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4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9-17 16:5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环境保护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主要措施;知道科学进步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并理解可持续发展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生态或者是经济单方面的发展,它应该包含了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共同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例理解科学对可持续发展提供的理论基础的作用。
学情分析:可持续发展已经在我国提出并实施了很长的时间,并且九年级的学生在《历史与社会》中已经学习过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内容。但是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还是处于理论知识方面,缺少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实例方面的深入体验和感悟。所以本课的学习中要适当补充一些贴近生活的生动实例,用事实来让学生真正理解可持续发展,重视可持续发展。
学教目标::21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通过实例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3.理解科学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4、建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环境、与环境协调、和谐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理解科学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难点:理解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欣赏查干湖渔民捕鱼视屏,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欣赏视屏查干湖渔民“猎杀不绝”的捕鱼原则,思考实行这一原则的目的是什么?进而思考可持续发展是怎样的一种发展模式。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采用视屏的形式导入,给学生以生动的视觉感受,便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有直观的体验
二、新课教学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发展过程中都有哪些方面的需求?
学生活动:通过小组讨论,设身处地得思考发展中各方面的需求,并最终总结出“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的需求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集合全组同学的力量,使思考更加全面,进而对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更加清晰。
(二)可持续发展三大内容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教师活动:1.要求学生讨论思考人类追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以水污染为例,带领学生从水污染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措施剖析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关系。
3、请学生再举一例,验证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讨论引起水污染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2.从原因和措施中体验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问题提出,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最终真正体验到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关系,进而意识到要实现真实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三方面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教师活动:1.通过垃圾分类的分析,体现科学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体现科学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学生活动:反思并感受我们生活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例子,通过分析,找到科学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主动回想我们生活中正在发展的一些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变化,通过分析,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并在以后应用科学,改变生活的斗志。
(四)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一带一路”
教师活动:展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展示习近平主席开幕式讲话。
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依标施教,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育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不管是教学流程的设计、难点的突破,学生的交流展示、点评及板书小结,都充分展示了学生在自主课堂上的魅力和精彩,也展示了教师的组织指导理念和水平。教学流程四大环节的设计,紧扣教材、课程标准,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小组合作,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本课的教学中多次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来解决问题。主要是因为本节内容的学生是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着可持续发展的成就,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更全面的体验到可持续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败笔之处
教师点评简单枯燥
本堂课上,教师的评价多数只是对学生回答观点的复述或是简单直接的肯定或否定,往往是点对点的单向运行,缺乏深层次的升华和扩散。这需要教师未来的长期努力。
教学难点缺乏深度挖掘
本课主要是以一些实例或者数据来说明可持续发展,如何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实例来真正理解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重视可持续发展,需要教师在实例的剖析上做进一步的深入引导,这也是教师要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