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分析
《生态系统》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属于生命科学领域。2011版科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为: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运用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了解生物圈,关注生物圈的保护。教材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各组成结构以及功能、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这既是对之前学习的种群和生物群落等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为之后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材与实际生活环境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三(1)班的学生。经过初中两年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方式已有了一定的提升。从知识方面看,学生对种群、生物群落的概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看,九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特别是对生活环境相关的内容,乐于去发现与学习,并且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从所处的教学环境看,由于受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欠缺。因此,可以在教师课堂引入之后尝试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开端,在教师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情境下掌握新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2.教学难点:运用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正确分析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将通过对生态球的制作与自然界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图标的阅读,突出重点;通过食物链与食物网的绘制等掌握生态系统相关知识,进而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辨析生态系统与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的概念;
了解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列举生态系统的种类。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不同生态系统的比较,总结归纳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结合视频所呈现的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绘制食物链与食物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阅读自然界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图表,体会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
通过生物圈相关知识的了解,关注生物圈的保护;
经历小组合作制作生态球的活动,感受小组团结合作的乐趣。
4.STSE:通过对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学习,正确分析如人工生态系统不能长期存活的原因等生产、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为了促进上述教学目标的达成,本节课将采用实验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通过自制生态瓶引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说出瓶子中的各种成分,并写出各类生物的名称。
结合之前学习的生物群落与种群的知识,找出该瓶子中的群落与种群。进而引发学生思考,除了构成种群与群落的生物以外,还有什么成分。从而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并且掌握生态系统在组成上与种群与群落的区别。通过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激发学生举出熟悉的生态系统的例子,让学生对生态系统有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对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认识,让学生关注生物圈的保护。
经历生态系统的对比,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由学生所举例出的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以及教师所搜集到的生态系统图片的展示,对生态系统按照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再由学生思考,以上生态系统在组成上有哪些共同点。通过学生回答的总结整理归纳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根据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因而引出食物链与食物网概念。通过视频展示结合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与组成,尝试绘制食物链与食物网。
观察图片,体会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通过对教材上自然界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读图解读,辨析图片中所不同颜色线条所代表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联系。再通过生活中有所体会到的碳循环的例子,巩固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掌握。
制作生态球,巩固知识。在进行制作生态球之前,先由学生思考所制作的生态球需要包括哪些生物与非生物,明确他们在生态系统中所担任的成分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根据所需要的成分,引导学生绘制可能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在学生明确了生态球的成分以及制作要求之后,再将利用课前多准备的器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在课后给予一定的指导,提醒学生每日观察并记录生态球的现象与变化,猜测生态球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并应用生态系统的知识进行解释,让学生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