章也达到了高潮。
精读文本,分析结构
合作探究
精读文本,分析结构
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点拨: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合作探究
1.完成课后练习
2.查阅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作业布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