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的研究,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作品简介
旧说《列子》为列子所著,今人多疑是魏晋人伪托《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有寓言故事百余则,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
写作背景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正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纵横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这两座大山横亘面前而阻塞交通,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消减,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一个遗孤,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还能把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小孩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重点实词
1、高万仞(万仞:形容极高。古代以七八丈为一仞。)
惩山北之塞(惩:戒,苦于。塞:阻塞。)
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曰(室:家)
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你们;毕:尽,全)
杂然相许。(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损:削减。)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负荷、挑。)
叩石垦壤(叩:敲、打)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京城:复姓;遗男:遗孤,孤儿。)
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草木)
汝心之固(固:顽固。)
固不可彻(彻:通。)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
何苦而不平(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惧其不已也(已:停止)
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冈山地。断:隔绝。)
重点虚词
之
①出入之迂也——之:用在主谓之间
②山北之塞——之:的
③不能损魁父之丘——之:这样
④跳往助之——之:代词,指愚公一家
⑤虽我之死——的
⑥以君之力——助词,的
而
①面山而居——而:承接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曰——而:修饰
③而山不加增——而:转折
于
①运于渤海之尾——于:到
②舍之于地——于:向
以
①以君之力——以:凭借
②亡以应——以:来
其
①其土石如何——那么多
②惧其不已
——代词,他
焉
①且焉之土石——哪里
②始反一焉——
语气助词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朝东。(厝:通“措”,放置)
一词多义
且
①年且九十(将近)
②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
①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②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3、而
①面山而居(表修饰)
②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③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其
①其妻献疑(代词,他的)
②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③惧其不已也(代词,他,指愚公。)
之
①以君之力(的)
②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古今异义
惩山北之塞
惩(古义:苦于;今义:处罚)
聚室而谋曰
室(古义:家;今义:指房屋)
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今义:手指)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甚至,连……都;今义:曾经)
投诸渤海之尾
尾(古义:边上;今义:尾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
面(名词做动词,面向)
惩山北之塞
惩
(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
(形容词用做名词,指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位
箕畚(名词用做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③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后置。)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省略句
①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
被动句
①帝感其诚
十三、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意志,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
十四、文本特色
1.描写生动,形象鲜明
孩子的“跳”,智叟的“笑”
“止”,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以及精彩的语言描写,用语准确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画面感极强。
2.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3.
善用对比和衬托
愚公与智叟的对比,寓意深刻;山的高大、路途的遥远、神灵的惧怕与感动等有力地衬托了愚公的坚定与执着。
4.
情节一波三折
开头写山的高大,接着写移山的决定,家人的态度,邻人的帮助,智叟的讽刺,愚公的反驳,神灵的帮助等,一波三折,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