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一、诵读全文,体会音韵节奏
思考:短文两篇在朗读节奏和句式上有什么不同?
知识卡片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骈文。骈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讲究对仗、声律。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答谢中书书》和本单元的另一篇课文《与朱元思书》被称为南朝的“骈文双壁”。中国自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为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一篇古代散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朗读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品读全文,赏析重点字词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赏奇景,品奇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
学习任务一:《答谢中中书》一文中,景之“奇”在哪?
(找到相关句子,作批注)
知人论世
陶弘景,字通明,华阳隐居。
武帝曰:“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复提聘官之事。然国家遇有大事,无不前往咨询,帝与弘景之间,书信不绝,月常数信。帝每得其书,烧香虔受,恭敬之状,无以复加。故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陶弘景是自由自在的游历,眼前是奇丽之景,
而苏轼是被迫的游历,苏轼眼中的景又如何呢?
三、赏奇景,品奇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
学习任务二:发挥想象,将苏轼眼中的景改写成白话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梁衡曾说,《记承天寺夜游》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齐名,被誉为古代小品文史上的“写景双壁”“一幅卷轴上的两笔浓墨重彩”
。诗人王灼语:“此文之景,奇也!
”
1.将“月光如积水空明”与其他两处拿明月作比的例子相比较,本文这样比喻有什么奇妙之处呢?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将月光比喻成“空明积水”有什么奇妙之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苏轼《永遇乐·长忆别时》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寻词填空,探苏轼心境
月是空明之月,
人是(
)之人?
要求:填词有依据,依据可以是原文,也可以是你搜集或老师补充的拓展资料。
月是空明之月,
人亦是空明之人。
因人是空明之人,
月方为空明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