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2.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课件(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2.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课件(2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9-16 21:3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2章
神经调节
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如果你的手指被植株上尖锐的刺扎了一下,你迅速把手缩了回来,然后感觉到了疼痛,紧接着你意识到手被扎了。
1、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分别涉及了神经系统的哪些结构?
手指被刺扎,皮肤中的感受器接受到了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导到脊髓中的中枢,中枢的反应通过传出神经传导到上肢的肌肉,肌肉的协同收缩与舒张,使手缩回。同时,脊髓会将信号送到大脑皮层,产生疼痛的感觉并意识到手被扎。
如果你的手指被植株上尖锐的刺扎了一下,你迅速把手缩了回来,然后感觉到了疼痛,紧接着你意识到手被扎了。
2、缩手动作在前、感觉到疼痛在后,这有什么适应意义?
缩手在前,可以使机体迅速避开有害刺激,避免机体受到伤害。之后产生感觉,有助于机体对刺激的利弊作出判断与识别,可以使机体更灵活、更有预见性地对环境变化作出应对,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洋葱被切开时,它的组织细胞被破坏,会释放出蒜氨酸酶。蒜氨酸酶和洋葱自身的氨基酸发生反应,产生一种带有硫磺的气体。当这种气体与眼睛接触后,便会刺激人眼部角膜的神经末梢,于是人体就通过神经系统命令泪腺分泌眼泪,把这种刺激性物质冲走。
视网膜
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
泪腺
脑干
守门员通常处于全队的最后一道防线上,他的主要任务是守住球门,阻止对方进球。同时,当他截获到球后,要快速而有效的发动进攻。
视网膜
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
肱二头肌

(一)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3.实例:
缩手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等
1.概念:
2.三要素:
①中枢神经系统
②内外刺激
③规律性应答
脑和脊髓
4.适用范围:
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细胞动物
注意:
植物、单细胞生物等没有神经系统,因此它们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不是反射,而是应激性,例如含羞草的“害羞”,草履虫逃避刺激等。
5.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基本结构
思考?讨论
仔细观察下列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示意图,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不能。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与传出两种神经元。大多数情况下还需要中间神经元的参与。
反射弧的基本结构
思考?讨论
2
3
1
1
2
2、缩手反射与膝跳反射的反射弧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3、结合生活经验,你还能举出说明脊髓在反射中作用的其他实例吗?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组成的。
例如,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
(二)、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1.反射弧的组成
1.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及适宜的刺激,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补充拓展
只要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即可出现反射活动吗?
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控,若大脑皮层有意识的控制,即使反射弧完整且刺激适当,某些反射也无法完成,例如大脑皮层有意识的控制排尿反射等。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刺激
产生反应
能够接受外界刺激后并产生兴奋。
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向神经中枢传导。
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兴奋,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将神经中枢的兴奋传导至效应器。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可以对刺激做出规律性应答反应。
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二)、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2.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二)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①神经节
②神经元连结处
③窄进宽出
信号传递方向
看脊髓前后角
如何区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④切断实验法: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肌肉收缩,则切断的是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3.结构破坏对反射的影响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感受器被破坏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入神经被破坏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神经中枢被破坏
传出神经被破坏
只有感觉但无效应
效应器被破坏
只有感觉但无效应
2021/9/15
反射弧的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能够接受外界刺激后并产生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元
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向神经中枢传导
神经中枢
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产生兴奋,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
将神经中枢的兴奋传导至效应器
有感觉但无效应
效应器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对刺激做出规律性应答
相互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反射弧结构完整是进行反射活动的前提
1、反射的种类
(1)非条件反射: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等。
特点:先天、不可改变、不需高级中枢参与。
(2)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
特点:后天、可改变、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参与。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1.
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分泌唾液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
2.给狗听铃声而不给它喂食物,狗不会分泌唾液,此时铃声与分泌唾液无关,属于无关刺激
3.每次给狗喂食前先让狗听到铃声,然后再立即喂食。重复此方式若干次。
4.
一段时间后,当铃声单独出现,狗也会分泌唾液。此时,铃声已转化为食物(非条件刺激)的信号,称为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建立了
食物
铃声
铃声
分泌唾液
不分泌唾液
分泌唾液
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
非条件反射
不发生反射
条件反射
(非条件刺激)
(无关刺激)
(条件刺激)
说明: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3.条件反射的消退
(1)消退原因
如果

,条件反射会
,以至最终
,这是条件反射的消退。
反复应用条件刺激
不给予非条件刺激
逐渐减弱
完全不出现
(基础)
非条件反射
学习
训练
条件反射
非条件刺激
的强化
维持
反复应用条件刺激
不给予非条件刺激
消退
(2)条件反射消退的机理
条件反射的消退
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
把原先
转变为

不是
中枢
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
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
(3)条件反射消退的实质
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
,是一个
过程,需要
的参与。
新的联系
新的学习
大脑皮层
由于非条件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则是几乎无限的,因此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
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最复杂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如学习等。
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作出不同的反应,因此条件反射的意义是: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4、条件反射的意义
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机制对于我们的学习具有怎样的启发意义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
刺激
非条件刺激(直接刺激)
条件刺激(信号刺激)
数量
有限
几乎无限
神经中枢
特点
意义
联系
条件反射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
举例
缩手反射、眨眼反射
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生来就有
后天学习和训练获得
大脑皮层以下中枢
大脑皮层
提高人和动物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动物生存必不可少
可以建立、可以消退
终身性、不会消失
1、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握紧电线,被解救后,当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时,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对这两种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C.前者在脊髓,后者在大脑和脊髓
D.前者在大脑,后者在大脑和脊髓
C
巩固练习
2、“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B
巩固练习
3、巴甫洛夫曾经做了如下的经典实验: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关于此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都属于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C
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