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清单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清单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9 21:3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赤壁赋》,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二、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本文就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三、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五、重点实词
念无与乐者(念:考虑,想到)
相与步于中庭(中庭:院子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水中藻、荇交横(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六、重点虚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就)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是;耳:罢了)
七、一词多义

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①遂至承天寺。(于是)
②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①遂至承天寺。
(到)
②寡助之至。
(极点)

①寻张怀民。(寻找)
②未果,寻病终。(不久)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②空谷传响。(空荡荡的)
八、古今异义
1、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3、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4、户(月色入户):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5、念(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6、盖(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7、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九、词类活用
1、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十、文言句式
1、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2、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
3、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起判断作用)
十一、本文主旨
本文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传达了他复杂微妙的心境——达观自得中隐含着惆怅悲凉。
十二、文本特色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作者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本文写景,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旷达、乐观的复杂心情。