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八年级
上
1.
新闻两则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结合课文内容熟悉了新闻的“五结构”,也熟悉了本新闻的主要内容。弄清楚了作者在新闻主体部分内容的安排意图,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新闻的语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巩固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
结合本课内容,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3.
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合作探究
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1、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彩的词语
写我军的有:
写敌军的有:
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
合作探究
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2、作者对西路军战况的描述,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如何理解?
点拨:此种情况,一方面……;另一方面……都很泄气。
此句作者分析了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赞颂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鼓舞了我军士气。揭露了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以团结广大官兵,孤立反动派。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议论句)
合作探究
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3、作者从两方面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可否颠倒?
点拨:作者对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议论要略一些,因为不言而喻。后者对国民党方面的评议要详一些,是为了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另外,也让所有人知道,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两方面顺序不可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面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突出了“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
合作探究
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4、揣摩加横线的词语。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2)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点拨:“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及新闻的真实性特点。“均”指“全”,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点拨:两个词语写出了我军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气势和所取得的辉煌战绩。
合作探究
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4、揣摩加横线的词语。
(3)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点拨:“纷纷、毫无”写出了敌军士气十分低落,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且与“甚为微弱”
相照应。
合作探究
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4、揣摩加横线的词语。
(4)
然在……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地,占领……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点拨:“整天激战”概述了战斗的艰巨,表现了我军的英勇。“歼灭”指全部消灭,“击溃”指敌军溃不成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占领”指已解放(广大地区),虽不是全部,但大局已定。“控制”虽未攻下来,但敌军也不能随意活动。“封锁”强调敌军想从长江逃出已无办法。这一系列动词,雄健有力,写出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披靡。
合作探究
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4、揣摩加横线的词语。
(5)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点拨:“不料”一词含有讽刺意味,嘲讽汤恩伯及敌军的出乎意料,正表明我们军的出其不意、制胜千里的豪情。
(6)
主体部分为何两次写到“至发电时止”?
点拨: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说明了报道准确,正体现了消息的准确性。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_
_________
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
“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准确性及消息的真实性特点。
“均”指“全”,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课堂作业
拓展应用
请用心观察,捕捉校园的轶闻趣事,试着写一则新闻报道校园发生的事件。
完成课后练习
作业布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