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学科
科学
课题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教材版本
浙教版
年级
九年级
授课人
年段册章节
九年级下第三章第二节
设计意图
指导依据说明、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相互置疑、讨论分析,从而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和广告语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为开展新课程奠定基础。(设计意图: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增加学生对常见病原体的感性认识,增强记忆,同时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以爱滋病、腮腺炎、手足口病、乙肝、禽流感等为例进一步认识三个途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正确的评价)(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导出预防措施,为以后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奠定基础。)
教学背景分析(含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是新课标确立的“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本节教材主要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教材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二是遵循认知?心理和规律,用丰富的多媒体图片代替文字说明,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三是紧扣社会和个体需求。课堂活动设计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如: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等。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传染病话题贴近生活,学生有较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所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较容易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学生对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往往一知半解,甚至忽视其科学性,受错误前概念影响较严重。学生会认为传染就是疾病症状在更多人身上体现,没有意识到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区别,不清楚传染病的病因。?但是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初步合作探究的能力,对信息化教学已经逐步适应,因而教学设计中,主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引导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观看视频,课上在观看多媒体资料的基础上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分析归纳、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传染病的概念,区分常见的传染病与非传染病。②了解病原体的概念、病原体的类型。③列举常见的传染病,知道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分别是什么。④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及预防传染病的三种途径。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对教学资料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②通过调查当地常见传染病,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进行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人类传染病及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历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2)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关注传染病的危害,从而积极预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帮助学生树立对待传染病病人的正确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艾滋病,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奉献爱心的社会责任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教学重点
①病原体的概念及种类。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难点分析
①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②传染病的传播及其预防。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1、播放flash动画——健康歌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什么是健康?学生: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3、你知道SARS病毒夺取了多少人的生命吗?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近11%。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4、为了更好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使每个人更健康幸福地生活,就需要我们对人类疾病有充分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关注传染病及其预防。[联系生活,通过学生自我叙述,引出传染病的概念]教师:现在请大家想一下,自己从小到大都得过哪些疾病?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记忆,把自己得过疾病的实际情况说一说,我们共同来完成表格!(播放幻灯片——完成表格)这是我根据自己从小到大的回忆完成的表格,同学们现在可以大胆地讨论:(1)你是否患过其中的某些疾病?你是否接种过某些疫苗?(2)这些疾病是否传染,都有哪些症状?(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回答,教师应给予适当提示,并及时纠正学生叙述当中的某些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说法。)教师:同学们刚才提到的疾病中,一些是由于患者自身的组织或器官发生变化引起的,不会传染给他人,称为非传染病。例如——学生:近视眼、贫血、龋齿……教师:而有些疾病是由于细菌或病毒等其他生物侵入人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称为传染病。例如——学生: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肺结核、结膜炎、蛔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设问:哪些是能够传染的?思考:传染病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学生: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是所有的病菌都会导致传染病吗?教师:我们把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下面请大家来看一段有关病原体的资料,同时思考一些问题:(用投影片打出下列文字)(1)病原体的形态相同吗?根据你的观察都看到了哪些形状的病原体?(2)病原体可以分为哪几大类??(教师播放幻灯片或投影片)
画面主要内容为:(1)多种形态的细菌:螺菌、球菌、杆菌;(2)多种形态的病毒:杆状、球状、卵圆状、砖状、蝌蚪状、子弹状、丝状等;(3)寄生虫:蛔虫、血吸虫等。[通过学生提问,增强学习气氛]教师:看到多种病原体的图像,你们有什么感受?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也思考得很深入,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样的学习状态,让我们的思维像泉水一样永不干涸。下面,你们对病原体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学生根据老师旁白表演:同病相怜的同桌提问:传染源上的病原体是如何到达易感人群?传播途径各种各样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传染病要在人群中流行,就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流行不起来。那么什么是传染源呢?什么是传播途径?什么是易感人群?(请同学们讨论三个概念)教师:请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染源?教师:请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途径?教师:请举例说明什么是易感人群?(用幻灯片播放教材插图“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示意图”,艾滋病的传播及其预防视频。)[结合生活经历,归纳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教师:我们认识了基本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学会预防措施。教师:我们校园最近出现了哪些传染病?学生:H1N1流感、急性结膜炎(红眼病)、水痘等。教师: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把病人隔离、各班教师撒消毒水、接种疫苗等。(用幻灯片播放教材插图,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师:以上措施是针对哪个环节采取的措施?教师:你还知道哪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比较有效。健康歌中提到了哪些措施?[课堂小结,巩固练习,结束新课]教师: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首先要有传染源。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
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以流感为例,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好,我们了解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我们再以流感为例,哪位同学来说明流感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六、小结与反思:
板书设计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