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过关训练C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过关训练C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0 20:2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孟子》三章C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
(2)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
(3)丈夫之冠也__________
(4)与民由之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作者认为成为大丈夫的两条途径是什么?(用文章原句回答)
4.联系实际,谈谈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提倡孟子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富贵不能淫(节选)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父命之
命:_________
(2)戒之曰
戒:_________
(3)往之女家
女:_________
(4)以顺为正者
正: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劳其筋骨(使……劳累)
B.而后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C.而后喻(表达)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
2.文中作者从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列举了承载“天降大任”的人会遇到的磨难。在作者看来,这些“磨难”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怎样的作用?(用自己的话回答)
六、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题目。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孙叔敖疾》)
【注】机: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____
②困于心,衡于虑
衡:___________
③王数封我矣
数:___________
④孙叔敖之知
知:___________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请简要叙述语段(一)的论证思路。
4.语段(二)中孙叔敖的行为体现了语段(一)中的什么观点?结合语段(一)和语段(二)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1)围攻,表转折
(2)限制;凭借
2.(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2)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兄弟骨肉)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示例:以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具有仁义道德。
二、答案:1.(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2)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进攻的一方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的论点,再从防守的一方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最后得出治国的道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域:名词作动词,管辖、限制。以:介词,凭借,靠。(2)至:极点。顺:归顺。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把握论证思路的能力。提取中心论点时注意从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议论性的语句。梳理论证思路时注意把握语句间的内在联系。
三、答案:1.(1)顺从
(2)使……改变
(3)行冠礼
(4)遵从
2.(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太平。
(2)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示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不能变的,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挫折,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跳杆,挑战它,战胜它。社会上也应多宣传这种不畏险阻战胜困难的事例,鞭挞不良风气,形成一股正气,使浩然之气发扬光大。我们自己也应该遵守做人准则,提高品行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答案:1.(1)教导、训诲
(2)告诫
(3)同“汝”,你
(4)准则,标准
2.(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解析: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由:遵从。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五、答案:1.C;
2.这些“磨难”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使人的性格变得坚韧,增加原本不具备的才能。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能力。C项,句意为:才能被人们了解。喻,了解、明白。
2.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中“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能改”“而后作”等句子可以看出,主、客观上的磨炼可以让一个人的性格变得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从而有所作为。
六、答案:1.①兴起,指被任用
②同“横”,梗塞、不顺
③多次
④同“智”,智慧
2.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3.开头先列举六个事例,运用举例论证得出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出发,由个人到国家,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并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4.孙叔敖的行为体现了语段(一)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居安思危)的观点。孙叔敖明白,肥沃的土地可能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丘是一块贫瘠、地名凶险的土地,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他从长远考虑,告诫儿子接受“不利”的土地,可见孙叔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积累识记,同时要活学活用,注重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如解释第④题中的“知”,可联系《〈论语〉十二章》中“是知也”中的“知”。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关键词:动,使……受到震撼;忍,使……坚忍;曾,同“增”,增加。
【参考译文】
(二)孙叔敖患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十分凶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儿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推辞不接受,请求赐给他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不同于世俗之人的原因。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第一段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人的事例,得出“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第二段“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论证,“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反面论证,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4.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语段(二),弄懂文段大意。语段(二)中,孙叔敖将要去世时告诉儿子,肥沃的土地一定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丘贫瘠且地名凶险,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这符合语段(一)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